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重庆非遗】偏岩唐门彩扎工艺

日期:2024-06-13


北碚区的偏岩唐门彩扎工艺具有典型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和民间文化特色,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北碚区金刀峡镇偏岩古镇及周边地区。每当逢年过节,结婚娶嫁,祈福贺寿,乔迁之喜,或是身处逆境,人们便将这些艺术品作为载体,祈求健康长寿,平安吉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偏岩唐门彩扎工艺不仅具有娱乐性、观赏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

北碚区金刀峡镇偏岩古镇,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名为接龙场。旧时每逢赶场,小镇上龙飞狮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其中,以唐门制作的龙狮和以唐门弟子表演的偏岩耍锣鼓最为经典。以龙狮制作工艺为主的偏岩唐门彩扎工艺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偏岩龙灯与铜梁龙灯师出同门,同出一脉,但又独具特色。偏岩唐门彩扎工艺又分为:龙灯、狮子、大头和尚、脸壳(面具)、年灯、壁架、鬼王、烟花爆竹及盔头制作。

纱龙又叫彩龙,是工艺水平较高的一种彩龙,一般在春节期间观赏其五彩缤纷的龙姿与灯火辉煌的龙灯。龙头之后为“之”字形的龙颈,与龙头组成一个巨型“之”字形龙首,龙身有前后龙爪4个,龙身附有彩云七八朵。整个彩龙前为首牌灯,是“首灯”,是中国建筑式的色彩牌坊灯。水族灯紧随其后,包括鱼、虾、蟹、蚌灯等。其后是两个滚子灯,灯高70~80厘米,直径为50厘米的圆柱形灯,灯上画有花鸟外,还书有诗词歌赋、印位,集工艺、书、画、印于一身。彩龙前面是个“花宝”,紧接着便是一条20余米长的彩龙,龙尾后是尾牌灯,这个牌坊式灯稍简单。尾灯后是大型的青狮、白象,均由人抬着走,还有梅花鹿、白鹤等吉祥动物。车车灯(艄翁戏彩船)、车幺妹紧跟其后。彩灯最前面则是笑头和尚戏彩狮,狮子锣鼓紧跟前行。整个龙灯队伍阵容庞大,海、陆、空动物皆有,龙腾狮跃,锣鼓喧天,灯火灿烂,一派喜气欢腾的景象。

火龙扎制方法与纱龙基本相同,只是龙身装饰、彩绘相对简单。在玩的过程中,主要是靠燃放烟花和飞溅的火花以及舞动的节奏来调动观众的激情,观赏火龙,主要是感受它的动态之美。

偏岩唐门的狮子,属南派狮风,独具地方特色,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具有古镇人朴实憨厚的风格,又有古镇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其制作工艺主要是用竹篾扎制后,经裱糊彩绘而成。一般在节日期间或婚庆、祝寿之时为营造喜庆气氛,舞狮助兴。狮头大小由所需场合而定。

笑和尚,笑迎宾客,又称大头和尚。与狮共舞,用模子裱褙纸壳脱模后,壳干彩绘而成。关键是笑和尚必须笑容可掬。儿童玩耍的笑和尚为中号与小号,中号戴在头上玩耍。而小和尚头径仅有12~13厘米,主要供儿童在节日喜庆日子玩耍和装瓜、豆和糖果用。

唐门彩扎作品(孙国胜 摄)

偏岩唐门的面具,用面具模子裱褙上纸壳,脱模干后彩绘而成。彩绘的面具脸谱主要是神话故事中的诸神像或《西游记》、《水浒传》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脸谱,如寿星、天官、弥勒佛、诸葛亮、关云长、张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李逵、武松、包公等,与现在的戏剧脸谱极为相似,大小视用途而定。作为面具玩耍的,高22~23厘米;作为现代家装饰品的面具,高30厘米左右;如果作为室外景点装饰,则面具可高达1.5~2米。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挂上彩色的“年灯”,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些年灯,多由唐门制作。年灯主要有:瓜类灯,如金(南)瓜灯、冬瓜灯、佛手瓜灯;水果类灯,有桃、李、柿、枣、杏灯等;家禽家畜类灯,有鸭、鸡、鹅、兔灯等;另有几何图形灯,如扇形、菱形、月牙形、长方形、圆柱形、正方形灯等。每当大家点燃年灯,镇上便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宫灯,是制作工艺精美的灯。一般为六边长方柱形,每柱下边均饰有镂空形彩色花芽,上下檐均有镂空的彩色装饰图案。每边灯芯面上绘有梅、兰、竹、菊等花鸟画,配以相应的诗词,并盖有书、画者印纹,是中国画布局的一个缩影。顶盖为荷叶式的宝盖,六个角为熬脊式花芽装饰,并吊有金铃与穗,灯下吊有一个较大的丝线穗头。装饰的基色有红、黄、蓝、绿等,中间有过渡色,再画白色,典型的中国工笔画风味。

走马灯也是工艺较高的一种灯。基本灯形似宫灯,只是加了一个轮页式上转盘,中心灯与灯壁间有镂空的人、动物及车辆、飞机等可动式图案,当灯点燃后,图案在上转盘带动下旋转,给观灯者以动感。

圣架又名“架香”,是朝拜华蓥山时用的主要祭贡品,为五层四面宝塔式纸扎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湛,底座四脚为狮头麒麟,上面每层每面均为中国式建筑的彩色牌楼,楼面屋顶为三开式,由彩色镂空雕梁画栋装饰,屋脊、斗拱制作精细,为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塔顶正面还有一个制作精美的“魁星”,独占鳌头。烟火架,是在宝盖下绑折在苇席内的各种人物、字画及烟火组成的“折子戏”。主要内容有:八仙、寿星、天官、孙悟空等,另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烟花字。各种人、物均按其身份饰以表情,头用木雕刻而成,绘出面像,个高60~70厘米。白天燃放时,每折每个人物出场时配有“黄烟”,烘托忽明忽暗的仙境,增加其观看的悬念。晚上放映时,每折配以彩色烟花,“转子莲”等,宝盖上装有“朝天冲”“牛碾米”等彩色烟花,结束前烟花最靓丽多彩。主要在婚嫁、祝寿等喜庆日子里燃放。

檀枪,在敬檀神之时用,一对两支。正面为长方形,高约60厘米,宽15~20厘米,横切面为梯形,短边在前。正前方上为一镂空式中国建筑式牌楼,三开式,彩色绘制,中间勘有镜面。背上方插有三角形彩龙旗5面,下方为中国建筑式雕梁镂空彩图。两侧饰有彩色飘带,也是较精致的装饰品。一般插在神龛下两边地面的石檀中。

盔头,是演古装戏的必备道具。唐门制作的盔头种类包括帝王及文武百官。盔头分硬盔和软盔。制作硬盔的技术含量极高。一般用特制纸壳做成胎样,前后两半,以扣相连,蒙上素纱、大红纱、绿纱等绸缎面料后,用浓胶粉液徒手绘出各种冠上图案。一般文官的盔头前后两半均封顶,顶为半圆形,前低后高,如“乌纱帽”“状元帽”等。后半部顶为几何形状的,如包公的盔头。武将盔头后半部多为半圆形,不封顶,且镂空。在盔头前沿下面、中央及后上半部,用粉线绘制图案以及干后,再在相应图案上涂上金、银粉。做好帽翅、金龙、银龙、仙鹤、彩云、吉祥图案以及表示官衔等级的标志性图案、五彩绒球等装饰配件。帽翅等配件边缘应勘上铁丝,起加固作用。

盔头制作工艺复杂难度大,成品精美绝伦。每当盔头制作好时,往往会吸引上百人围观。当时唐门制作的盔头,供北碚、江北及重庆市其他地区一些戏剧院之需。其主要制作工艺为精选毛竹,办成竹片、竹丝备用。绑扎骨架、扎制裱糊,材料用绵丝纸、丝绸或油纸裱糊。晾干上矾(明矾用水融化)。上色,用天然矿植物颜料,分冷暖二色,冷色即雪青、蓝、绿,暖色即大红、朱红、黄色、粉红;先沿脉络走粉线(白色)、走过渡色,再走深色、描画神态,组装,龙身用篾条编成兜,装上把,数节用绳连接至龙尾。龙皮用尼龙布或化纤布上浆画鳞晾干。

唐门彩扎过程——裱糊(孙国胜 摄)

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唐乾太 男,汉族,1943年生,重庆北碚区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偏岩唐门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偏岩唐门彩扎工艺,是第四代传承人。传承了唐门彩扎工艺的龙、灯、狮子、圣架、笑和尚、面具的制作和绘画。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和民间文化特色,具有娱乐性、观赏性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在各地举办的艺术展览中荣获多种奖项。


摘编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竹木工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