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农特产品

南山盆景

日期:2022-10-13

南山盆景,历史悠久。造屋建园,养花植木、蟠扎树桩、培植盆景,花工巧匠云集。技法代代相传,技艺流布巴蜀。

南山盆景技艺为历史遗产,如今尚有两处集中的展示地。一是重庆南山植物园(原名南山公园),园内有旧时盆景遗迹,古松树桩、蟠扎成型,位于公园大门两侧挺拔的罗汉松,经考证,其蟠扎有200多年的历史。二是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原名黄山公园),现存有160年的卫矛、170年的桂花和184年的银杏树,为园林花木中蟠扎的极品。另有抗战时期的园内盆景,花木树枝、大小盆景等散布四周。



南山,位于重庆南岸区东面,属山林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风小日照少,无霜期长,冰雪少,湿度大,云雾多,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四季分明。境内群山重叠,森林密布,有重庆“南陲屏障”“川东花卉园”“山城花冠”“城市肺叶”的美誉,是重庆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南山盆景技艺传承人分布于南岸区南山街道36平方千米,主要区域为双龙村、石牛村、放牛村、大坪村、联合村等。


南山古称涂山。清王尔鉴《巴县志》云:“黄桷垭、老君洞、真武山‘皆涂山也’。”另据《巴郡志》曰:“刘备置关于此山之上,禹庙及涂后祠在焉。”唐代,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曾游历涂山,写有《涂山寺独游》一诗。

据重庆涂山窑考古资料记载,中国宋代民窑之一的南山龙井村涂山宋代瓷窑盛产黑瓷,似与当时的盆景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山经历60余年的治山治水,养花植木,蟠扎树桩,盆景基地已声名远扬。川渝交流亦是互通有无,经年往来,行家里手、商家贩客串联起两大地域流派。20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组建了以两地名家、专家为成员的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从总体技艺上命名了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的重大赛事不离重庆(川东)盆景,重庆盆景花卉赛事更是少不了南山盆景。古往今来,南山的花木、盆景等景观景色堪称山水形胜,耀甲一方。古人留下诗文:


山城一水隔天涯,今日南山看李花。

香雾连天成雪海,短舆穿树落银沙。

经行麦陇方抽叶,消爱松风一煮茶。

便似卢仝张彻未,乘云直到玉皇家。


南山盆景技艺的历史渊源久远绵长,根脉延续。由于南山盆景被发扬光大,誉满天下,南山被称为重庆的“山城花冠”。

南山盆景的制作传人历经数代,衣钵相承。数百年来,花匠、花工、技师,有来有去,有教有学。有的祖传专业数辈,有的广采博学、精通此道。南山盆景的制作留下不少前人的经验口诀,以及技法技艺传承的谚语。如“三弯九道拐”“大弯夹两小弯”“以小见大”“做旧如古”“远看弯弯,近看盘盘”等。南山盆景技师杨文良,将50余年的经验修为铸成“摘、栽、缩、疏、放、伤、变”七字诀,以及盆景制作技法技艺谚语——“土质分阴阳、春夏秋冬论、桩头分形式、太公钓鱼城、弯狭是穴道、上下吊平脉”,分解起来,个中详略可概览全程。


(一)选坯

坯料常以野生树桩为主,其次是培植的树苗。对坯料的材质、形态、可塑性等,全凭观察和经验取舍。

(二)蟠扎

川东派尤为讲究蟠扎技艺,蟠扎时间达数十年者居多,蟠扎技法之繁复,为所有制作手法之最。

(三)嫁接修剪

依据树木长势和季节等,采用“靠接”和“劈接”两种方法为树桩塑身。“修剪”是为树“整形”,南山树木茂盛,剪除残枝败叶,多作扇形和宝塔形。

(四)养护

山深林密多虫害,日照雨水多影响,必须有针对性地打药、施肥、浇水、培土等,精心看护、精细保养。

(五)配盆上盆

盆钵的形状,圆盆还是椭圆盆等;盆的材质,紫砂盆还是土陶盆等;以及盆的色调等,亦讲究相宜,是为盆景艺术整体的基础。

(六)定名

为盆景取名是一种艺术,熟悉盆景技艺、深知盆景造型、有良好的文学造诣与审美取向缺一不可。如此方能题眼醒目、锦上添花。南山盆景拥有专事取名的学究和专家。南山盆景的整个工艺流程和技法技艺贯穿盆景制作的始终,或按部就班,或交叉轮替,最终成就一件盆景艺术品。




南山属于山丘地貌,土壤酸性,土层深厚,日照较为充足,水源极为丰沛,天时地利,条件优越,是众多种植物花卉理想的生长地。经过南山花农、花工多年的养育和对盆景技艺的打造,罗汉松、杜鹃成为巴渝(川东)盆景的典型代表之作。南山最为著名的盆景品种有腊梅、桂花、茶花、红枫、三角枫、银杏、油柿子、柏树、石榴、黑松、香樟、紫薇等数十余个。各类品种遍布南山大大小小的山头和数个农家花园花圃及制作场地。




南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南山盆景历代相传的技艺,加之南来北往的传经送宝,使南山盆景自立于中国盆景艺术之林,广受盆景艺术界的推崇。南山盆景风格之一:三弯九拐、疏根亮爪、古朴自然、雄浑苍劲。代表作有罗汉松、杜鹃等。南山盆景风格之二:曲折质朴、端庄典雅、飘逸妍丽、灵动神奇。代表作有腊梅、茶花、九重阁等。另有用树木桩头制作的树桩盆景,采用涂山石(龟纹石之类)制作的水旱盆景等。南山盆景在历史上多称重庆盆景,广为人知,为重庆(川东)盆景的公认代表,区别于成都(川西)盆景,素有独特的风格。



(一)历史价值

20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组建了以四川重庆两地名家、专家为成员的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从总体技艺上命名了川派盆景。在盆景制作和风格方面,南山盆景一贯体现了川派盆景独特的盘扎技法以及疏根亮爪、三弯九拐等风格。南山盆景创造性地依其地理及人文特性,发展自身的地域优势,具有传承川派两大派系的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南山古称涂山。清王尔鉴《巴县志》云:“黄桷垭、老君洞、真武山‘皆涂山也’。”另据《巴郡志》曰“刘备置关于此山之上,禹庙及涂后祠在焉。”三国文化与大禹文化交相辉映。唐代,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曾游历涂山,写有诗歌流传。足见南山地域文化、文脉厚重。南山风景区包括10余座山峰,连绵起伏,翠峦叠嶂,山水依存,纵观南山风景区内多个山头和山名的变迁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南山盆景的流传史。南山盆景拥有传承渝派的地域文化价值。

(三)学科价值

南山盆景从选坯、盘扎、整修、上盆等技法技艺的全过程,到定型、取名,无不精心筹划,经过长期研磨,集多种学问为一体,从而出精品、出佳作。南山盆景博取植物学、土壤学、历史学、艺术学、诗词学、美学等学科的精要内涵,为己所用,从而打造出造型特殊、技艺超群、风格独具、命名具有艺术性的盆景美术作品。但南山盆景需要放置在与自身特色相配合的装饰环境中,方能与环境相得益彰,添色增辉,充分体现其综合学科价值。



(摘编自《重庆市志·农特产品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