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市级非遗:涪陵油醪糟

日期:2024-04-10



一、涪陵油醪糟历史悠久

大家都知道,油醪糟是重庆涪陵著名的传统小吃,也许还不知道这道传统的地方小吃,在10多年前已进入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名气越来越大。

涪陵油醪糟(作者提供)

据《涪陵市志》和《涪陵辞典》两部资料记载:涪陵“猪油醪糟”,始创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涪陵风物录》一书,对涪陵猪油醪糟的起源,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涪陵油醪糟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先精选上好糯米,将其洗净沥干,用清水浸泡,上锅蒸熟;再加入发酵曲药进行酿制。选上好的花生、黑芝麻、核桃去皮洗净后上锅用文火慢炒去掉水分,过油酥出香脆味道。然后,将桔饼、瓜条、蜜枣、桂圆肉、枸杞、百合、桂花等辅料研细备用。最后,烧一锅猪油,待猪油七八成热时,把备好的花生、核桃、黑芝麻碎粒、蜜饯、酿好的醪糟一同下到锅里煎炒,均匀搅拌炒制而成……涪陵油醪糟的特色是香甜不腻口,营养十分丰富。当地居民在孕妇生产后,都要做给产妇吃,以尽快恢复身体。

在《涪陵辞典·名小吃》及《涪陵风物录》两本书中同时记录着涪陵油醪糟诞生的过程:“公元1799年春节,时值川东白莲教战乱期间,一鹤游坪富绅人家到涪陵城避乱,又喜添人丁。亲朋好友前来道喜祝贺,主人吩咐煮汤圆招待客人,由于客人众多,搓汤圆根本来不及,厨子便将供太太“坐月子”吃的醪糟煮鸡蛋,再加了些汤圆芯子给每位客人吃。客人们吃后赞不绝口,急忙问是什么东西,厨子情急之中答曰:油醪糟煮荷包蛋。从此,涪陵满城竞相效仿……”


二、将油醪糟推向工业发展之路

油醪糟的推广者名袁又成,1946生,系涪陵百胜镇丛林袁氏家族十一世。袁朝辉是他的独生女,系袁氏油醪糟手工工艺的传承者,更是袁朝辉牌油醪糟工业化生产的创造者。

据文献记载:涪陵丛林袁氏家族一世祖文仕公,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6年)“湖广填四川”,由鄂入蜀,祖辈落户涪陵丛林乡干龙洞老屋湾,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见《重庆市涪陵丛林袁氏谱》)。据袁朝晖的爷爷袁宗亨(1923--)回忆,在他有所记忆的童年时期,他们家的油醪糟就非常好吃,邻里的孩子就经常跑到他们家里蹭油醪糟吃。

为了保护油醪糟的传统制作手工工艺,袁朝晖在2001年初,就有了把醪糟油推向市场,而且走工业化发展之路,将油醪糟从涪陵推向重庆,走向全国的念头。2002年初,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袁朝晖在涪陵洗墨路,专门租了一套房子,把袁氏家族油醪糟这一传统手工工艺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流程,固定下来,并多批次地组织了涪陵的历史权威人士,以及老年知情人士,对油醪糟的人文历史,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并通过易家坝涪陵油醪糟文化形象店等,适时免费对外开放和宣传油醪糟的历史与文化,并率先提出了打造涪陵油醪糟文化,使袁朝晖牌油醪糟的名气越来越大。

涪陵油醪糟营养丰富、油而不腻、吃法多样、入口即化的涪陵油醪糟除了具有香甜,爽口的口感效果外,更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乌须黑发,养心静心,醒脾开胃,理气通乳等较高的滋补功效。尤其是袁朝辉牌油醪糟,更会让人们“知味停车,闻香下马”。

袁朝晖是第一个把具有250年历史传统的油醪糟产品,从家庭原始手工作坊生产单一模式,推向现代标准化工业生产,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涪陵油醪糟产品的上档升级,走向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袁朝辉牌油醪糟,采取标准化食品安全生产和真空包装,也是涪陵唯一一家通过了国家QS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的油醪糟产品,近些年来,对传统猪油醪糟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大胆革新、推陈出新”,在做精做好传统猪油醪糟品种的同时,自主研发了“低脂肪低含糖”的油醪糟,以及专供月子发奶用的“月子醪”等新产品,弥补了涪陵传统猪油醪糟消费市场的空白。袁朝辉牌系列油醪糟,是涪陵唯一一款上档升级为礼品级的油醪糟特产产品。

传承人袁朝晖(作者提供)


三、涪陵油醪糟多次获殊荣

2003年9月,涪陵油醪糟荣获《中国名小吃》光荣称号;2004年10月11日,袁朝辉牌油醪糟在第五届中国美食节展销会上,荣获《中华名小吃》“消费者最喜爱的特色小吃”称号。2005年1月27日,涪陵油醪糟荣获“消费者喜爱产品”称号;2006年10月16日,袁朝辉牌油醪糟荣获中国饭店协会颁发的“中国名点”光荣称号。2008年8月,袁朝辉牌油醪糟被涪陵区商委确定为“涪陵特产”,2010年6月,袁朝辉牌油醪糟因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口感和营养,被上海世博会指定为嘉宾赠送礼品。同时获得“中国名优食品”。

最值得高兴的是,2011年11月,袁朝辉牌油醪糟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12年10月,袁朝辉牌油醪糟再次获得“中国名点”光荣称号。2016年11月,袁朝辉牌油醪糟荣获“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荣誉称号。


四、涪陵油醪糟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涪陵油醪糟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专门生产涪陵油醪糟的重庆市齐圣食品有限公司,被授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同时,袁朝晖被任命为涪陵油醪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5月,重庆涪陵区第三届小学综合实践小课题展示竞赛活动中,一群30名小学生,以亲近家乡特产——涪陵油醪糟为主题,14代袁朝辉牌油醪糟传承者9岁的张智恒,亲自现场制作,表演涪陵油醪糟进课堂的实践小课题展示。在涪陵城七校兴涪校区的小学术报告厅里,城七校的四年级六班的30名学生,还进行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油醪糟进课堂的实践小课题展示活动的表演。

涪陵油醪糟从地方小吃、发展到重庆市和全国知名小吃。袁朝晖作为涪陵油醪糟的传承人, 为了保护涪陵油醪糟的传统制作手工工艺,从2009年开始,创立了重庆市涪陵奇圣食品有限公司,把这一传统手工工艺的制作流程固定下来,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工艺线。袁朝辉牌油醪糟成为涪陵油醪糟的代表。

如今,在涪陵数百家城乡餐饮店中,都可以吃上一碗涪陵油醪糟,还有数十家涪陵油醪糟专门店。目前,正在涪陵新区打造油醪糟生产加工基地、油醪糟“非遗”传承体验馆及中央厨房餐饮店配送中心。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约1亿元,年利税约800万元,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

重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油醪糟,不同于传统醪糟,涪陵油醪糟用猪油炒制,色泽乌黑,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一年四季均可饮用,特别在夏季因气温高,米易发酵,更是消渴解暑的家庭酿造物,深受老年人和儿童的喜爱。用醪糟煮荷包蛋或加入部分红糖,是产妇和老年人的滋补佳品。1916年护国战场的刘伯承,在老区新妙养伤时,曾吃了大量的涪陵油醪糟,滋补身体。在抗日重庆时期的宋美龄,也十分喜欢吃涪陵油醪糟。

油醪糟作为重庆涪陵特产,是当地人亲情、爱情、友情的表达,以前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油醪糟已成为继涪陵榨菜之后,又一张代表涪陵饮食文化的名片。

涪陵油醪糟已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市场前景越来越好。端起一碗油醪糟汤圆,闻起来有股淡淡的酒香,尤其是工业化生产,给袁朝晖牌油醪糟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特别感恩老祖宗留下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冉启蕾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