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川江上的生命线:民生公司与抗战运输传奇

日期:2025-10-17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全面侵华的脚步。随着上海、南京、镇江、武汉等城市相继失守,日军进逼宜昌、沙市。这时的中国大后方,铁路运输多已中断,公路和空运设施落后、能源缺乏,运量有限,迫切需要通过川江水运运输军队、抢运物资、疏散人口。当时能够负担川江水运的,只有创立和发展于川江的民生公司。

抗战初期面临的困境

全民族抗战爆发时,民生公司拥有46艘可航行长江上游的轮船。到1939年,船舶增至116艘,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然而,民生公司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船用燃油及五金材料严重短缺;二是蒋介石政府企图以统一调配运力,便利抗战运输的名义吞并公司。

面对危机,民生公司首先派人从广州、香港等地寻购并储备了船用燃油4000多吨,五金材料2000多吨,初步满足了抗战初期轮船航行需求。同时,总经理卢作孚根据公司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宗旨,调整了营运策略,决定结合支前军运和撤退抢运的需要调配船舶,并号召公司职工积极拥护抗战,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这一抉择,开启了民生公司在抗战中的壮丽篇章。

▲“民生轮首航嘉陵江(重庆市档案馆藏)

支援前线的军事抢运

1937年起,民生公司调集全部船只支持川军出川抗日。同年9月,抢运位于川东的刘湘所部四个师、两个旅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南京保卫战。次年5月,派出“民权”“民风”“民元”等轮将川军的29集团军、30集团军近8万名官兵抢运出川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因运力紧张,还征用了500余艘木船协同运输。

至抗战胜利,民生公司共运送出川部队270余万人,弹药武器30余万吨,以及大量军粮和食盐。出川的部队转战于晋、豫、赣、鄂、湘等多个省份,投身抗战,勇挫敌锋,直至最后胜利。战时民生公司的船队实际上成为一支没有武装,却极其英勇的,效率极高的运输舰队。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重庆市档案馆藏)

彪炳史册的“宜昌大撤退”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宜昌积压了十几万吨物资和数万待渡人员。这些物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精华,必须在40天枯水期内运走,而按平时运力需要一年时间。

临危受命的卢作孚创造性地采取“分段转运”法:将宜昌至重庆航线分为数段,按物资重要性分别运至不同地点。同时制定客运救济办法,降低票价,增设座票和水上旅馆。在敌机轰炸下,船员们夜以继日地装卸运输。40天后,3万多人员全部运完,物资运走三分之二。至水位过低时,堆积如山的器材已全部安全转移,创造了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的运输奇迹。

据统计,1937至1940年间,民生公司从各地抢运兵工器材16万余吨,航空器材3万多吨。这些物资在后方建起新的工业基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战时损失

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在抗战运输中,民生公司有9艘轮船被炸沉,7艘严重受损,损失船驳4152吨。117名员工牺牲,76人伤残。他们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运输线上,把热血洒在祖国的江河上,其英勇不逊于前线将士。

战时航线的地位及贡献

抗战期间,在其他轮船公司或转售或损毁的情况下,民生公司在川江营运轮船中占85%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航运脊梁。其贡献主要体现在:担负大量军事运输;运粮出川供给战区;抢运工厂器材入川;转移学校及文化团体。

在卢作孚带领下,民生公司走出一条爱国主义的企业发展之路。历史证明,这既是一个进步企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远见卓识的实业家奔向光明的道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民生公司用行动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民族大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