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大革命的同路人

日期:2024-06-27

李嘉仲

在辽阔的巴渝大地上,曾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李嘉仲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嘉仲出生在重庆北碚,1918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校英语部,次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主义唤醒了忧国忧民的莘莘学子,读书直接与国家的命运相关联,在历史交替之际培育着一代热血青年。李嘉仲明白了一个道理,孤立的个人对社会变革是无能为力的,他迫切希望接近进步社团。

中专毕业实习期间到江浙考察教育,李嘉仲认定北方的思潮活跃,先报考天津南开大学作附读生,随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书生无以报国,唯有读好了书才能贡献社会,这思想他是有的。吴玉章、杨闇公等人在成都建立的中国青年共产团,对在北京的大专学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有数百人参加,李嘉仲积极加入,并任副组织委员。

那是一个疾风暴雨的年代,国共合作,东征北伐,打倒军阀驱逐列强的歌声传遍全国。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建立了组织,李嘉仲毕业回重庆,经童庸生、吴玉章介绍,由杨闇公作监誓人,举行了入党宣誓。一颗心从此跳动在民主革命的摇篮里,心律在时代的心电图上,开始记载自己的追求、思考和探索。

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成立,杨闇公任书记,李嘉仲为候补委员。同年11月,在国民党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李嘉仲当选为监察委员会主席。他的公开身份是某校的教务主任,这个社会职业有利于他到各校联络同志。

那时国民党左派在莲花池街建立了四川省党部,右派则在总土地街也建立了省党部,对着干。中共支持国民党左派,与之共进退。李嘉仲受党组织指派,多次与驻重庆的北洋军阀附庸刘湘、王陵基等人交涉,希望他们顺应潮流,早日服从广东革命政府。当国民党右派挑起冲突,扣押川东学联负责人张锡畴时,他一人闯入卫戍总司令王陵基的司令部,舌战群魔,迫使军阀放人,右派道歉,显示出他的革命胆略和雄辩之才。

1926年9月5日,英国军舰悍然炮轰万县城关,打死打伤中国同胞逾千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万县惨案”。党指示李嘉仲等人发动重庆各界,组成“万县惨案四川国民雪耻会”,展开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举行游行示威。他带领群众采取强硬措施,查封了大批英商货物,回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同年12月1日至3日,中共在四川发动了顺泸起义,书记杨闇公来不及准备书面材料,急派李嘉仲前往武汉,向党中央当面汇报,并请求武汉国民政府解决三件事:授予刘伯承军长头衔、拨军费10万元、派政工人员到起义部队工作。返川后,李嘉仲被委任为国民党左派省党部川东特派员,另任万县师范学校校长。不久,他在万县得知王陵基等人在重庆制造了“三·三一”惨案,残杀了杨闇公,再次前往武汉汇报。就在腥风血雨中,他更深地理解到永远不会被摧毁,永远不会动摇的共产党人品格。

1927年4月,李嘉仲作为四川党代表,参加了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合流,武汉国民政府随之倒台,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因为手里没有枪杆子,所以一定要建立工农武装。7月下旬,李嘉仲乘江轮东下,历史使命在催促他。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亲眼见到第一面红色军旗迎风飘扬。

国民党军四面合围,起义军撤往广州,急行军途中他腿脚受伤,难以赶路,吴玉章叫他留下休养,以后再联系。他在江西养伤多日,1928年辗转回到北碚蔡家场家中隐蔽。

脱离了组织关系,他极为苦闷。但他看见屋前凋零的黄桷树,只要一场春雨,马上一个劲儿地向外吐绿芽抽新条,几日不见,便长得生机勃勃,他的信念于是更加坚定。十年间,他先后在北碚、铜梁、成都、上海等地教书,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党组织。多么漫长的等待啊,他在心中掘了一口深井,活水汩汩而来,渴了就饮,不曾言悔。他曾参加上海救国会和宪政促进会,声援爱国的七君子,一天也未停止斗争。

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李嘉仲日夜奔走,宣传民众、动员民众,以抗日救亡为己任。1938年春他恢复了组织关系,工作热情高涨,转战犍为、遂宁、南充、岳池等地教书,发动青年学生,培养后备人才,深得各校师生爱戴。1942年他回到重庆,从事地下工作。

中共南方局屹立在山城,就像暗夜中的灯塔,吸引了众多民族精英,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要求去延安,延安也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车队,每月都要往来于渝、延之间,既运人,也运宋庆龄领导的“保盟”支援陕甘宁边区的物资。但国民党当局借口日军封锁滇缅路,洋油进口少,不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供应汽油。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李嘉仲与赵君陶、杜贵文、陈野萍等人一起,以发展实业为由,在北碚黄桷镇创办了“大华”炼油厂,以植物油为原料试制汽油代用品。在一无技术资料,二无专用设备的条件下,他们土法上马,边干边摸索。小小的试验室,凝聚着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民主革命的赤诚。终于,土汽油驱动了八路军办事处的大卡车,虽不如洋油,跑起路来照样欢快,不知有多少向往延安的青年,搭乘着办事处的大卡车,踏上了新的征途。

1945年10月,因李嘉仲与民盟主席张澜公交私谊均好,党组织指示他加入民盟,做中上层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积极发展盟员。他以四川三台县学校教师身份为掩护,领导师生搞学运,闹学潮,反独裁,争民主,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1949年后,李嘉仲担任过成都市民盟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民盟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和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校长。他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员,党龄比许多人的年龄还长,但他却谦虚谨慎,从不摆老资格,平易近人,党内外的同志有什么事,都爱找他谈。在政治运动中,他曾受到冲击和迫害,但他对个人的毁誉从不计较,争取多做工作。1981年,李嘉仲因病去世,与心爱的妻子一道,合葬在江北一个普通的公墓里,与故乡山水融为一体。

史卷拂尘,当年李嘉仲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参加革命,以及他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必将长久地呈现在所有对革命前辈充满崇敬的人们眼前。

文章作者:杨耀建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