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农特产品

武隆高山马铃薯

日期:2022-12-20 来源: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武隆高山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一年一季或一年两季(冬、秋)栽培。


一、产品特点

武隆高山马铃薯茎块扁圆形,皮黄白,口感好,有特殊香味,无腐烂、无异味、无病虫害。块茎一般含淀粉15%,糖类1.5%,蛋白质2%,矿质盐类1.1%和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及泛酸等。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营养价值高,既可当主粮,也是优良蔬菜。

【二、产地环境

武隆区地处渝东南,云贵高原大娄山皱褶带与武陵山系交汇地区,以山地为主,一般相对高差在700~1000米。区境最高海拔2033.3米,最低海拔160米。武隆高山马铃薯集中产于乌江两岸和芙蓉江两岸的半高山地区,包括火炉、沧沟、桐梓、土地、接龙、后坪、仙女山、黄莺、巷口、文复、浩口、大洞河、白云等10多个乡(镇)。

(一)土壤地貌情况

武隆高山马铃薯生产地域范围区域地层为灰岩、石灰岩,土壤为黄壤,pH5.5~6.5,有机质含量为2.6%~3%;生态环境优越,土壤、农用灌溉水和空气质量好,无工业“三废”污染。

(二)水文情况

武隆区内水系十分发达,乌江干流由东向西横贯全境,流程达80余千米,芙蓉江、大溪河、木棕河、长途河、石梁河等12条支流与乌江汇合,形成武隆境内乌江水系。武隆境内各类水资源除乌江外合计21.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20.8亿立方米。产区农业灌溉水主要靠地表径流或蓄水,降水量季节性丰富。农业灌溉用水泥沙含量5%~20%,矿化度<1克/升,灌溉水温根据该区自然特点并结合作物生长期,可以得到合理调节,水质符合国家农田灌溉用水质量要求。

(三)气候情况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雨、夏旱、秋绵、冬干,云雾多,日照少,无霜期较长,立体差异显著。年平均气温10℃~17℃,年降水量1094.4毫米,无霜期210~260天,空气相对湿度74%~83%。

【三、历史渊源

马铃薯于17世纪中叶由荷兰人传入中国,在中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武隆高山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武隆县志》(1994年版)记载,1980年,开始收购部分马铃薯外销香港,1984年,收购193.78万斤。武隆高山马铃薯经过上百年的历史变迁,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一)品种演变

20世纪70—80年代,武隆高山马铃薯的主要品种有马尔科、滑石宝、米拉、白大洋芋、红大洋芋、疫不加、乌洋芋、猪大头;到了90年代,武隆高山马铃薯当地品种主要为米拉、马尔科,并开始从湖北省引进原原种扩大繁殖;2000—2010年,引进鄂薯1号、鄂薯3号、鄂薯5号进行示范推广;2011—2018年,引进并大面积推广鄂薯5号、鄂薯8号、鄂薯10号、鄂薯11号、青薯9号、渝薯5号、渝薯7号,其中鄂薯5号、青薯9号、渝薯5号、渝薯7号的质量表现令人满意。

(二)技术改革

早期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只是简单地整地、施肥、平作,产量不佳。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变革,武隆高山马铃薯种植技术得到了改变: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减少复合肥的施用量,减少尿素施用量;改平作为起埂栽培、改常规施肥为配方施肥、改晚疫病见病防治为预防为主专业化防治。改良后的马铃薯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衍生产品

武陵山腹地流传着一句古话:“穷山恶水石旯旮,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婆娘生娃娃。”20世纪60—70年代,马铃薯是武隆主要的粮食作物,武隆马铃薯除了直供当地外,还远销香港。随着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马铃薯逐渐由主粮过渡为蔬菜,鲜食的马铃薯减少,马铃薯的加工品越来越多,如马铃薯淀粉、洋芋粉、薯片等。

【四、发展状况

2017年,武隆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9.81万亩,产量3.61万吨。武隆马铃薯始终坚持优质、安全、严把关原则,使武隆高山马铃薯广受好评。武隆高山马铃薯大部分进驻重百、永辉等重庆当地大型超市,来自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的产品订单络绎不绝,供不应求。



【五、马铃薯药用研究

(一)补气

马铃薯性平味甘,含有丰富的钾,有人类的“第二面包”之称,是补气佳品。

(二)健脾

含有龙葵素,有毒,但适量的龙葵素能减少胃液分泌,有和胃调中、健脾的功效。

(三)抗衰老

土豆有抗衰老的功效。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

(四)护肤美容

土豆有呵护肌肤、保养容颜的功效。新鲜土豆汁液直接涂敷于面部,增白作用十分显著。土豆对眼周皮肤也有显著的美颜效果。将熟土豆切片,贴在眼睛上,能减轻下眼袋的浮肿。

【六、荣誉奖项


2008年,武隆高山马铃薯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





(摘编自《重庆市志·农特产品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