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农特产品

丰都龙眼

日期:2021-06-28

丰都龙眼,重庆市丰都县特产,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果大、质优、晚熟等显著特点。


品 质 特 点

丰都龙眼平均果穗重1.2千克,果粒较均匀、紧密,平均单果重11克。果实横径2.46厘米,果肉淡白色,半透明,果面不流汁,易离核,汁液多,肉质嫩化渣。果汁占50%,可食率65.7%,每100毫升果汁含全糖19.2克、酸0.12克、维生素C85.1毫克,可溶性固形物24.7%(所有龙眼品种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浓甜,品质极优。

历 史 渊 源

丰都龙眼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酆都县志》记载,明末崇祯十七年,有一官居江南(当时的闽广)巡抚使的丰都县兴义镇籍人,为了让家乡人民吃上名贵的龙眼,从江南带回种子,开始了丰都的龙眼栽培。清代咸丰五年,又从四川泸州引进了一批龙眼实生苗,在丰都县的湛普、高家镇、镇江等乡镇栽植,经过数百年实生继代繁衍,形成了良莠不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龙眼种群。1901年,龙眼被正式列为丰都的重要果树,原始种群系龙眼种子经实生繁殖及其继代繁衍而成,一代又一代生息繁衍在丰都持续300多年。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后,绝大部分龙眼大树被淹或被砍伐,至今仅存1664株,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龙眼大树不足100株,主要集中生长于丰都县兴义镇泥巴溪、前进村。300多年前引进的龙眼经过对环境的适应,繁殖之后一代又一代长期诱导所形成的丰都本土龙眼种群,已十分适应当地气候。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县林业局、移民局、扶贫办等部门从福建、广东、广西多批次引进龙眼苗木,其种群包括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的优良品种如福眼、石硖、大乌园、储良、水楠1号、风松本、九月乌等。广泛种植于兴义、高镇、镇江、十直、湛普等地,种植面积超万亩。


生 产 发 展

1986—2009年,丰都县农业局组织持续开展了丰都本土龙眼优良单株选育和工作,选出综合性状特别优良的单株并作母本树标记。

三峡水库蓄水后,为帮助村民,丰都突出区域特点,推进差异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化难题,丰都县大力发展龙眼产业,通过不断发展壮大,龙眼已成为丰都县特色优势产业,被纳入“1+6+X”产业体系。2009年,西南大学、县科委、县农业局共同编制出《丰都晚熟龙眼基地建设规划》和《丰都晚熟龙眼基地建设作业设计》,作为丰都龙眼基地建设的指导性范文。2013—2017年,培育晚熟本土龙眼嫁接苗20万株,新建晚熟本土龙眼生产基地0.8万亩,为实现打造中国内陆最大晚熟龙眼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都县长江两岸的高家、湛普、名山等其他乡镇(街道),把龙眼作为库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沿江海拔300米以下农户90%以上种植龙眼树。2017全县种植龙眼面积3万亩,年产量1.5万吨。2018年全县种植龙眼树面积约5万亩、3万亩挂果,总产量2万余吨。


生 态 环 境

丰都为沿长江低海拔区域,土层深厚肥沃,属于龙眼北缘经济栽培区,是内陆地区为数不多可经济栽培龙眼的区域之一。产区周围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和土壤质量均符合国家农用水标准,适合龙眼生长发育。丰都还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温暖多雨、阳光充足、冬季和初春适当低温的气候,年均温低于17.5℃,十分适宜丰都龙眼生长。

进入九月下旬,龙眼的采摘陆续开始,走进果园,满满的枝头,龙眼树上硕果累累,远远就能闻到随风吹来的股股蜜甜,剥开皮来,晶莹透彻的果肉清香扑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