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从逃婚者到革命者

日期:2024-01-09


·冲破束缚 勇敢逃婚

胡兰畦出生于成都一个士绅世家,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送她到新式学堂读书,有教养有知识。不料她刚从高中毕业,其母却一手为她包办婚姻,使她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结婚之日,她见到的是一个毫不了解的男人,使她惊恐万分。1921年农历正月十六日,20岁的胡兰畦逃婚来到重庆。

她有文凭,谋得巴县女学的教师职务,以求自赡。那个男人却不依不饶,跟踪来渝纠缠。经亲友帮忙,她好不容易登报与丈夫解除婚姻关系,但校方却不予谅解,将她革出校门。她喊天不应,喊地不灵,幸而遇上善良的《新蜀报》总经理的太太曹静宜,让她免费食宿,得以栖身。

那时五四运动余音未歇,成都妇女组织了“天足会”,争先恐后扔掉缠脚布,要让双脚无拘无束地行走。重庆妇女则开展了剪发运动,不留辫子要蓄短发。胡兰畦参与其中,当她接触了许多姐妹以后才发现,周围竟然有那么多的同类一一婚姻失败或遭受虐待的女性,而且人数还在不断扩大。她在思考:女人们到这个世界究竟干什么来了?难道只配遭到歧视和遗弃?命运对她们最不公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市中区夫子池的集会上,姐妹们的眼泪交织在一起,大家在泪水中吮舔着自己沉重的伤口。太多的女人由悲伤转为抱怨、转为忿恨、转为怒骂,或转为看破红尘式的不屑。胡兰畦也流了泪,但她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站在警察局禁止妇女剪发的布告前,一刀剪掉瀑布般的青丝。也许,就从那天起,她已自觉  不自觉地成为旧社会的叛逆者。

虽然曹静宜把她当家人一样看待,可是她千方百计逃出旧家庭,仅仅只是要依靠朋友解决吃饭住房么?她很惶恐。她最需要的不是钱财,而是开辟使心灵走向自由的通道,她一定要找到它。恰在此时,泸州川南师范附属小学到重庆招聘教员,重庆二女师教师朱昌文在应聘时,顺便推荐了胡兰畦,两人遂联袂同行。

· 泸州求职 初识真理 ·

四川军阀杨森任川南道尹,他羽翼尚未丰满,追随潮流标新立异,在泸州提倡社交公开、男女合校、男女接受同等教育,颇得好评,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到泸州去工作。在胡兰畦就职的川南师范附属小学,女教员都是剪了短发的,身着喇叭袖短衫、黑裙子,显得特别精神。男教员则是两类打扮:从华东来的一律西装革履,从成都高师毕业出来的则都穿长衫。不管是穿西装或者中装的,外表都给人以干净整齐,精神抖擞的印象。尤其可贵者,大家都直言不讳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聚会时针砭时弊慷慨激昂,令人耳目一新,胡兰畦觉得环境不错。1921年秋,享有盛誉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恽代英到川南师范出任教务长,竭力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八股文,强调学生品德的修养,注意培养他们为改造社会而献身的精神,校风因之大变。在恽代英等人影响下,川南师范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会,恽代英常来讲课,宣传革命。他博闻强记,很少看到他在讲堂上翻书,旁征博引时,一段段的板书,决不会出现错漏。各种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经过他的分析,马上变得那样清晰,所以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喜欢跟恽先生交谈。马克思主义学会经常活动,胡兰畦每次都参加,认真记录那些陌生的名词:资本、生产力、交换、剩余价值。许久以来,她居然觉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思想,小组讨论时滔滔不绝,举一反三。恽代英表扬她,鼓励她多学多看。然而,在四川军阀的混战中,杨森打了败仗,退出泸州。新来的军阀赖心辉顽固不化,城内的守旧派乘机攻击新学,大泼脏水,恽代英等人被迫离开。胡兰畦也待不下去,先去南川,后到成都,生活极不稳定。她到学校代过课,做过家庭教师,模模糊糊的,她希望发生变化,使她摆脱困境,走出死水微澜。

1923年底杨森部队发动反攻,占领了成都,胡兰畦乃上门求助,申请公派出国留学。不料杨森乘人之危,不仅不答应,反而暗示欲将她纳为姨太太。这时她才看清天下乌鸦一般黑,军阀都是一丘之貉,决心摆脱杨森的控制。朋友们得知她处境艰难,设法将她推选为全国学联第六届大会代表,让她去上海暂避一时,风声过去,她才潜回重庆,借住在朋友家中。这时,她结识了陈梦云。

· 报名军校 投身洪流 ·

陈梦云人不错,身材中等偏高,手中常拿着时髦的报刊,讲话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赢得了胡兰畦的芳心,在重庆他们结为夫妻。陈梦云家境好,又有稳定的职业,供养胡兰畦绰绰有余。但她向往重回社会,不甘做家庭主妇。大革命时期的中心在广州,孙中山倡导国共合作,自然有无数志士仁人前去效力,1926年胡兰畦去到那里,投身时代洪流。她加入国民党左派,被分配到中央妇女部工作,遇到了邓颖超,进而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等共产党人。马列主义的道理像涓涓细流,滋润了她干涸的心灵,使她明白黑暗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唯有民主革命才能改变这一切。她不再苦闷感伤,有的是冲天的干劲。同年9月,她奉命回重庆,策动四川军阀拥护广州政府,拥护北伐。她以女子工业社理事身份为掩护,宣传鼓动姐妹们开阔视野,关注时事政治。她想在风雨中陶冶自己,在人格上完善自己,并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她的演讲无所谓形式,无所谓用词,此时只需要有力的呐喊,唤醒麻木的女同胞,打倒列强铲除北洋军阀。她随身携带一个铁皮话筒,雷奔电走,只要在姊妹成堆的地方,她就要公开演讲,深入浅出,启发姊妹们的觉悟。

胡兰畦抗战时期在重庆

经济独立、教育平等、政治平等、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的纲领是早就拟定了的,但要实现谈何容易。孤立的个人对于重大社会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妇女必须要有自己的组织,大城市里已建立起妇女部,但在基层,这样的机构还没听说过。秋天,胡兰畦去合川县,借鉴在广州学会的方法,联系当地士绅卢作孚、黄云龙和教育局局长周尚群等人,依靠县立女中学生,广泛发动各界妇女,成立了合川妇女联合会妇女解放的首要基础是经济独立,胡兰畦从捐款中拿出一笔钱,买了两台缝纫机,培训女工,还办起服装店、洗染店,实践妇女自立的理想。北伐军乘胜前进,合川的国民党左派在中共重庆地委的领导下,也乘势建立了左派县党部,搞得轰轰烈烈。1926年10月,黄埔军校到四川招生400名,胡兰畦在读报时得知消息,喜出望外,她早就知道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她要学本领,当然该进军校去。她积极备考,以优秀成绩被录取为31名女生中的一员,东下武汉就学。恽代英成了军校的政治总教官,师生重逢,在黄鹤楼遗址,在东湖堤畔,老师语重心长,又给她讲了不少革命道理。

武汉军校时期(前左四)

从前的胡兰畦,只知道人是要读书的。读书为什么?找一份事做;做事为什么?人长大了总是要做事的。现在她知道,独立自由、劳动者当家作主才是革命者的终极目标,她想加入为民众求解放争自由的共产党,却因丈夫陈梦云家庭成分不好被拒之门外。她感到委屈,但一天也未停止从事妇女运动。

“四·一二”政变突发,汪精卫随后也在武汉搞“清党”,无数共产党人倒在屠刀下,白色恐怖严重。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残酷洗礼,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抗争的勇气,那就挺不过这一关。胡兰畦是坚强的,她辗转去上海、江西、与国民党右派作坚决的斗争。

· 海外入党 女子少将 ·

1929年底,她获得一个赴欧洲考察的名额,乘船到德国求学。文凭并不意味着什么,但对她来说,却很重要,革命者应该掌握更多的知识。她半工半读,一方面是艰辛的日日夜夜,一方面是昂扬的钢铁意志。在马克思的故乡,她目睹了资本主义的腐朽,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感知,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经留德的廖承志介绍,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颗心终于跳动在红色的摇篮里,她的心电图上,开始记录下为当代的主要理想而奋斗的轨迹。

留学德国

1931年7月宋庆龄母亲去世,胡兰畦陪同宋庆龄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她第二次去德国留学,一共待了四年,因她在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表演说,被秘密警察逮捕,坐了三个月的牢,并被驱逐出境,流落法国、英国、苏联,瞻仰过马克思墓,并参加为苏联作家高尔基守灵及送葬活动。1936年她回到祖国,在香港搞统战工作,联络陈铭枢,参与过国民党左派组织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活动。福建省人民政府失败,她又随陈铭枢去苏联,但却被王明、康生打入另册,遭到猜忌。日军侵华,国共第二次合作,胡兰畦先后在上海、武汉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担任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带领一群女兵,深入敌后游击区慰劳抗战将士,既演讲,也演出文艺节目,很受欢迎。因胡兰畦组织有方,工作卓有成效,撤回重庆后被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为少将指导员。有了这个身份做掩护,她办事方便,一些比较困难的工作,组织上都分配给她去做。她出席过郭沫若50寿辰暨创作25周年活动,并在南方局的领导下,办保育院、办农场,为党筹措经费,积蓄力量,多次资助新四军军长陈毅的父母和其他抗属。1946年春,已升任贵州省省长的杨森,不知道胡兰畦的真实身份,请她去担任《贵州日报》社长。办报纸影响大,胡兰畦获得党组织同意,去贵阳接过这份国民党政府的机关报,并利用它发表中间言论。国民党发动内战后,报纸奉命要发表“戡乱”消息,她辞职而去。解放战争时期,她策动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张轸起义,又去上海参加地下工作,迎接大军进城,唱着《解放区的天》走进了新社会。她在不同岗位担任过领导干部,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努力工作和学习。

抗战时期在战地服务团(后排右三)光阴是河,在潺地流动着时,不露痕迹地把长长的几十年岁月带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中,因她经历复杂,难免受到冲击和迫害。可是她在心中掘了一口深井,活水汨汨而来,渴了就饮,不曾言悔。因为她记得恽代英等先烈的英勇业绩。他们像一阵浩荡的风,播扬过一种轰轰烈烈的生命意志,吹过去了,却永远燃烧着千万颗心灵。那些魁梧的矫健的身影跃动着,永远那么年轻有力。人生,是一首悠扬的歌,天天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人生,是一条流淌的河,时时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它的课本需要一生去研读,它的试卷需要一生去解答。

胡兰畦这位“五四”时期的新女性,用自己不懈的奋斗,填写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文章作者:杨耀建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