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 文献纪录片《金砂》摄制组进郫都区摄制采访

4月2日至3日,区史志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领文献纪录片《金砂》摄制组到成都市郫都区采访。该片由区史志研究中心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以金砂音乐创作之路为主线,先后对他的朋友、同事、学生进行深度采访和史料挖掘,力求多角度、真实地展现爱国军旅作曲家金砂先生的音乐世界和他的独特魅力。
金砂,本名刘瑞明,1922年9月出生于铜梁。先后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学习音乐,毕业后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等担任音乐教员、歌剧编导等。他一生始终胸怀丹心,不改民族音乐志向,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红梅赞》《江姐》等都成为民族音乐或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此次摄制组跟随金砂的创作足迹来到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1958年3月16日,毛主席到四川省郫县红光社视察农业建设,金砂被毛主席的人民情怀和群众对领袖炽热的情感打动,和著名词作者张士燮创作了《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曲质朴热烈、温暖人心,采用极具四川民间代表性的音乐风格,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农村欢快、愉悦的新生活,很快就唱遍了大江南北。
王祖玉老人(左一)哼唱《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摄制组采访了在田间地头与毛主席合影的“幸福娃”王保贤和王祖玉等,追寻他们记忆中金砂到红光社的点点滴滴,老人现场激动地哼唱起《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和金砂为他们分别创作的4首简短歌曲,为拍摄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素材。此外,扬雄研究会副会长、郫都区原史志办主任卫志中还讲述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做相关史料收集时挖掘到的金砂在红光社为乡亲们谱曲和教唱歌曲的往事。
卫志中先生(左一)讲述金砂在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