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黄 伟 齐玉莹:重庆《华岩寺志》编纂述评

日期:2021-07-27

华岩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乡大老山,现在重庆华岩旅游风景区内。历史悠久,据宗镜法师《华岩寺志序》云:“渝洲华岩寺......蔚为川东丛林首剎。寺之东南隅,有华严岩,相传为唐宋间所建造,即今所称之华岩洞是也。”依据此处,有人认为华岩寺在唐代即有僧人依岩结庵、读经礼佛,但既是传说,因此不太可靠。据可靠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本地乡绅杨益邀请寓居于此的泸州僧人无权一道募化财资,依傍花岩洞重修庙宇,名为“湫隘寺”,据《万世灯记》记载:当时捐资者共有三百余人。现今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是重庆佛教最大的寺院之一,有“巴山灵境”之称。华岩寺又被称之为花岩寺,其得名由来有二:民间传说为古洞内钟乳石下滴水成花,故称华岩;又曰清初僧人圣可挂锡于此,夜梦五色莲花大如车轮,因有华岩之名。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落实宗教政策,同时认识到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于是稳步引导宗教的积极作用。现如今华岩寺声名远播,广结善缘,并乐善好施,不仅倡导成立“救助山区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还设立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同北大、清华、人大、云大等国家一流高校协调合作,设立“华岩奖学金”,推动佛学研究。2011年,华岩寺还在泰国的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设立了“华岩基金”。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后,华岩寺在不断地发挥佛教积极、向善的教化作用。

佛寺志作为一方寺院之百科全书,佛寺文化的记述载体,编修寺志是每一个佛寺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项目。华岩寺拥有悠久的修志传统,从康熙邓迪的《华岩备志》开始,到2017年新修的《华岩寺志》,已然三修。2017年新修的《华岩寺志》作为新中国重庆地区第一部佛寺志书,在佛寺文化传薪、法脉延续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挖掘《华岩寺志》的编纂特色及其功用价值,不仅对研究巴渝地区的佛寺文化留存具有凸显意义,对当下方志事业的转型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华岩寺志》的修纂特点

几乎每一本方志学的著作都会概括方志的本质特征,基本上将方志的特征概括为:地域性、延续性、综合性、资料性、时代性、兼容性、象征性七大方面。《华岩寺志》作为寺庙专志,同样具备志书的这些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凸显,是通过修撰者的意志体现,即志书的修纂特点。《华岩寺志》比较突出的修纂特点是地域性、延续性、资料性、时代性以及象征性。

首先是《华岩寺志》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志书的首要修纂特征,即志书以特定区域为记述的空间范围,以特定的地情状况为研究对象,最终以地方的特征命名的志书。我国现存10000余种旧志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的新志,无论是一统志、府 志、县志、卫所志、省志、市志、区志、乡镇志、村志等行政综合志,还是经济志、文化志、部门志、事业志、人物志、动物志、植物志等等专类志书,都是以一定区域为编修志书的范围,因为“越境不书”是志书编纂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在修撰《华岩寺志》的时候也不例外。其在“凡例”第一条就强调:“一、范围。华岩风景区区域。事件则涉及华岩寺下院报恩寺、文觉寺等。”并在篇目安排当中,一反常态,将区域位置放在正文第一章,甚至将区域位置详细到村一级:“行政区域隶属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 (中梁山街道办事处)华岩村境内(2014年隶属中梁山街道办事处)。”

其次是《华岩寺志》的延续性,方志的延续性使得志书的编修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有志书的续修,才使得各地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资料完整保留下来。志书续修也被称之为方志续编,即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以前志的下限为新志的上限来编纂新时期的方志,新修成的志书称之为“续志”。志书的延续性不仅表现在此,还表现在编纂的连续性,内容、形式的连续性。一般人认为志书的续修,是在中央或是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进行修志的一种传统,这种行为理所应当。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一般这种志书是行政区划志,而佛寺志书的续修则没有官方的重视与支持,因此《华岩寺志》的续修难能可贵,同时其续修也有着自身的特色。除了2007年12月开始撰修的《华岩寺志》,历史上华岩寺续修过两次志书,一次是康熙邓迪的《华岩备志》,另一次民国宗镜的《华岩寺续志》。道坚法师在《华岩寺志》序言中表示“华岩寺作为巴渝名剎,临济宗法脉重镇,理应担任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并认为:“继续修纂寺志,以延续‘一国有一国之史,一方有一方之史,一地有一地之史,一寺有一寺之史’的历史文化传统。”最后对志书修成后,抱有热烈的期待:“三修寺志之后,我们将继续收集资料,编辑《大事记》,结撰资料长编,延续寺庙《万年簿》,积累原始素材,为四修寺志提供修史资粮。”在之后的时间里,将继续收集资料,编撰长编,为第四次修志做准备。

再次是《华岩寺志》的资料性,无论是文史爱好者,还是文史科研者,一般都会把地方志放在基础史料一边,由此可见资料性是地方志作为一种著述的本质属性。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志书是这样,当然从修志者的角度而言,更是如此。但志书的编撰宗旨不是去探索、研究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去反映它全面、系统、客观的区域自然、文化、社会、经济全貌发展变化的情况。历代的修志者都遵循资料的真实可靠、选择精到,反对虚妄荒诞。同时编修者大多为本地人,本地人记述本地事,较为准确:“以一方之人修一乡一书,其见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华岩寺志》修志材料的主要来源即旧志,寺庙《万年簿》、本地学者著作以及本寺学问僧的论著,如道坚法师的《重庆忠州佛教研究》《南川金佛山佛教研究》《九龙坡区佛教遗址碑拓辑录》等,同时寺志内容丰富,正文分为十五章,介绍了佛寺史地、佛寺建筑、佛寺经济、佛寺管理、佛寺活动、佛寺文物、佛寺教育、佛寺习俗、佛寺文化、佛寺人物以及佛寺文献。

还有是《华岩寺志》的时代性,可以说志书是特定时代修成的,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可以说不同时代的志书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特点,这是志书的时空特点。志书能延续上千年,显示强烈的生命力,跟其时代性息息相关。志书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繁荣,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和内容来满足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各个宗教迎来发展的一个“盛世”,因此这一时期,修的佛寺志大多具有“盛世修志”的意味,江西的《万杉寺志》极具代表。《华岩寺志》也不例外,道坚法师认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新世纪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事业,仍然是佛教界和学术界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各个寺院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认为在这盛世之下,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因此编纂寺志是其中重要一项,并表示:“寺院将成为发展佛教文化和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对佛教文化和学术研究的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寺院经济的发达与佛教学术文化的发展呈一致的趋势。”

最后是《华岩寺志》的象征性。本文所论述的象征性,即作为文化载体的象征意义。传统志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功用,如今志书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文化品牌的象征功用,无论是《华岩寺志》资料性的体现,还是其延续性的延伸,都离不开编纂者对本寺佛教文化传承、创新的期待,在其续修愿景中,道坚法师讲到:“后之来者,当能继续扛起寺志续修大纛,薪传文化传统,延续文脉不替;恐或不及见,然是所望焉。”道坚法师将志书的续纂看成了文化传统的薪传、文脉的延续,换言之,将《华岩寺志》看成了华岩寺佛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华岩寺志》的功用价值

上文已然论及传统寺志具有的“存史、资政、教化”功用,虽然作为佛寺专志,其资政功用相对弱化,但其余功用都比较显著。同时《华岩寺志》作为2000年之后编修的新寺志,尤其具有独到的时代特性,这个时代赋予了其特定的时空特征,使得其有着跟传统寺志不同的功用,科研、旅游、文化交流是时代赋予其新的寺志功用。

首先是传统的寺志功用。“存史”功用,《华岩寺志》可以说是华岩寺“一方全史”“一方百科全书”,道坚法师说“一寺有一寺之史”。谈及存史,不得不提志料的收集,《华岩寺志》的编修开始于资料收集:“2007年1月,华岩寺成立抢救‘活文献’工程小组,记录下珍贵口碑史料;12月成立寺志修纂工作领导小组,着手《华岩寺志》续修前期工作。”之后编纂者:“其后,工作人员历经5年时间,阅报刊,翻杂志,进图书馆,泡档案馆,梳篦网罗涉及华岩寺的历史文献资料。”资料的选取与来源决定了志书的价值与功用,由此可见《华岩寺志》的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档案、地方著作,同时记述全面、系统,为华岩寺留存了信史。“教化”功用,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宗教政策的时候,就清楚地认识到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同时希望发挥中国现有宗教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功用。因此佛教“引人向善” “慈悲为怀”的教理成为很好的“教化”模板:“华岩寺自创建以后,一直把办教育事业作为寺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认为:“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宗教文明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作为社会道德组成部分之一的宗教道德里催人向善、热爱和平、反对暴力的基本价值观,是我们今天仍然要提倡、弘扬和发展的伦理思想。”因此作为这种“伦理思想”的文献载体,《华岩寺志》的编纂势在必行。

其次是创新的寺志功用。“科研”功 能,《华岩寺志》是华岩文丛的其中一部,道坚法师认为:“华岩寺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祖师大德前贤办教育与佛教文化的传统,为此倡议出版发行《华岩文丛》丛书。”并确定了这套文丛定位:“这套丛书的落脚点在西南地区的佛教,重点是扶持重庆佛教文化与学术研究的事业,此外还兼顾其他与佛教内容有关的著作,最终形成出版多层次、内容广泛,有影响的佛教著作文丛。”而《华岩寺志》就是这套文丛的代表作,因此寺志具有一定的科研功用。“旅游”功用,同为新时代寺志的浙江台州《高明寺志》认为寺志的编成:“它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天台山旅游文化事业和振兴天台经济,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同处旅游风景区的华岩寺,其编著的《华岩寺志》也具有引导文化交流、促进旅游发展的作用。

三、小结

《华岩寺志》的编修,不仅弘扬了重庆的佛寺文化,同时为方志事业的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巴渝地区的佛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巴渝地区厚重的佛教文化,孕育了不少大山名剎,华岩寺仅为其中之一,依托这样的文化背景,《华岩寺志》的编修才得以成功。但是《华岩寺志》也有一些瑕疵,例如其将志体与史体混为一谈,虽然志属史说由来已久,但不确切,黄苇的《方志学》将志书的性质定义为综合性质的资料书,这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再则,该寺志在正文中多引用古代史籍,同时多有“纂著者按”,按照现代志书的编纂原则,有违反“述而不论”的编纂原则的嫌疑,最后作为新志,缺乏后记、征引书目以及志书索引,殊为可惜。综上所述,《华岩寺志》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2017年编纂出版的三修《华岩寺志》仍旧是一部体例完备、记述丰富、事类系统的新时代佛寺志书。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