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山城棒棒军

日期:2024-07-11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出门就爬坡,行路即上坎。”这是重庆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水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个特殊搬运工群体——“棒棒军”。最初的“棒棒军”就是重庆市及长江上游沿江码头的挑夫,也叫“扁担”,专门给上下码头的人们提运货物,是码头上的廉价劳动力。这也是长江、嘉陵江码头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这些“棒棒军”大多来自重庆附近乡下的贫穷人家,他们在山城重庆爬坡上坎,走街串巷,肩挑背扛,将小到砖头,大到冰箱、彩电等物品运至市内各地。

“棒棒军”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重庆市内。“棒棒军”的出现是农村改革的产物,是农民获得了自由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标志。记得以前大家叫得最多的是“扁担”,现在人们都以“棒棒”来称呼。这大概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重庆创作的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在全国热播,呈现盛况空前的局面有关。“棒棒军”在一夜之间出了名,使“棒棒”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连重庆台的形象篇里都有挑红辣椒的棒棒出现,有一年重庆电视台的台庆晚会,开篇节目就是棒棒歌舞,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挑起重庆好轻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山城棒棒军”已成了重庆市的另一张名片。

《山城棒棒军》剧照

人们都说重庆人能吃苦,但最能体现重庆人吃苦精神的就是这些“山城棒棒军”。他们经常会受到一些人的轻慢,甚至侮辱,但他们却默默承受。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传统,同时又用行动证明了重庆人的“韧劲”。

现在“山城棒棒军”可谓军威远扬,在全国数千万进城的农民工中,“棒棒”成为一个独具重庆地方特色的从业大军。重庆特有的“山城棒棒军”能否成为代表重庆形象的一个元素,专家们对此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棒棒”成群结队地出现在重庆窗口地区,影响了重庆城市形象。也有人认为在“棒棒”身上可提炼一种精神。如曾为重庆电视台的宣传片中设计一“棒棒”挑物上坎镜头的范东阳认为:“棒棒”是重庆特有的东西,在城市面貌越来越千篇一律的今天,这种城市特色应该加以关注,“在棒棒的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一种力量,一种向上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坚韧的品质”。

文章作者:郑敬东

摘编自:《行千里,致广大——重庆人文丛书》编委会编《重庆移民文化概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