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与年鉴篇目创新

一、机构改革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进行了8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截止到201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6个。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是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2018年机构改革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因此2018年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对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地区年度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百科全书,要努力跟上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及时调整年鉴篇目设置,创新年鉴篇目内容,做到年鉴常编常新,做到为领导服务,为读者服务。
二、省级综合年鉴框架与篇目设计与机构改革的关系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中指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指出,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框架设计是编撰年鉴的首要工作,年鉴框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年鉴的质量。“框架是年鉴的成书之本,是编纂工作的规划蓝图和实施方案。”年鉴框架能够涵盖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基本情况,系统地反映市(区、县)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最新状态。好的框架设计是年鉴篇目设置的基础。而年鉴的篇目设置创新都与政府机构改革丝丝相连,政府机构改革决定着年鉴篇目的设置,年鉴篇目创新设置反映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就。
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初期),受《中国百科年鉴》的影响,《广西年鉴》《广东年鉴》《新疆年鉴》《福建年鉴》等最早一批创刊省级年鉴,在创刊时基本都设有特载、概况、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教、民族、社会、大事记、附录等共性的几个大篇目。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政府机构调整,各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与篇目设置也逐步改变。如《江苏年鉴》的前身是《江苏经济年鉴》,如同创办较早的几部省级年鉴一样,在初创阶段,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框架篇目制定的《江苏经济年鉴》的框架和篇目,到1991年改为综合年鉴时,取消经济专文和研究报告部分,增加党、政、军、法制等篇章,全书共24篇,主要有:江苏概况、大事记、文献选编、政治、法制、军事、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改革与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市县区概况、发展与改革中的新事例、企业与产品选介、附录等。2003年卷,根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江苏年鉴》对有关篇目与栏目的名称作了修改,将“精神文明与文化大省建设、政治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改为“文化建设、政治建设”;设置了“经济管理与监督”中的“诚信江苏建设”栏目、“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栏目、“政治建设”中的“建设法治江苏”栏目。《江苏年鉴》篇目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内容相一致,年鉴篇目内容做到突出每年的大事、要事、特事,通过类目、栏目的设立来体现年度的特点和时代特色。《广西年鉴》创刊时,篇目设有:广西概况、经济文件选编、工业、农业、林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商业·物资·工商管理、对外经济贸易、旅游业、财政·金融、劳动工资、物价·人民生活、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各地、市经济发展概况、经济统计资料、广西经济大事记、附录等篇目;1994卷年《广西年鉴》 已将政治、经济内容归纳成大部类,全书篇目16 篇,设置了特载、广西概况、广西大事记、法规文件选编、政治、法制、军事、经济、科学事业、文化体育卫生、民族、社会生活、统计资料、各地县市、人物、企事业名录产品选介、附录篇目。直到2018卷《广西年鉴》篇目共有特载、概况、政治、法治、军事、经济、产业、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体育、民族、社会生活、市县(区)、人物15个类目,将经济的工业、农业等篇目单列出来,组成一个产业篇目。
《新疆年鉴》1985年创刊时,共设有特载、概况、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教、民族、社会、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逝世人物、附录等12个篇目。《新疆年鉴》(2014年)调整为37个篇目,分别为概况、要闻大事、政党、政权政治协商、法治、群众团体、外事·侨务·涉港澳台事务、军事、对口援疆、农业、工业、非公有制经济、交通运输·信息业、城乡建设·旅游业、商务、经济监督管理、财政·税收、银行·证券·保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地震·气象、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医疗卫生、体育、民族·宗教、社会民生、地州市县建设·园区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物、附录。这些年鉴篇目设置的变化,都体现出政府几次的机构改革的轨迹,反映了机构对年鉴篇目调置的影响。
综合年鉴框架和篇目设计要突出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特色,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突出年度特点。二是善于发现和捕捉当地年度有特点的新事物、新情况,在年鉴中重点反映。这些省级年鉴这30多年来的框架结构与篇目的创新变化,反映了因政府机构改革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中的作用。
三、《福建年鉴》的篇目设置与机构改革的关系
《福建年鉴》创刊于1985年,1985—1998年为《福建经济年鉴》,1999年更名为《福建年鉴》。1985 年的《福建经济年鉴》主要是反映福建省经济发展状况,这也于那时政府重点着力于发展经济历史背景有关,初期的《福建经济年鉴》 的框架结构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全力开展经济建设的情况,全书框架以“特载、概貌,紧接着就是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商品流通、交通运输等反映全省经济概况的内容”。这时《福建经济年鉴》主打的“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反映给读者的也是经济内容占重要位置。
1993年的国家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 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3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转折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1994卷至2004卷,《福建经济年鉴》从1995卷更名为《福建年鉴》,年鉴框架结构与篇目设置又有新的变化,不仅是为了配合机构改革,《福建经济年鉴》在工业经济中设立了“电子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这些内容,更名后的《福建年鉴》与《福建经济年鉴》在框架结构与篇目设置上重点内容有新变化,《福建经济年鉴》以反映地区经济新发展、新成就为重点,其篇目上以“经济特区开发区”“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市场体系”这样篇目设置为重点,而《福建年鉴》 在篇目设置中,增加了“党政机关与人民团体”“法制工作”篇,同时在内容中增加了“三条战略通道建设”“城镇化建设”“生态省建设”“防治非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跟国家机构改革方向一致内容,都及时反映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时代特色的创新内容,这些篇目与内容的创新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既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突出年度特点。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201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组建国家铁路局,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经过这2次的政府机构改革,《福建年鉴》篇目相应又做了创新,2004卷至2017卷,《福建年鉴》篇目内容归类更加完善统一,设置大文化篇,包含了“文化事业、文学艺术、文物 博物 档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地方志工作”,将经济管理与监督篇目调整到经济部类前面,强调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性;“卫生 体育”篇改成“卫生和计划生育 体育”,将计划生育内容从“社会生活”篇调过来,与政府机构改革同步整合归类,体现了年鉴内容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当地年度有特点的新事物、新情况,在年鉴篇目中得到重点反映。(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2018年3月13日,为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的,将机构作了几个大的变革: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建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 个。改革开放至今,国务院机构基本上保持5年改革一次的节奏,而2018年的机构改革也基本符合这一时代规律,大部制改革、简政放权思路的进一步延续,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整合,机构改革使得政府部门向高效服务型方向进一步转变,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根据这次机构改革,《福建年鉴》篇目也相应做了比较大的创新调整,新设置了“退役军人事务”“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市场监督”“生态环境”新篇目,根据机构职能调整与整合,将“社会生活”中“双拥、优抚 安置”内容归入“退役军人事务”篇,将“防汛抗旱 抗震救灾 重大事故应急处置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消防工作”都归入“应急管理”篇,而“自然资源管理”篇中,我们创新增加了“生态红线划定、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海洋资源调查管理、自然保护区”等栏目;“生态环境”篇中,我们创新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地下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海洋环境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等栏目,与机构改革步调一致的篇目设置,归类得当合理,布局有序科学,做到以类相聚,科学谋篇。
机构改革后的篇目创新也存在的一些问题。2019卷《福建年鉴》篇目根据机构调整后设置的篇目,存在着构架理想,操作有一定的困难。由于机构改革是在2018年年底完成并组建成立,职能划分后,存在着新机构内部人员调整是否到位,而2018年工作由机构改革前部门人员完成,新机构工作人员因没法拿到上一年的工作成果而无法供稿等问题,作者无法完成我们设置的内容,编辑面临着“无米可炊”“无人可找”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跟原单位作者联系,请他再提供2018年的相关内容的稿件,也有作者因机构调整调离相关岗位,只能跟作者单位再联系,请其他工作人员来补充2018年的工作情况,我们再根据相应来稿调整新的篇目,来保证篇目内容的完整性。地方综合年鉴作为系统记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其记载的信息资料必须保持一定连续性和可比性,其框架篇目设计要遵循年鉴的基本规范要求,并且要随着产业升级与结构、政府机构改革等情况调整,年鉴所记载的信息资料的年度性、时代性随之不断增强,要做到年鉴框架篇目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创新,从而使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201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年鉴编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出特有的贡献,必须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才能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所以年鉴工作者要在保持年鉴框架篇目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年鉴框架和篇目,要做到年鉴要“常编常新”,做到形式新、内容新以及两者有机统一。可以说,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年鉴事业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年鉴品牌,大力增强年鉴篇目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年鉴文化领域深入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年鉴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拥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发展的脉搏,发挥年鉴文化的作用,为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郑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