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璧山通史》编写思考

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 《乡土中国》 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乡土中国承载着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中国人特别是离乡远游的游子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乡 愁”。地方史是特定区域的历史,是对特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程的记录和总结。地方史既是资政育人的重要工具,也是加强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编纂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历和现实意义 。2017年11 月,璧山区委、区政府制定 《重庆市璧山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将适时启动《璧山通史》 编纂工程列为我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增强了开展地方史研究,编纂《璧山通史》的紧迫感。
一、编纂《璧山通史》的有利条件
一是璧山区党史正本的编纂出版,为开展编纂《璧山通史》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2005 年,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组织编纂〈中共重庆地方史〉(正本) 的通知》(渝委办 [2005] 46 号),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开展了 《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璧山县卷》的编纂工作。在编纂工作中,党史研究室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在丰富的资料积累、学术成果支撑下,《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璧山县卷》 于 2011年出版。该书约 34万字,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全面、准确、系统地记述了中共璧山区委带领全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辉煌历史,是一部全面记录和研究璧山党的建设和奋斗发展历程的基本著作。
二是 《重庆通史》 的出版,为编纂《璧山通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史研究在中共党史领域逐步兴起,在地方通史编纂上进行了一些探索。2002 年,原重庆市党史研究室主任周勇主编的《重庆通史》 由重庆出版社出版,2014 年进行了修订再版。开启了重庆市地方史编写出版的新纪元。《重庆通史》是一部学术性较高的通史著作,该书从重庆历史实际出发,以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从公元前 200万年的巫山人到 1952年,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重庆历史。在编纂体例上,采用通史与专题相结合,诸体并用的方法。全书主体以编年为经,以纪事为纬。在大部分章节里,将政治、经济、社会融为一体,体现了通史特点。同时,又分别在每个卷里设置专门的章节来集中记载和分析重庆经济中心的演变、重庆文化的变迁,从而具有浓郁的重庆特色。
三是璧山区完成了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第三次普查及馆藏文物命名、登记、拍摄、编号等整理工作,为形象地再现历史提供了便利。2007 年,璧山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启动辖区内文物普查工作。2010 年,普查成果通过市“三普”工作验收专家组验收合格。这次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934处,其中:古遗址5处,古墓葬792处,古建筑79处,石窟、寺观及石刻53处。按等级划分,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9 处,其他文物 840 处。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形成时间,涵盖了璧山县自秦汉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2014 年,璧山县有馆藏文物 955 件,主要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古钱币、木雕板等。其中,定级国家二级文物 13 件、三级文物49 件。定级文物中,按形成时间划分,有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文物 35 件,两汉以后文物 27 件。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为客观反映区内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提供了不同侧面的佐证。
四是区内大量地方志及年鉴的编纂出版,为开展编纂《璧山通史》积累了最基本的素材。目前,璧山区存有清乾隆、嘉庆、同治版和民国版旧《璧山县志》4部。2012年,县志办启动清代璧山县志点校工作,分别由胡正好、傅应明、赵兴中、负责点校,合辑定名为 《璧山县志——清代乾隆、嘉庆、同治点校本》。2014年 12月,3部旧志已点校完毕,形成 50 万字初稿。开展新方志编修以来,已出版《璧山县志 (1911~1985) 》《璧 山 县 志 (1986~2005) 》《璧山县志 (2006~2014)》3 部,合计近500万字。各区级部门,街、镇已完成综合志书和专志编纂共85部。1998 年,《璧山年鉴》创刊,2015 年公开出版,至2019年,已出版22卷。区 (县) 统计局完成《璧山统计年鉴》编辑出版,已形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 2018 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数据链。
二、编纂《璧山通史》的不利因素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地方史是地方的历史纪录,研究地方历史事实本身,总结地方历史发展规律,总结研究地方历史的理论和方法,这是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史学界对地方史的一般认识。李大钊认为:地方史是地方的“历史纪录”。章开沅认为:“ (地方史) 是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性科学历史学,显然既包括研究历史事实本身,又包括在历史事实基础上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出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就璧山而言,地方史是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在璧山并没有形成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史志工作者也未能将开展地方史研究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是璧山区明清以前留存的关于地方历史的文字资料极度稀缺,似乎难以满足地方通史编纂的需要。虽然近年来一种基于地方档案史料的地域化研究已成为地方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但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片面化、碎片化特征,离系统地、全面开展地方史研究具有很大差距。
三是地方史研究和地方通史编著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相应的人才比较匮乏。
三、对策建议
一是必须提高站位凝聚共识。2017年1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2017 年 11 月, 区委、区政府制定《重庆市璧山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2017年9月29日,十四届区委第15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编写 《璧山通史》,并将该编写工程列为我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据此,我们应从政治大局、文化工程的高度来审视地方史研究和《璧山通史》编写工作, 将《璧山通史》 编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部署,明确任务和责任,加强督查和检查,力求早日见到成效。
二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党委领导、专业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各方支持、统筹协调、科学实施。区要成立 《璧山通史》 编写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立考核、督促机制。承编单位要成立 《璧山通史》编写专家咨询组,吸收社科联、党校、文旅委、档案馆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参加,对《璧山通史》框架特色、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把关;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
三是必须坚持“双创”原则。编写《璧山通史》是璧山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是一件前人未曾做过的大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创造性地运用好其它地区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是必须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好璧山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使《璧山通史》具有浓郁的璧山特色,使之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促进璧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动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璧山通史》编写成《璧山通志》。地方史编写与地方志编纂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地方史是述论结合,在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地方志是述而不论,只客观的记述历史的一些基本史实。
四是必须坚持质量至上。一要广泛收集相关史料,二要根据璧山实际科学设计纲目,三要组织好稿件撰写的专家团队,四要严格履行“三审”验收程序。
(作者单位: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