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续志与前志衔接之我见

日期:2020-11-18

衔接就是在特定地域内的前志和后志对接方式,续修志书的编纂行为注定绕不开衔接问题。要做好前后两轮志书的衔接,首先要明确并坚守整体衔接的基本原则,在指导原则、内容范畴、编纂体例、行文规范等方面,是总体上的承接和延续关系。指导原则始终要坚持依法修志、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和生不立传原则;内容范围依然要包涵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主要情况,力争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编纂体例坚持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述、记、志、传、图、表、录、补、考运用得当,设置合理,书前设凡例,书后设索引,必要时还可设范例,尽量要科学、规范、严谨;行文一律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做到严谨、朴实、简练、流畅。

具体到志书行文就是个体衔接,它是一部志书的具体衔接,也是在整体衔接的规范原则指导下,从志书编纂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对接方式。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考虑续志的延续性和创新性的关系,续志必须是前志的延续,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延续性写作也要创新,实践中必须注意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正确认识,适度把握,努力适应,找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新形势的思想理论、方针原则和实施办法,这是创新。第二轮修志不照搬第一轮修志的篇目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变化,也是创新之举。应认真研究第二轮修志在思想理论、组织领导、编修方法等方面,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创新理论,创新工作,创新编修方法。创新必须以前志为基础,在汲取前志长处、弥补前志不足的前提下,才能超越前志,也只有把延续性和创新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第二轮志书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出更多的精品良志。其次还要考虑续志的接续性和保持志书内容发展阶段的完整性关系。在续修志书时,如何保持客观发展阶段的完整性,由于第一轮志书下限参差不齐,并不是按客观发展某一阶段而划的,对有些重要变革的记述常常是中途而止,缺乏阶段性标志,很难反映事物的整体,因此,对一些志书如何接续应区别对待。在前志下限作为后志上限的总体原则上,可在某些志书上灵活变通,为完整记述某一事件,可允许续志在某些方面突破上限向前延伸,或在总述中回述前志的某些内容。

目前在续修志书操作过程中有关续志与前志的衔接问题出现偏差的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衔接、上溯过多,这是编者盲目追求历史事实的全貌,无限度的上溯,有的甚至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以大量的篇幅大书特书上限前的历史,涉及断限内的叙述反而比较少,这是典型的颠倒主次,没有抓住主要内容,从而给人的感觉像是一本通志。另一种现象就是衔接不到位,有的志书上限是1987年,有些章节的历史事实却从1990年开始写起,这就与志书上限存在一个几年的历史事实的断层,形成一定时段的历史真空期,这种情况一般属于资料的断档,原始资料征集不到位。我们在续志行文中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应该竭力避免,立足抓住重点,尽力展现续志的全貌。

有关续志与前志的衔接问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指出续修志书的记述内容要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并注意对前志的拾遗、补缺、纠讹;对前志内容的必要重述,应当精炼浓缩。我认为要深刻理解这个意见,并落实在具体编纂过程中,涉及具体编章要具体对待。

对自然地理,建制沿革等编涉及前志的主要内容可以采取简写浓缩的办法,用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主要线条,立足于主要节点,展现主要发展历程,但叙述主体还是要放在断限内的变化内容,切记不可主次颠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部类的行业或部门的具体内容的衔接问题,可以采取在编前小序用几百字至一千字的内容对前志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完整呈现,为续志提供背景和铺垫,达到让读者了解前志主要内容的目的。而正文描述的衔接要采取无缝对接,科学的做法只能是就着前志叙述的年限接着写,最多可以简要叙述一下前志下限年的大致概况。对于部分章节里面出现的前志遗漏、错讹之处,要根据量的多少,可以在附录中集中纠错,也可以在具体行文中设节或目专门补遗,以保证历史事实的完整性。针对断限内的新生事物可以不受断限的限制,直接从事物的发端开始写起,但这也只是极个别。切不可衔接过多,在正文叙述中过多重复前志主体内容造成机械性重复。

有关衔接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衔接不到位,这也是二轮修志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症结还是资料征集不到位,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加大力度挖掘资料的死角,把自续志的上限年份的资料都要搜集到位,才能避免历史事实的真空地带,才有素材可以做到无缝对接,也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历史面貌呈现。

总之,由于续志的特殊性的时间界定,就要求续志写作者一定要科学的做好续志与前志的衔接工作,这样才能既避免因为衔接过多给人造成一种续志像通志的印象,又要避免因为没有衔接到位而出现历史断层。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续志时间段内的史实全貌。

(作者陕西紫阳县档案史志局  陈平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