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江竹筠: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日期:2024-01-11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党忠诚是江竹筠等共产党人不变的底色。

江竹筠(1920~1949年),女,原名江竹君,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红岩》小说中“江姐(江雪琴)”的原型人物。她的革命事迹,因为《红岩》小说的影响而广为人知。



一、迁居重庆


江竹筠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农民家庭,因父亲常年漂泊在外,从小她就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1928年,自贡地区大旱,8岁的江竹筠和母亲、弟弟逃荒到重庆,投靠舅舅李义铭。10岁时,江竹筠便随母亲一起到重庆南岸大同袜厂工作,成为一名童工。两年后因为身体原因离开袜厂。

12岁时,江竹筠在舅舅的帮助下进入重庆孤儿院小学读书。入学后,江竹筠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第一学期就连跳三级,总分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在孤儿院小学隐蔽的中共地下党员丁尧夫老师的引导下,江竹筠萌生了追求进步的思想。16岁时,江竹筠考入南岸中学读书。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江竹筠和同学们积极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一起组织办壁报、演戏、阅读各种救亡书报。她的思想越发宽广,开始由“个人学好本领,独立生活”的志愿,扩大到为了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愿望。


二、沙磁入党


1939年春,江竹筠考入位于巴县兴隆场(今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中国公学附属中学上高中。在校期间,江竹筠与戴克宇等女同学朝夕相处,一起阅读进步书刊,一起办壁报,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场镇上作抗日宣传。


1939年的江竹筠


戴克宇(1922-2018年),又名戴北辰,江竹筠的入党介绍人。1938年底,考入巴县兴隆场中国公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在学校成立的中共特别支部任支委,开展党的工作,组织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省妇联主任。在和江竹筠接触的过程中,戴克宇很快发现江竹筠学习非常认真,课余时间常读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等进步书刊,还向自己借阅革命理论书籍。此外,江竹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示威游行、撒发传单总是走在最前面,与敌人针锋相对地斗争。戴克宇便主动接近江竹筠,和她一起议论时事,交流阅读心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江竹筠也大胆地向戴克宇吐露了想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你要找共产党,学校就有。”戴克宇高兴地回答。江竹筠非常激动,立即提出了入党的请求。戴克宇立即报告特支书记李培根。入党前,戴克宇曾问她:“入党后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也可能会牺牲!你是否再三考虑过这些问题?”江竹筠的回答是:“要革命还怕什么?革命本身就不是安乐与享受。我决定入党,就是决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党组织根据江竹筠的觉悟和平时表现,很快批准了江竹筠入党,这使她异常兴奋和鼓舞。之后的一个星期日,在学校附近的丛林里,李培根、戴克宇、江竹筠三个人举行了庄严的入党仪式。


江竹筠入党介绍人戴克宇和支部书记李培根夫妇



三、革命斗争


1941年,江竹筠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3年5月,党组织研究让江竹筠与时任重庆市委委员的彭咏梧假扮夫妻,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江竹筠作为彭咏梧的助手,一起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得益于江竹筠非常好的记忆力,党的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大大提高。几十名地下党员的名字不用做任何记录,江竹筠都烂熟于心,所有的会议决定她只做口头表达,不留只言片语,大大减少了暴露的风险。1944年,为了躲避特务监视,她用“江志炜”的名字考入国立四川大学。在川大学习期间,江竹筠也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后来,江竹筠和彭咏梧在共同生活、共同战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深厚的感情。1945年上半年,党组织鉴于地下工作的需要,批准江竹筠和彭咏梧结为夫妻。1946年4月,江竹筠生下儿子彭云。

江竹筠夫妇与儿子彭云三人合影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因革命需要,江竹筠中断学业,重返山城,协助分管学生运动的彭咏梧开展革命工作。江竹筠负责组织、联络各个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组织开展抗议美军暴行运动、重庆“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等学生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还在丈夫彭咏梧的领导下,担任了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发行工作。

挺进报

1947年10月,江竹筠的丈夫彭咏梧被任命为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到下川东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同年11月下旬,江竹筠以联络员的身份随丈夫抵达下川东,协助组织武装暴动。1948年1月,彭咏梧在下川东武装起义中不幸牺牲,敌人残忍地将他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城楼上示众。党组织希望江竹筠留在重庆工作,江竹筠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要求组织批准她去下川东地区。她对党组织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四、狱中斗争


1948年6月14日,因叛徒出卖,江竹筠在万县被捕,最终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因江竹筠联络员的身份,特务们迫切地想从这位“弱女子”身上打开突破口,对她进行了特别的酷刑折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带刺的钢鞭、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扦,钉进她的十指……江竹筠在狱中被折磨得昏死了三次,酷刑却丝毫未能撼动她的革命意志。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她对特务说“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江竹筠多次受刑却始终坚贞不屈,感动了狱中难友。他们自发地秘密展开慰问活动,用竹签当笔,沾红药水当墨,纷纷在草纸上写出慰问诗、慰问信,并亲切的称她为江姐。诗人何雪松写下《灵魂颂》,代表全体难友表达对江竹筠的慰问,称赞她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面对难友们的关心,江竹筠回信道:“同志们太好了,我算不了什么!……严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扦子是竹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等30人被特务押往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杀害。临刑前,江竹筠把千言万语凝结为两句响亮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用鲜血谱写了不朽赞歌。

    五、精神永驻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江竹筠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写给亲人的托孤遗书。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江姐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忠诚诠释初心使命。江竹筠虽牺牲在重庆解放前夕,但她的遗志永存,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砥砺前行,矢志不渝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文章作者:张圆媛 

作者单位:沙坪坝区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