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重庆文物志】古遗址丨江北嘴遗址

日期:2024-03-20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场所、建构筑物经长时间毁损磨蚀后所遗留的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场所。在我国文物体系中,古遗址是内容丰富的一个大类。以田野考古学为手段,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并获得丰富的出土品,进而考察古代社会状况,因而古遗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重庆的古遗址十分丰富。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形以平行岭谷、浅山丘陵为主,域内长江及嘉陵江、乌江等众多的大小支流构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系,沿江众多的台地及山间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活动场所。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庆有古遗址1542处,从数百万年以来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址到明清时代遗存,序列完整,内涵丰富,在缺乏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时期和只言片语的青铜时代,这些地下遗存在构建重庆远古历史中有着主体和关键性作用。即使是秦汉以降,这些地下遗存所揭示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献资料缺乏记载或语焉不详的,其丰富历史内涵、展示历史细节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江北嘴遗址

江北嘴遗址位于江北区江北大剧院附近,南隔嘉陵江与重庆渝中半岛相望,东临长江。遗址总面积239.95万平方米,海拔178271米。

该地汉代曾为巴郡江州北府城所在地,清代改筑为石城。

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配合江北大剧院的建设,对江北嘴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及试掘工作。调查面积5万平方米,钻探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913平方米。调查发现清代天主教堂1处、清代石雕牌坊2处、清代江北城石砌拱券城门3座(保定门、问津门、东升门)、石砌城墙1800余米,宋明摩崖造像1处。发掘遗迹12处,其中古墓葬2座,房址2座,灰坑3座,沟3条,渗井1个,窖穴1个。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汉至明清的遗迹和遗物,主要有汉墓花纹砖、铜钱(五铢、货泉、开元通宝、乾隆通宝)、陶俑、陶罐、瓷碗、灰陶绳纹板瓦筒瓦残片等。因历代居住扩建等扰乱频繁,现保存早期完整遗迹较少,遗物较多。根据发现遗迹及出土遗物分析,此处即为文献中所载的汉代“北府城”和明清时期“江北城”所在地。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巴县长江以北升格为江北厅,直属川东道重庆府管辖,史称“江巴分治”。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防白莲教,江北同知署同知李在文主持修筑周长约2.5千米的土城墙,开设嘉陵、镇安、问津、岷江4个城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新任同知高学濂邀请巴县黄云衢主持改建城垣,改筑为石城,后高学濂调任新职,工程中断。继任同知福珠朗阿上任后,重新修筑城门,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成文星、问津、镇安、保定、金沙、汇川、觐阳、东升八道石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江北厅新任同知苻葆在西北面新筑外城,增建嘉陵、永平二门,形成十门的格局。清末觐阳门最先被拆除,民国时期拆除了文星门、汇川门、金沙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末期拆除了永平门、镇安门和嘉陵门。2003年开始整体拆迁,仅剩下保定、问津、东升三门和部分残墙。

江北嘴遗址于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重庆市志·文物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