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史话丨重庆公共交通

日期:2024-03-06


1949年12月8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市公共汽车管理处,当时能行驶的公共汽车仅11辆,勉强维持着6条线路的营运,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在次日召开的工人代表座谈会上,刘伯承讲话说,必须尽快恢复生产,恢复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公共设施。长江、嘉陵江轮渡率先恢复。因运力短期内严重不足,保留了旧社会的客运马车线,从上清寺到小龙坎,连接市中区与学校集中的沙磁区。


1950年保留的客运马车站(作者提供)


根据西南军政委员会指示,重庆市人民政府从1951年起,先后投资人民币627.95万元,用于增加车辆。西南军区和市政府,还调拨了大批军车和卡车,改装成新型的公共汽车投入营运。1952年6月,第一批35辆改装的公共汽车,在解放碑举行出车典礼,市长曹荻秋剪彩并讲话。


1952年第一批改装公交车出车典礼(作者提供)


在管理体制上,从1951年1月1日起,将公共汽车管理处改组为重庆市公共汽车公司。1956年1月1日,将重庆市电车筹备处与市公共汽车公司合并,改组为重庆市公共交通公司。后任命周恩来的驾驶员、老红军陶铜仕为党委书记兼经理。

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私营的利群、大生、复中、中胜、吉昌等公司通过合并、公私合营等方式,并入市公交公司。经过三年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市公交公司已拥有职工2140人,设备车辆202辆,行驶路线23条,线路总长405公里,日客运量15.46万人次。


电车缆车  索道扶梯

重庆电车兴建酝酿于抗战胜利之时,1946年拟定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提出要在市区建2条电车线,市政府起草了《重庆电车公司计划(草案)》,成立了筹备机构,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经费无措而未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机动车燃油缺乏,西南军政委员会指示,发展公共交通要“应用电力牵引”,决定兴建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1952年9月,成立重庆电车公司筹备处,市政府投资150万元,1955年底建成,次年元月正式通车,从上清寺至小什字。该线全长5.2公里,初期有20辆电车,后延伸到朝天门,称为l路电车。


1955年西南第一条无轨电车开通(作者提供)


当时全国仅有上海、天津有无轨电车,北京1956年才有。因此,西南各省市人都稀罕,有位昆明干部到重庆出差,回去说无轨电车像飞机一样,又稳又轻快,而且听不见噪音。1958年、1963年、1965年,重庆陆续建成两路口至杨家坪的3路电车、解放碑至沙坪坝的2路电车、杨家坪至陈家湾的4路电车,继续领跑西南。


1953年建成两路口缆车(作者提供)


1954年,两路口缆车通车。1959年,朝天门南侧缆车亮相。1959年,龙门浩缆车营业。1962年,储奇门缆车载客。1963年,临江门缆车开通。1964年,长寿西关缆车建成。1984年,朝天门北侧缆车客运。


1959年建成朝天门缆车(作者提供)


1983年,嘉陵江索道运行。1987年,长江索道载客。1986年,凯旋路客运电梯营业。1996年,两路口皇冠自动扶梯投入使用。


1987年建成长江索道(作者提供)


1986年建成凯旋路电梯(作者提供)


1996年皇冠大扶梯营运(作者提供)


出租汽车  方兴未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重点发展公共汽车、电车和轮渡外,1953年在接收的小汽车中修复小车和旅行车12辆,经批准在市公共汽车公司增设出租小包车业务,解决郊区乘客包车之用,但由于用车者寥寥,于当年11月停止出租小车业务。1958年初,市政府根据市内老弱病残出行乘车不便的反映,又拨出大小轿车8辆、吉普车4辆,办理出租小车业务,于春节期间开始营运。票价小车每公里收费0.4元,旅行车每公里收费0.45元。但那时市民收入低,乘坐者不多,加之这批车辆破旧,经常发生故障,利用率不高,到1958年底,出租车停止营业。之后,为解决城市辅助交通工具问题,市公交公司曾多次试制三轮车和微型汽车,终因技术等问题而未能实现。

1977年1月,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并投资105万元,筹建重庆市出租汽车公司。1978年9月,市出租汽车公司成立,拥有上海牌小轿车20辆、旅行车5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小轿车票价每公里收费0.5元,旅行车收费0.8元,大客车收费1.4元。1979年元旦,重庆外事旅游车队成立,有车15辆,后增至26辆,投入出租汽车业务。当时全市出租汽车仅为76辆。


风风雨雨  持续发展

三年困难时期,国家投资急剧减少,公交车辆难以增加,市区、郊区行驶的客运线路被迫压缩。1962年至1965年,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庆公共交通进入为期三年的调整,国家投资787万元,使困难得以缓解。十年浩劫期间,重庆公共交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管理规章或废或弛,生产秩序被打乱,不少车辆被打坏和拖烂,在市郊行驶的部分线路曾一度被迫停驶。因车辆急剧减少,人们上下班乘车全凭力气大。群众开玩笑说,乘车要经过三个国家:越南(越过车站铁栏杆)、古巴(强行爬车)、几内亚(又挤又累)。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重庆公交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从1979年至1985年,国家给市公交公司投资总额多达4687.9万元,相当于前26年投资总额的一倍以上。1985年2月至11月,先后成立了市公共交通物资公司、电车公司、公交二公司、公交四公司、公交三公司等5个二级公司。职工总人数增加到11884人,车辆增加到1051辆,客运线路增加到116条,总长度4252公里,日客运量173万人次。市公交公司线路辐射市辖的8区、9县和跨市通往邻近的3个县,日运客量占全市公共汽车客运量的98%。各区、县汽车客运企业纷纷兴办。1985年,全市各区、县隶属交通和城建部门经营汽车客运的公司、站、队等共有52个单位,客车1177辆,线路655条,里程5671公里,日客量达21万人次。

国营长期独家经营的局面,被多家私营企业打破,收费为0.5元的私营中巴车,遍布大街小巷。个体户、联营户自办客运,初期即登记大客车135辆。1986年,经市客运主管部门批准,交通学院、钟表厂、轮胎厂等42个单位,利用自备车在运送教职工归途中,从事沿线客运服务。


时代进步 日新月异

早在1980年代末,重庆就开始规划轨道交通。1989年,市政府成立了轨道交通筹建小组,市建委进行了规划论证。一期规划了5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由朝天门至双碑,全长22公里。2号线由较场口至丰收坝,全长25公里。3号线由四公里至江北机场,全长28公里。4号线由长生桥到石桥铺,全长22公里。5号线由童家院子至中梁山,全长22公里。1991年,轻轨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并通过评审,但因资金问题,直到2000年12月才全线开工。率先建设的一期工程2号线,是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首期十大工程之一.总投资43亿元。2号线于2005年6月18日开通试运营,是中国第九条、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跨越3个行政区,辐射9个片区,单向每小时2.8万人次,年客运量可达到2亿人次,极大改善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并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景观。


2005年通车的轻轨2号线(作者提供)


2004年底,重庆市发改委制定了新的轨道交通规划,总目标是用20年时间,建设3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在主城区形成“一环六射”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60个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规划方案是在原1、2、3号线线路走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北移、南下、西拓的发展战略,以及今后20年发展规模、发展范围,增加了环线和放射线。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沿城市发展轴向北部新区、江南经开区、西南工业区、西北科教文化区、东部发展区、渝西经济区辐射。此后线路和里程不断增加。2023年12月,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12条线路,运营里程538公里,车站256座。同月,轨道交通在建线路还有11条。2024年2月,第24号线盾构施工启动。2003年实施蓝天工程和半小时主城工程,中巴车和无轨电车陆续退出主城客运市场。公交控股集团通过增加运营车辆、发车班次、增开小区线路等措施,填补中巴车和电车的运力空缺,保证市民出行不受影响。至2004年末,主城区有公交车辆5347辆,年客运量达8.6亿人次。中级车和高级车占了公交车总数的23%,直辖八年共更新公交车3700多辆。1984年10月,重庆市政府批准筹建康福来客运公司,开创了山城第一家集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先例。1985年4月,四川(中日)出租汽车重庆分公司成立,同年5月,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经营的重庆中北汽车公司成立,隶属于重庆市出租汽车公司。截至2023年12月,重庆登记出租车数量逾1.3万辆,其中私营出租车数量超过国营。


1984年康福来公司成立,以中巴车载客(作者提供)


1987年出租车安装标志和计费器(作者提供)


古人曾写诗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试看今日之山城,主城区架起嘉陵江大桥19座、长江大桥14座。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公交车、轻轨、地铁几分钟一趟,方便快捷。这正是:众志成城渝州伟业,繁花似锦山城春天。


文章作者:杨耀健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