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农特产品

长寿生态鱼

日期:2020-06-23 来源: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长寿区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寿兴修水利设施。狮子滩水库是“一五”期间(1954年开建)重点工程狮子滩水电站拦河大坝建成以后而形成的人工淡水湖,长寿湖(狮子滩水库)水域面积65.5平方公里(约10万亩),库容10亿立方米。建成后,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莅临视察。大洪湖水库面积4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6亿立方米。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渔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水产养殖业迅速地发展起来。


一、历史渊源

长寿区是重庆渔业主产区之一,水产养殖历史悠久。1949年初,全区养殖面积仅2320亩,水产品产量仅9.3吨。1959—1962年,粮食和物资紧缺。县委县政府大抓水库渔业,为社会提供鲜鱼375吨而名扬全省(四川省),获“鱼米之乡”称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渔业生产不景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调整渔业在农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渔业得到恢复发展。1980年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在摸清渔业生产的底子基础上,于1981—1982年完成了以水库为基础的渔业基本建设,确立以库带塘、田(稻田养鱼)一条龙养鱼形式和发展方向。1986年成立长寿县水产站。1986年10月在长寿长江段产首次投放草鱼、鲤鱼、鲢鱼和鳙鱼20万尾。1987年5月引进埃及热带鱼革胡子鲶、尼罗罗非鱼试养成功,同年修建热带鱼越冬基地。1988年,热带鱼在长寿县越冬繁殖成功。从20世纪80年末,为提高养殖产量,全区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在大洪湖和长寿湖分别投放各类鱼种实行大水面增殖、网箱养殖、网拦养殖,年产鲜鱼上千吨。大水面人工养殖,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但也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养殖污染突出。2003年起,长寿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拆除取缔两湖网箱、网栏养殖,回归生态养殖,实行增殖捕捞,湖区水环境持续向好。同时对生态渔业进行重点扶持,2015年以来,通过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累计整合各类涉渔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近5000万元。到2017年,养鱼水面由1949年的2320亩发展到152355亩,产量也由1949年的93.5吨增长到34739吨。


二、品质特点

长寿湖、大洪湖两大人工湖泊,在滋养长寿水土的同时,也孕育了自然养殖的长寿生态鱼,所产的草鱼、鲢鱼、鳙鱼等均具有肌肉系水力强、低脂肪、矿物元素含量高、营养更丰富的特点,做成菜品具有肉质嫩滑有弹性,鲜美而不腥,口感自然清甜,百吃不腻,百尝不厌,深受广大市民和各大酒店欢迎。目前大洪湖、长寿湖所产有机鱼不但在长寿城区设有专卖店,而且在重庆主城区也设有多家专卖店,市场反应良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三、生产发展

长寿生态鱼是特色水产品之一,生产基地在长寿区大洪湖和长寿湖两大人工湖泊,其中大洪湖水面(长寿段)约有1.9万亩,长寿湖水面10万亩。从建场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采取粗放养殖,水产品产量不高;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3年,在水库等大水面实施肥水养殖和网箱养殖,后来又对库叉进行分片承包设置拦网进行网拦养殖,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两湖鱼类总产量从500吨增长到8000吨,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2003年取缔两湖网箱、网栏养殖,回归自然生态养殖。水质明显改善,水产品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大洪湖、长寿湖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基地,年产水产品3500吨以上。

四、荣誉认证

2018年,长寿区获无公害食品认证证书的水产品达28个,获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翘嘴红鮊鱼、中华鳖、鲢鱼和鳙鱼等10个有机水产品,在全市16个有机水产品中,占63%,其中又以渔缘牌翘嘴红鲌和甲鱼最有特色,先后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在每年国家农业部、市农委开展的水产品质量例行抽检中,涵盖花白鲢等常规鱼类及部分名特优新品种,抽检合格率达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