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人文巴渝

【重庆非遗】灌水后河戏

日期:2025-11-06

在黔江灌水镇

有一种唱腔被誉为武陵山区的“戏曲活化石”

它既带着湖北南戏的基因

又充满了本地的乡音乡情

在阿蓬江的后河地区

唱响了属于自己的百年旋律

灌水后河戏演出照(由黔江区文化委提供)

灌水后河戏19世纪中叶诞生于武陵山区的黔江区灌水镇。这里地处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是国道319沿线上的重要集镇。距黔江区政府所在地26千米左右,人口3万多人,面积约105平方千米,主要居民为土家族和苗族。地理环境的优越使这里的人民生活相对富足,也使这里的文化氛围较之周边乡镇更为浓厚。

灌水后河戏主要流传于重庆市黔江区灌水镇、两河镇、冯家镇、蓬东乡、马喇镇、金洞乡等地,是典型的地方戏曲。

晚清同治八年(1869年),一个名叫“玉字班”的湖北南戏班子到灌水镇(当时灌水镇叫北三乡,属酉阳州)演出《二度梅》《天水关》等剧目,时间长达1年之久。当地戏迷如聂云昌、李棣之等10人背熟了台词学会了唱腔,形成一批“玩友”,继而一到茶坊酒馆,就哼上一段两段,无形中在民间传唱开来。

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期间,玩友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唱,有的拉京胡、弹三弦,有的打锣鼓;服装用皮纸进行裁剪,用红绿画就而成。加之这段时间不间断地有湖北南戏“莲字班”和“邓管班”等来灌水镇演出。每个班子在灌水的演出时间均在半年以上,这就给灌水后河戏的玩友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初步形成了不同于湖北南剧和汉剧但又有相近之处的灌水后河戏剧种。之所以称为后河戏,是源于当地人认为阿蓬江系乌江的支流,是乌江的后河。

20世纪30年代初,由当地绅士出面请了李自强为代班,川剧名净邓小雷和后河戏大师张仁山为师傅,组成了有10多人参加的灌水后河戏班子。有人叫“人大戏”,从此灌水后河戏正式诞生。

打击乐班(由黔江区文化委提供)

1951年春灌水镇业余后河戏剧团正式成立,张仁山任总师傅。龚光耀首次在《铡美案》中扮演秦香莲,从此改男扮旦角为女扮旦角。一直到1966年,这15年间业余后河戏剧团人数增加到30多人,上演了《穆柯寨》《九件衣》《打渔杀家》《陈州放粮》等一大批折子戏。文革期间,剧团暂停演出。1977年后河戏又恢复演出,上演了《望江亭》《杀狗惊妻》《打雁回窑》等传统剧目,同时还自编自演了歌颂贺龙元帅的《春到阿蓬江》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分家》等剧目。

灌水后河戏唱腔分为南路、北路、上路三大类。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扣扣][尖子][哀子][垛垛板]等曲牌,多用于苦皮戏和悲壮戏。北路含[倒板][一字][二流][三板][肖眼]等曲牌。上路含[倒板][一字][二流][四平调][南北杂]等曲牌。三大类唱腔感情丰富,有的高昂铿锵,有的婉转悠扬,有的行云流水,有的悲壮凄凉。

锣鼓曲牌有134,分闹台锣鼓演出锣鼓两大类,闹台锣鼓从[四门进]、[大出场]开始,到[启霸][溜马]结束,中含[风乐大][扑灯蛾][扣扣][园园][飘飘]等。锣鼓演出是根据剧情的动作和唱腔而定。什么曲牌打什么鼓。由引子锣鼓到放腔锣鼓,应用自如。京胡、二胡伴奏是根据锣鼓牌子而定,打什么牌子,就拉什么曲子。道白以地方方言为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