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浅述荣昌特色志编纂——陈朝权

日期:2020-07-13 来源:《重庆地方志》2020第2期

荣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元素众多,荣昌猪、荣昌陶器、荣昌夏布、荣昌折扇被誉为“荣昌四宝”。其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陶器、夏布、折扇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荣昌猪成为中国三大、世界八大优良猪种, 闻名于世。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荣昌区陆续编纂出版了《荣昌陶器志》《荣昌夏布志》《荣昌猪志》等特色志,丰富了地方志内容,引起了中指办领导的关注。

一、荣昌特色志编纂的由来

荣昌陶器、荣昌夏布、荣昌折扇、荣昌猪是荣昌四大特色产品,历史悠久。唐代《元和郡县志》 和宋代《太平寰宇记》就已有荣昌夏布的生产记载,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历经千年,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折扇始于宋代, 至今也有800  余年历史,与苏扇、杭扇并称中国三大折扇。荣昌折扇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  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荣昌夏布” 和“ 荣昌陶器” 分别于 2013 年、2015 年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荣昌猪因主产于荣昌而得名, 1957  年被载入《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1986  年列入《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2003 年被列入国家级保种名录,2004 年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经过推广,荣昌猪遍及全国,荣昌成为中国养猪史上最出名的地方。2011 年 5 月,“ 中国荣昌猪年猪节”作为唯一一个以猪为主体的节会,被列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节气大全》。同时,“中国荣昌猪年猪节”成功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此,荣昌区地方志机构向区委区政府建议,以“志书”的形式系统记载“荣昌四宝”,编辑出版《荣昌陶器志》《荣昌猪志》《荣昌夏布志》《荣昌折扇志》,得到区委区政府同意。2015 年 3 月 23 日,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协主席任顾问,区长任主任,分管副区长任副主任,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财政局、文化委、经信委、统计局、档案局及其他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荣昌陶器 志》 编修委员会,负责《荣昌陶器志》 编修的统筹协调。编修委员会下设编辑部, 区政府分管领导任主审,地方志机构主要领导任主编,分管领导任执行主编。从此, 拉开了特色志编纂的序幕。

二、荣昌特色志编纂概况

为系统翔实地展现四大特色产品的悠久历史、发展现状以及特色产品对荣昌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荣昌区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保障特色志编修工作正常开展。

2015 年 3 月,《荣昌陶器志》 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上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下限止于2015 年,全志正文设13 章,47 节,另设序、凡例、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彩页 51 页,文字 35 万,前置图片 242 幅、随文图片 10 余幅,于 2016 年 2 月出版发行。记录了荣昌陶器的起源发展、生产工艺、产品特色等。2015 年 9 月,以劳务外包的形式启动《荣昌猪志》《荣昌夏布志》《荣昌折扇志》编纂工作。

2019 年 2 月, 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了《荣昌猪志》,文字50 万,前置图片70 多幅。该志上限起自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5  年。记录了荣昌猪发展的历史。“荣昌猪”外形独特,狮子头、黑眼膛、罗汉肚,故又称作“熊猫猪”,被誉为“猪类国宝,不食竹之猫熊。”

2019 年 12 月,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了《荣昌夏布志》,文字40 万,前置图片60 余幅,随文插图100 余幅。本志上限起自事物发端,下限截至 2018 年。记载了自汉代以来荣昌夏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荣昌夏布从远古一直走来并登上国际时装舞台。

2020 年 1 月, 启动《荣昌折扇志》 编审工作,计划年内公开出版发行,书号已于 4 月落实。该志上限以有史料记载为始, 下限断至 2015 年。鉴于折扇业历史久、企业多、分布广、管理杂, 只能详近略远, 在叙述上贯穿古今,横分门类,纵述史实, 纵横结合。

三、荣昌特色志编纂的具体做法

经过5 年多来的实践,荣昌区特色志编纂工作由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具体做法是:

(一) 争取领导支持。加强请示汇报, 赢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尽快落实了工作经费,而且还积极推动编纂工作。《荣昌夏布志》 编纂人员没有按时提供初稿,多次催促也无济于事,笔者只好向区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违约处理意见,得到区领导同意。有了尚方宝剑,笔者及时约谈编纂人员。通过交谈, 编纂人员愿意继续履行原订协议,并在有关人员见证下签订了《夏布志编纂补充协议》,约定在 《补充协议》 签订后 3 个月内按要求完成初稿,如到期没完成,编纂人员则退还原领经费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否则,地方志机构将依法诉请人民法院判决。《补充协议》签订后,编纂人员将压力 变为动力,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了初稿。

(二) 落实编写人员。与本地工作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文字功底厚的退休干部交流沟通,选择与热爱文字工作、愿意承担特色志编纂的人员签订编纂协议。2015 年 3 月签订了《荣昌陶器志》 编纂承包协议,2015 年 9 月,分别签订了《荣昌猪志》《荣昌夏布志》《荣昌折扇志》 编纂承包协议,明确了编纂内容、文字及图片数量、承包费用、质量要求、完成时限、双方义务、违约责任等。

(三) 拟订特色志框架。按照志书体例和实际需要拟订志书框架,提交编纂委员会 讨论。《荣昌陶器志》正文框架分生产条件、起源发展、生产工艺、产品、商贸、企业、管理、科研技改、陶艺传承、荣昌陶文化、文物、工资福利、人物等十三章。《荣昌猪志》 正文框架分为起源与发展、特征与分类、养殖、销售、行业管理、品牌建设、科 学研究、生产企业、历史文化、人物等十章。《荣昌夏布志》 正文框架分生产条件、起源发展、生产工艺、夏布产品、夏布企业、夏布营销、行业管理、科研技改、教育 培训、核心技艺保护、创新设计、夏布文化、人物等十三章。《荣昌折扇志》正文框架分环境和资源、材料与结构、缘起与发展 和创新、产品、生产工艺、商贸、主要生产 企业、管理、工资福利、科研技改、传统制 扇工艺的保护、核心技艺保护体系、企业文 化与扇文化、学术交流与媒体宣传、民俗及 文物与收藏、人物等十六章。

(四) 征集特色志资料。框架敲定后,特色志编纂人员开始资料的搜集,由单纯查找档案资料向现场调研、人物采访等多范围扩展,使志稿内容更为丰富,弥补了编纂深度不够、特色不丰厚的遗憾。为了保证资料的全面性, 编纂人员走村窜户, 深入工厂、深入家庭,认真采访。在征集资料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企业不愿提供历史资料、有的艺人不愿介绍精湛技艺等等。对此,及时召开特色志编纂工作推进会议,邀请区政府办公室联系副主任主持,通报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支持的事项。然后, 由主持人提出明确要求, 从而推动了资料征集工作有序进行。

(五) 保证志书质量。荣昌区采取“专家+专家”的模式,初稿由行业内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把关,保证志书的专业性。初稿形成后,送编修委员会成员审核修改,再由修志专家接手,严格按照中指组制定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及相关要求,几易其稿,确保志书的规范性。特别是图页的使用,经反复斟酌权衡, 最终放弃使用各级领导的调研图片,凸显志书的特色和专业性。在篇目设计上强化生产工艺和产品两章的设计和写作,如《荣昌陶器志》“生产工艺”一章详细记录了制坯成型9 道工序、装饰技法8 种、色釉分类10  种和烧制技艺。“产品”一章不仅介绍了产品类型、产品特色,还详细记载了荣昌陶器的名优产品,使千年以来的精品力作仿佛近在眼前。同时,增加随文图片, 史志界历来有“是志必有图,无图不成志” 的说法,因此,《荣昌陶器志》不仅按志书常规采用前置照片,更在正文中利用留白使用了随文图片, 其形象、直观、简洁、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使志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强,志书的历史性、客观性、科 学性进一步彰显,志书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荣昌特色志编纂的意义

荣昌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编纂特色志书,反映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丰富文化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历史悠久,绵延不断。作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文化是传承中 华文化、弘扬历史传统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承担着资政育人、保存史料、提供借鉴的重 要功能。近年来,荣昌区在完成两轮县志编 修、保证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同时,编纂出版特色志书,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为古老的传统工艺注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和人文精神。

1.猪文化多姿多彩。一是猪节庆。“中国荣昌猪年猪节”被列入《中国节气大全》和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 年,已成功举办12 届,每届主题突出,具有浓郁巴渝文化色彩。首届“年猪节”以“食绿色荣昌猪,品人文荣昌风情” 为主题,第五届为“品生态荣昌猪,过喜庆中国年”,第十二届为“繁荣昌盛好,乐享年猪节”等。年猪节推出精彩的传统屠业祭祀、宰年猪庖丁大赛、猪之歌演唱表演、吃刨汤等一系列活动。二是猪之歌。2005年,荣昌向全国征集畜牧科技城城歌,60 多天收到 10 多个省市的 60 多首应征歌曲。经重庆市音乐界专家初评,从中选出《荣昌猪之歌》《荣昌胖猪猪》《畜牧之都捧金秋》《天下一宝荣昌猪》《荣昌猪儿乖》《中国畜牧科技城之歌》 6 首,在全区广为传唱,通过群众投票、专业评委评审,《荣昌猪之歌》 被选为中国畜牧科技城城歌。三是猪影视。2013 年 5 月, 举行动画片《大侦探熊猫猪》首播式。动画片中的主角由黑眼圈荣昌猪吉祥物“荣荣”和“圆圆” 担当,故事场景以荣昌元素为主。四是猪雕塑。在猪文化生态长廊内,建有“猪文”标志性雕塑 6 座,小型雕塑 32 座,90 米浮雕墙1  座。五是猪邮票。国家邮政局于2007 年 1 月 5 日发行丁亥年生肖 (猪) 邮票, 这是邮票与“ 荣昌猪” 的首次联姻,丰富了集邮文化内容。

2.陶文化别具一格。一是陶神祭祀。荣昌陶业界素有“ 尧王天子, 舜王大帝,开窑祖师,奇宝大王”的祀神例会,奉尧舜为祖师爷。祭祀陶神,一般在陶产品装窑后烧制前或烧制后。窑主点燃钱纸、蜡烛和香, 带领众人虔诚地肃立在神位前, 窑主于窑门前三鞠躬后,鞭炮齐鸣,杀雄鸡公,以鸡血绕窑场淋一周,然后手捧鸡公三拜九叩祭陶神。最后,在鸡公尾巴拔九根毛沾上鸡血贴于窑门。二是窑王祭祀。窑王,也称窑神、窑王爷,旧称主宰窑场的神灵。每年腊月十八日是祭祀窑王的日子。当天, 人们聚集在窑场, 鞭炮齐鸣, 鼓乐齐奏,共同祈愿神灵保佑“炉炉火候到,窑窑出精品”。希望窑火不熄、窑场兴盛。三是火神庙会。火神庙会是传统祭祀火神的节日,每年2次:农历正月初六至十五,农历八月十二至十五。活动期间,各地的窑厂老板、窑工从四面八方赶来,祈求火神保佑平安幸福、常年安康。火神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盛会。

3.夏布文化极具特色。一是麻布神歌。编制麻布的人在织布过程中因感到疲劳而配合织机节奏哼唱的歌谣,用来提神,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劳动歌谣。主要是独唱或对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场景。麻布神歌有四类:振奋精神类,节奏感强, 情绪激昂,为典型的劳作号子;生活咏叹类,节奏舒缓,情调哀怨,大多为专业织工所歌; 情歌类, 节奏较快, 情趣盎然, 大多为青年专业织工所唱;劝教类,节奏较慢,情意感人,多为劝夫、教子,一般由专业女织工诉说。二是夏布小镇。位于荣昌区昌州街道,占地6 万多平方米,是集夏布博览、研发、信息发布、展示展销、体验式旅游于一体的“非遗文旅景区”,由仿明清风貌四合院组成,青瓦古院,廊桥艺梦,横纵步道,步步惟妙。三是夏布非遗文化园。位于荣昌区海棠公园,面积2000余平方米, 以“ 发展荣昌夏布产业,提升夏布文化价值,促进夏布出口贸易”为宗旨, 是集保护、研发、展示、旅游、电子商务、国内外贸易和宣传服务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二) 传承精湛手工技艺。特色志分别记载了荣昌猪养殖、荣昌夏布织造、荣昌陶器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为保护和传承精湛手工技艺打下了基础。

1.《荣昌夏布志》详细记载了荣昌夏布织造的工艺流程,主要有打麻、漂白、绩纱、挽麻团和麻芋子、牵线、穿筘、刷浆、编织、漂洗和整形、印染等工序。编织是织布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夏布的质量。编织好的夏布要放在河水中漂洗,然后拉伸拉直,放在竹架上晾晒,晒干后整形。将漂洗整形后的夏布根据不同的用途染成各种色彩和图案,传统手工印染工艺流程有刻花板、印花、染色、晾晒等。荣昌印花夏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在印花图案上借鉴了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 使荣昌印花夏布图案更具多样性,其清新明丽、古朴典雅的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得到充分体现。

2.《荣昌陶器志》详实记述了陶器的生产工艺。备料、制坯成型、装饰技法、施釉工艺、烧制技艺。荣昌陶制坯成型的主要方法:手拉坯成型、注浆成型、机械成型、印坯成型、泥条法成型、开片法成型、捏塑成型、综合法成型等。传统的手拉坯成型方法最具特色,主要工序有揉泥、搅车、制坯、晾坯、抱泥团、开坯、拉筒身、扩坯肚、修筒口、割底座、修坯、抛光等。制作工序:先将过滤或踩溶后的泥取适量, 在长木板上反复揉和,随后将揉和的泥做成圆状形或圆锥形, 放置于制坯车中央, 再搅动车盘快速飞转,随车盘的转速上拉成型,按各类产品的要求制成各种形状的泥坯。然后,将制好的泥坯转至阴凉通风处晾着,待其自然变成灰白色。手拉坯成型的主要步骤是定心开口、提筒、成型。手垃坯成型的产品大多是坛、罐、瓶等日用器皿。20 世纪 60~80 年代,荣昌陶向国家提供的出国展品以及大批的出口器皿都是手拉坯成型。

3.《荣昌猪志》记载了荣昌猪的养殖技术。荣昌猪长期在青粗饲料为主的大体积日粮培育下,形成腹围大、消化器官发达、采食量大、对青粗饲料利用能力强的特点。对母猪的饲养分为怀孕及泌乳两期,一般在怀孕期中不加精料,在大量的青绿饲料中掺合少许豆糠、酒糟及泔水或粉水。若母猪体况差,则在产前一月或离乳后稍加精料, 主要是按母猪体况确定营养水平, 以不发肥为原则。在泌乳期中加喂碎米、大麦、糠麸等精料,主要按母猪泌乳情况及小猪的生长情况来确定饲料的种类和数量,一般在产后30 至40 天内加精料。仔猪在生后20 至30 日龄用炒熟的盐渍豌豆或杂粮诱食,至 40 日龄开始喂粥状饲料,每天4 至 5 次。精料以碎米、大麦、红苕、粉水、粉渣、糠麸为主,掺合少许青料。种公猪的日粮组成大约与泌乳母猪相同,一般均加喂生米浆及熟胡豆浆,食盐用量每头每日约 50 克。育肥猪的饲养一般采用吊架子的方式,从2 月龄离乳至4 月龄,每日给与精料 0.25 公斤,加喂豆糠、粉水或泔水及鲜嫩青料。每日饲喂3 次。4 至8 月龄, 每日给与精料 0.5 至 0.75 公斤。在体重约50 公斤时进入催肥阶段,每日给与精料1.5 至 2 公斤,青料 4 至 5 公斤,其余为酒糟、粉渣、粉水和泔水。体重至 80 公斤以上时屠宰。

(三) 彰显产品特色。已经出版的特色志记录了荣昌特色产品的特色,充分展示了特色产品的亮点。

1.猪美食。一是荣昌烤乳猪。荣昌猪肉美食中最具特色的是荣昌烤乳猪。其成品色泽金黄,皮层酥脆不燥,肉质鲜嫩不腻, 咀嚼之余, 唇齿留香。荣昌烤乳猪, 采用不足月龄的荣昌小乳猪为原料,辅以金银花、贡菊、罗汉果、甘草、罗勤等天然香料, 秉承传统技法, 采用现代工艺, 精心调味,科学精制而成。二是荣昌猪刨汤。每年立冬之后,一般农家就杀头肥猪, 从猪身各部位取下一些用来做菜,邀请亲朋邻里来家聚餐,谓之“吃刨汤”。刨,谓之刨过猪毛,大家都出力了,主人家杀猪后将边角肉和猪内脏、骨头、血等混在一锅煮熟酬谢杀猪人和款待家人的大杂烩。三是荣昌猪回锅肉。具有色泽艳丽、香味浓厚的特色。

2.陶产品。一是体貌特色。荣昌陶器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轻巧秀丽,坯体较薄。日用器皿如坛、罐、缸、瓶等,具有胴身饱满、底足较小的特征。二是造型特色。传统的荣昌陶器,主要有罐、缸、瓶、坛、钵、盆、碗、碟等,均为圆形、柱形。制陶艺人从长期的陶器制作中总结出“柳、卵、直、胀”四个字。“柳”,指制造的器形轻盈美观。“ 卵”, 即蛋形, 圆润自然。“直”,指器形曲、直配合得当,清秀挺拔。“胀”,指饱满。三是艺术特色。荣昌陶器从外形上看,其艺术特色主要为造型之美、烧制之美、雕刻之美、釉色之美。四是审美特色。因其独特的泥料和制作工艺,荣昌陶器的外在风格表述为“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五是内在特色。荣昌陶器内在风格主要有结构致密、储物透 气、使用生态。

3.印花夏布特色。一是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经济耐用。印花刻板采用马粪纸作为材料。马粪纸由稻草和麦秸等原料做成。在日常生活中,马粪纸生产工艺简单, 成本不高。二是颜色均匀,不易褪色。由于传统印花过程中采用了黄栀子、姜黄、蓝靛等天然植物染料,使印了花的夏布得以充分而均匀地上色, 能保持色泽鲜亮、稳定、不褪色的效果。三是民族气息浓郁。在印花夏布制作中,有意识的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或戏剧人物,更多的是采用动植物和花鸟组成的吉祥纹饰。在古老的夏布上印上了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各类吉祥物,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图案造型,展示了荣昌夏布文化特色,实现了夏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是地方特色明显。荣昌印花夏布以蓝色为主,给人以厚重、朴实之感,既贴近生活,又亲近自 然,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作者单位:荣昌区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