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重庆非遗】鱼洞乱针绣

日期:2024-03-28 来源:《妙手夺天工》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在传统刺绣技法和西洋美术特点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

鱼洞乱针诱——江南小镇(昭片由柳瑞平提供)

鱼洞乱针绣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一个新绣种,创始人为江苏常州武进人吕凤子、杨守玉。乱针绣是苏绣艺术的延续繁衍,它以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的独特风格驰名中外。民国初年,吕凤子在丹阳创办了“私立正则女校”,将民间刺绣引进校门,专门开设了缝绣班,稍后又将缝和绣分开。他将西洋印象派油画的色彩原理运用到中国传统刺绣中,发明了针线交叉重叠的乱针绣,让延续数千年的以规整见长的传统比针绣得到质的突破,使刺绣艺术更富表现力。1921年,中国刺绣史上第一幅像绘画一样的刺绣作品在吕凤子手中诞生了。后来吕凤子指导该校教师杨守玉,以针法代笔法,以绣线代笔触,以长短疏密、交叉重叠、纵横杂乱、变化自如的线脚绣素描,吕凤子为其命名为“乱针绣”(又名正则绣)。抗战中,“正则女专”移至四川,易名为“江苏省私立正则艺校”,继由教育部批准,易名为“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设三年制、五年制绘绣科,刺绣正式成为教育部承认的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原重庆巴县(今重庆巴南区)鱼洞籍女艺人杨世华中学毕业后,前往璧山县(今璧山区)正则艺专读书,就读正则艺专绘绣专科,得到杨守玉老师的亲传,完全掌握了“乱针绣”的技法,其绣法自成一格,独树一帜。

鱼洞乱针绣是在巴南区鱼洞街道区域内流传的一种民间传统美术,其将西洋画的色彩和素描画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使刺绣与绘画结合起来,在针法中融合笔调,釆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并在鱼洞片区形成一定的自成派系风格,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

鱼洞乱针绣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艺术特点,摆脱了一般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在丝绒绣面上采用不拘教条,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走针,根据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法,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搀色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等,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的重大突破。鱼洞乱针绣注重色彩效果,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丰富得多,所以绣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却又不同于油画。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它的色彩有不同变化,当光线强与光线弱时,绣面上两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原来的两种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它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了新的独特的刺绣风格。

鱼洞乱针绣的“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绣者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运用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线条的变化。其采用劈丝工艺,利用极细的色线,在有限的面积范围里,以细腻的手法,多层次地将物体的色彩明暗调整到最佳状态,尤其在表现人体肌肤、五官面貌上更能发挥其功能,形成逼真的效果。为求细腻效果,最细时劈丝达四十八分之一。鱼洞乱针绣制作的题材范围很广,不同题材、不同规格的作品可以采用不同表现手法来完成,绝无固定的模式。绣品针法活泼、线条流杨、色彩绚丽、层次感强,绣面光亮适目,与诗书画相结合,针法融笔法,物象理法于一体,以针线传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鱼洞乱针绣在绣制方法上,又可分为大乱针,小乱针两种。在运用乱针绣绣制一幅作品时,还必须准确掌握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运针。绣线线条要求针针交叉,层层交叉,但一根线条与另一根线条的交叉不宜出现垂直交叉和网状交叉,以避免产生线条交叉板滞,影响绣面效果。二是色彩。分层施加色线时,要镶色合理、接色和顺,避免接色脱节、生硬及加色时发生僵、花,使丰富的包线能在错综交叉的缝隙中充分透露出来。三是线条。绣线的粗、细、疏、密排列需均匀合度,错落得当,切忌因线条的疏密不匀而产生“露底”和“堆砌”,线条长短可视绣制物象的需要而定,长者可达寸许,短者可就其一点。

传统的针法及其运用

    1.直绣:是指用直线条从一边到另一边直接绣成形体的绣法。不论是竖直、斜直或者是横直都属于直绣。这种绣法可以认为是最先产生的绣法。

2.盘针:是表现弯曲形体的针法,包括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四种。其中切针最早,以后发展到旋针。

3.套针: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园顾绣、清代的沈寿时,就进一步发展了。套针流行很广,是苏绣的主要针法。

4.擞和针:又称长短针。这种针法是长短针参差互用的,后针从前针的中间羼出,边口不齐,有调色和顺的长处,可用来绣仿真形象。

5.抢针: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势,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抵地抢上去的针法。可以说,这种针法是直针的发展。抢针有反抢和正抢(又称顺抢)之分。反抢是由内向外绣,绣一批压一批在里面,使得批批齐整。正抢是由外向内绣,不加压线。

6.平金针,是用金银线代替丝线的绣法。其方法是:先用金线或银线平铺在绣品的上面,再以丝线短针扎上,每针距离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绣纹样而回旋填满,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线要对花如十字纹,如同扎鞋底花纹。

7.散错针:它以多种针法变化运用,达到阴阳浓淡适度,力求所绣的形体逼真。8.编绣:是一种类似编织的绣法。它包括戳纱、打点、铺绒、网绣、夹锦、十字桃花、绒线绣等。这些针法都适用于绣图案花纹,所以也可将它们称为“图案绣”。9.饶绣:是一种针线相绕、扣结成绣的针法。打籽、拉锁子、扣绣、辫子股和鸡毛针,都属于这一类。

10.施针:是加于他针的针法。这种针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滞,参差而不齐。

11.辅助针:这类针法不是独立绣形体的针法,而是为了增强所绣景物的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动性所采用的辅助性针法。归入这一类的针法有:辅针、扎针、刻鱗针等。

12.变体绣:刺绣中,有一些借助于其他工具,材料和工艺方法,使常规刺绣发生变化的特殊绣法,就是变体绣,包括染绣、补画绣、借色绣、高绣,摘绫和剪绒等。

13.两面绣:又叫双面绣,这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面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与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两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

鱼洞乱针绣创作周期漫长,一般一名独立操作的绣工,需经过5~10年的专业练习,掌握绣理和具有熟练的刺绣技巧后,才能从事制作。其主要使用工具有绷架、绷凳、立架、搁手板、绣针、剪刀、底料等。


鱼洞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介绍如下:

杨世华 1926年11月出生,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世华得到乱针绣创始人之一的杨守玉的精心指点并传授技艺,她的乱针绣摆脱了一般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不拘教条,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情意相融,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杨世华为求作品的细腻效果,能够在最细时劈丝达四十八分之一,其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所以杨世华的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但不同的是其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绣的独特風格。其代表作有《奔马》《老虎》《和谐可亲》等。

柳瑞平 1957年2月出生,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柳瑞平从小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师从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杨世华,她在刺绣中大胆尝试,妙用针法,虛实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其代表作品有《八骏图》《寒江独钓》《种瓜得瓜》等。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妙手夺天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