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农特产品

大足三驱竹凉席

日期:2020-08-07

  大足盛产竹子,主要有慈竹、水竹、观音竹、楠竹等。大足竹编历史悠久,编织工艺精湛,尤以三驱竹凉席久负盛名。


  产品特点

  大足三驱竹席主要品种有:水竹席、观音竹席、慈竹席(青蔑席、黄篾席)。其中水竹席档次高,质量最佳。慈竹青篾竹席量最大,因为它具有篾片细、薄、柔,花纹、图案新颖、价格适中的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大足制作竹席的民间艺人多,工艺精堪。用竹篾可织成枕席、枕套、门帘、窗帘、帐帘、画屏、对联、书包、提包、公文包等20多个品种。

  大足三驱竹席,以水竹席最好。因为水竹席蔑条纤细,色泽美观,透气不沾汗,睡觉特别凉爽。所以,水竹席在闷热的南方夏天被视为床上珍品,远销到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南京、上海等省市,一张价格比普通慈竹席高出2—3倍,2000年后,一张水竹席价格上升到1000元以上。


  历史渊源

  据历史记载,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暂栖篾簟千家”,以度暂时灾荒,就说明已生产竹席竹编了。清咸丰以后,竹编业兴旺,产品已销往外地。三驱竹凉席闻名遐迩、久负盛名,1944年,大足三驱、高升两乡有80%的农村妇女从事竹编(打竹席)工作。民国时期,年产竹席30余万张,远销川南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足竹编业有了更快发展。县内的三驱、铁山、高升、中敖等乡镇农村中有许多人从事打席子手艺,不分男女老少,幼儿学,全家会,代代相传。妇女更是以竹编为业,嫁娶相传。县志记载,1950年全县商业部门收购竹席40余万张。1982年,三驱全乡编竹席户有5123户,占总户数64%,从业1.4万人。1991年,全县竹席产量达到1500万张以上,三驱成为竹席集散地,周围其他镇乡都到此交易,常有千余名竹席商人云集,大足竹席产量约占全国竹席总量的60%—70%,远销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安徽、山西、河北、内蒙等省市。

  竹编能人

  大足三驱镇号称竹编之乡。在20世纪50—90年代,无论你走到哪个村社院落,还没进农家,都能听到嘭嘭嘭的打竹席声。席子质量打得好的人挺多,什么张席子、王席子、李席子,一张口就能数来几十个打席子的高手,并且还有许多说法:什么“四棱上线”、什么“四角竖得起”、什么无“穿花漏眼”、无“花黄靠节”,还有七匹寸、八匹寸、九匹寸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个竹编艺人的基本功。

  能在竹席上编字、编出花草烏兽虫鱼图案的可称为竹编能人。大足竹编能人很多。其中三驱石桌乡的李绪根在竹席编织行业最有名气。李绪根从幼学打竹席,以竹编为生。编织的竹席细柔、图案精。民国初年他经过长年精心研制工艺竹编,通过仿纺织图案,在编织图案竹席取得了成功。继而又潜心编制竹帘、挂轴、枕套等竹编工艺品,从而名扬四方,不断有来人求货。1931年,适逢家亲婚庆,李绪根特制作一张长6尺、宽4尺折叠成糖封大小的工艺竹席相赠,宾客赞不绝口。1936年,重庆市长杨森用黄谷8石,换得他历时2年制作出的竹织蚊帐和竹席一套。1955年,年过古稀的李绪根用7天时间为四川省工艺品展览会编织出一张大足多宝塔图案并织诗词数首的工艺竹席。1960年李绪根去逝后,他家人回忆说李绪根一生创作的竹席精品还有“野鹿含花”“喜鹊闹梅”“二龙抢宝”“加官进爵”“持印封侯”“鹿鹤同春”“犀牛望月”等传统题材的竹席竹帘工艺品。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虽然竹席受到其他床上用品的冲击,但在广大农村农民生活中,仍然保留着使用竹席的习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