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鬼城”,举世闻名。笔者生在丰都、长在丰都,且在丰都县城工作了7年。那时候,因接待需要,陪同客人去过“鬼城”,但都只是走马观花。阔别家乡25年后,利用休假机会,专程前往“鬼城”探访。走进“鬼城”大门,沿着石级而上,途经哼哈祠、报恩亭、奈何桥、廖阳殿、玉皇殿、百子殿等,过了鬼门关,走了黄泉路,登了二仙楼,然后到达鬼城幽都。经过这次详细考究,笔者认为,鬼城就在名山,名山就是鬼城。
一、“鬼城”历史悠久
闻名遐迩的“鬼城”位于长江北岸的丰都名山,山顶海拔287.2米,面积0.45平方公里。名山原名平都山,又名神仙山,后因北宋文豪苏轼游览丰都时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更名为“名山”沿用至今 。民国 25年至38年(1936年至1949年),名山寺观多次被占为军营、殿宇,古木遭损毁,部分文物被盗走。1958年“大战钢铁”时,山上部分钢铁铸像和钟磐等文物,被砸成废金属“炼钢”。1966年,名山文物复遭红卫兵等捣毁,各种神像荡然无存。1980 年夏起,名山胜迹渐次修复,风物重整。如今,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殿堂别具一格,庙宇错落有致;“阴曹地府”神话色彩浓郁,众多鬼神塑像神态各异。
“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汉仙人王方平、阴长生炼形于此,吕仙、麻姑过之,皆有留题,则沿道书附会之说也。”丰都名山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以其善文化、和文化名扬天下,乃道教七十二福地,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山,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人类“灵魂之都”,古今骚人题有名山楹联130余幅、赋诗160余首。“鬼城”内不仅有自唐代以来陆续修建的二仙楼、奈何桥、鬼门关、黄泉路、十八层地狱、玉皇殿、天子殿、廖阳殿、无常殿、百子殿、望乡台、哼哈祠等30余座古刹庙宇,而且还根据道教、佛教、儒教的学说,仿人世“阳间”的司法体系,塑造有1600余座栩栩如生的鬼神形象,营造了一个等级森严,完整而庞大的融逮捕、羁押、庭审、判决、地狱等教化功能为一体的“阴曹地府”,以惩治生前作奸犯科者,遂使海内外善男信女进山朝拜,或祈求神灵庇佑,或自我反省忏悔。虽阎王判官小鬼之传说虚妄,但其惩恶扬善的社会教化功用又为人们所称道。
“鬼城”庙宇殿堂神像森罗,楼台亭阁依山而立,名人骚客留墨遗雅,碑刻诗联韵味隽永,鬼城门坊、报恩亭、大雄宝殿、城隍殿、九蟒殿等景观奇绝,无不演绎“惩恶扬善、唯善呈和”这一鬼城文化真谛。“鬼城”建筑古色古香,雕塑、绘画民风质朴,使丰都“鬼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神奇的传说,秀美的风光展现出神秘的东方神韵。
二、“鬼城”内涵丰富
据东汉《列仙传》和晋代 《神仙传》记载,两汉时期阴长生、王方平在丰都名山修炼成仙,以及道教的北阴大帝、佛教的“阎罗王”和鬼帝之说,诠释了“丰都名山鬼城”之传说。唐代诗人李白“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诗句,更让丰都名山走向世界,成就了“天下名山,世界鬼城”之品牌。
(一)道教起源早
名山的道教最早起源于东汉初的平都山“二仙”神话。相传东汉和帝刘肇皇后的曾祖父阴长生,厌恶官场功名,跟马明生学道炼丹,于汉延光元年(122)在丰都平都山白日升天。汉朝廷里另外一个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图谶的王方平,受老庄道学影响,弃官学仙,皇帝几次召见不去。后来,他到平都山修道,于汉末魏青龙初年,山顶裂地出五色祥云,遂捧足仙去。建安二年(197),张衡在名山设“天师治”,成为道教在全国二十四治之一。由于“二仙”的传说和道教“天师治”的设立,名山道教兴盛起来。自晋至隋、唐代,名山相继建了道教观宇。唐太和四年(830),左仆射段文昌捐一月秩俸修葺了仙都观。唐武宗时 (842—846),朝廷禁佛尊道,名山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明末清初,名山殿宇除凌虚阁外,悉毁于兵火。乾隆十七年(1752),名山道教进入没落期。之后,山上的一些道教宫观逐渐改为佛教殿宇,相继被僧尼占据。如道教的玉皇观被改名玉皇殿,并由山顶迁建于山腰。
(二)佛教发展快
明代以前,名山佛教处于初期阶段。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对佛教作了限制,令各府州县只许保留大寺一座,僧众集中居住,并限僧众为府寺40名、州寺30名,县寺不得超过 20名。名山当时保留下来的只有天子殿和东岳庙,山僧集中于此二殿(庙)。明末清初,朝廷放宽对佛教的限制,名山佛教乃得以发展。至清康熙十一年 (1672),名山佛教已发展到相当程度。迄民国年间,佛教在名山占据绝对优势,山上佛殿增多,佛事活动频繁,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香会、庙会期间。据丰都县政府民国30年(1941)调查,名山有佛教殿宇19座,僧人60名,尼姑4名。1949年12月丰都解放后,名山僧尼纷纷还俗返家。
(三)文物古迹多
1.古碑
唐碑十道:《修仙都观记碑》《修斋记碑》《天尊石像记碑》《老君石像记碑》《感应碑》《张大理诗碑》《石函记碑》《阴真人影堂记碑》《二真君碑》以及《二仙公碑》。上述唐碑因天长日久,碑文字迹已模糊不清。明碑二道:一是“登凌虚阁诗碑”。为明隆庆六年(1572)监察御史安判曹登二仙楼所赋,明万历初刊立。其诗云:“我登凌虚俯太空,鸿荒宇宙此蒙蒙。湾环江水明如镜,起伏山峰列似丛。日月两丸手可摘,乾坤万里目能通。飘然我欲翔千仞,结屋层霄傍紫宫。”二是“酆陵八景诗碑”。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按御史卢雍撰题,因年代久远,仅“平都仙迹”“曲池花流 ”“白鹿鸣秋” 等少许残缺诗题依稀可见。
清碑三道:“重建平都山二仙楼记”,为清道光十年(1830)文林郎、丰都知县黄初撰文;“五云洞碑”,于清同治五年(1866)冬立,碑文为丰都即选训导傅世华撰;“平都星辰礅碑”,为清光绪四年(1879)道人撰文。
民国碑一道:劝诫碑,为民国十六年(1927)蓬溪县长孙治国立、铜梁县长吴载易书。
2.古桥
奈何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原为廖阳殿(后改为大雄殿)附属建筑,为相联一体的三座石拱桥。桥边是雕花栏杆,桥面呈狐形,为青石铺砌,两端踏道各两级。桥下有一盛满碧水的方形池。这是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连接阴曹和阳界,审视善良与罪恶,宣制生存与死亡的“试金桥”。据传,左边是健康桥,象征着年年健康;右边是财富桥,象征着年年有财。据说,求长寿者走健康桥,求发财者走财富桥,要是平生没做亏心事,就走中间那座桥,那才是传说中进入冥界的奈何桥。奈何桥是人死后鬼魂必经之桥,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恶人的鬼魂过桥时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每年香会时,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何桥之苦。
通仙桥:俗名“仙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为单跨石拱桥,两端各有踏道。据传,从前有一樵夫常经此桥上名山打柴,一日他在山上遇见阴、王二仙下棋,被超度成仙,人们遂将此桥称为“通仙桥”。
3.古洞
五云洞:也叫阴君洞,俗名天心眼。洞口呈圆形,其直径为 70 厘米,深数丈。传说王方平避地平都山,魏青龙初道成,有五色祥云在洞址裂地而出,王遂捧云仙去。
麻姑洞:在名山北坡一峭壁上。传说魏青龙某年七夕,仙女麻姑由新都县繁阳山来平都山访王方平,曾住此峭壁一岩洞,后称此洞名“麻姑洞”。清康熙壬子年(1672)十月十二日,刑部尚书王士祯上平都山游览时,探看麻姑洞,并赋诗云:神仙宫府事纷然,懒漫谁能更学仙。但祈麻姑爬背痒,余杭兑酒此中眠。洞口无人藓自青,蓬莱清浅几曾停。他时小别三千载,又似当年过蔡经。
九蟒洞:地处名山南腰的大仙岩上。传说明弘治二年(1489),御史杨公巡按至丰,登平都山过此洞,洞中出九蟒绕车而亡。
4.古物
星辰礅:在大雄殿外侧,为一铁礅,由上下两半构成,重约250公斤。下半为方形嵌地中,中心有半球形凸起处;上半为圆形铁块,阳面有把手,阴面有凹入圆涡,与地下之凸起处相衲合。亭侧立星辰礅碑,碑文非常玄虚:“此物上名‘心神铁’,下名‘铁灵根’,昔有真人飞升于此……普遍信此物是唐尉迟敬德,在此监修庙时,为练腕力而铸下来的东西。通俗则相信能将此物衲合,可以医治心病。”亭有联云:摸摸心,想想灵魂美和丑;磨磨礅,试试自己善与恶。
登天梯:在大雄殿右侧,陡叠着 33 步石级,人称此为“登天梯”或“三十三重天”。传说登一步石梯即上一重天,登完33步,就进南天门,上玉皇大帝高居的凌霄宝殿了。
鬼门关:在无常殿不远处有一座漆黑的山门,横匾上写着骇人的“鬼门关”三个大字。传说人死后到“地府”发落,必经这座森严的关口。或说此为通往地狱之门,恶魂孽鬼被宣判后,即从这里打入地狱受刑。带上路引的善人,方能顺利过关。关前对联有云:明朝趣事,鬼门关前检路引;汉代传奇,平都山上有神仙。
孽镜台。台中镶嵌孽镜一面直径2尺许,嵌在一正方形木框内。《酆都宗教习俗调查》中记:“僧人传说此镜从前光亮鉴人,可以看来世的形像。从前丰都某县令曾在镜下见镜内出现耕牛一头。问和尚何故会有牛出现?僧人告以‘一世贪官,九世变牛’的谚语。他命人用乌鸡狗血将镜污毁,从此镜即黑暗无光。”
(四) 建筑风格独特
“鬼城”汇集了自唐代以来的各类建筑、雕塑、绘画作品,集中表现了丰富的东方鬼神文化,将神话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通过民族建筑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鬼城”古建筑的结构有抬梁式、穿斗式等,建筑材料使用了砖、瓦、木、石、竹等,屋顶形式使用了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以及多种形式组合。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天子殿,整个建筑飞檐斗拱,镂空雕花,结构雄伟,工艺精湛。古建筑的木雕、砖雕、石刻、彩画、壁画、镶嵌、堆叠等等,独具一格。各大殿中的雕塑巧夺天工。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传说中的神鬼形象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三、“鬼城”的现实价值
丰都“鬼城”从神话传说到陆续用实物建造,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将佛教、道教、儒教学说以及中国的神鬼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民间神话传说、想象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鬼城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现实价值不可低估。
(一) 具有教化功能
“鬼城”描绘的是机构完整、职能齐全的一个阴间国度,鬼城文化对人死后灵魂到阴间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令人信服。人死后善人由白无常迎接,恶人由黑无常捉拿。过阴阳界,走黄泉路,入鬼门关,过奈何桥,登望乡台,最后望别阳间,然后由判官根据查察司提供的材料进行判决。“鬼城”设立的阴间机构都在惩罚那些十恶不赦分子,使冤屈得到昭雪,正义得到伸张。鬼城文化是以鬼喻事,以鬼说人,教化众生,弃恶从善,具有教化从善的本意。从其楹联内容就可显而易见。
耀灵殿前对联云:
泪酸血咸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眼红心黑须知头上有青天。
报恩亭联云:
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
尊敬老人,为古国历史文明。
天子殿前楹联 (明末清初高僧海明撰写):
不涉阶级须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
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
的确,这里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职位高低,死后都要魂归阴曹地府,听候阴天子发落,从个中求再生。
(二) 推动经济发展
当地商家伴随“鬼城”的传说,打造了鬼脸谱、镇邪伞、邪宝伞、孟婆迷魂茶、仙家豆腐乳、鬼城麻辣鸡块等众多特产,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特别是延续了鬼城庙会,更是推动了经济发展。
鬼城庙会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丰都民间的传统文化节。旧时,每至庙宇主神的诞辰,都要举行庙会。丰都鬼城寺庙林立,庙会众多。在这些庙会中,尤以阎罗天子和天子娘娘卢瑛结婚纪念日的庙会最为热闹。庙会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各地香客蜂拥而至。庙会期间,各种民间游乐活动数不胜数,八方商家云集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鬼城庙会曾一度中断。1988年,丰都县恢复并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鬼城庙会。在保留原有庙会特色的基础上,增加经贸洽谈、物资交流等内容。举办之初,确定每年一届,开幕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三。1999 年开始为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庙会均由开幕式、街头游乐、广场晚会、会期活动、闭幕式五部分组成。街头游乐队伍有城隍出巡队、天子娶亲队、唢呐锣鼓队、彩旗腰鼓队、体育代表队等;会期活动主要有商贸洽谈、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庙会期间,全城五彩缤纷,具有浓烈的节庆氛围。通过庙会活动,推动招商引资,促进旅游业发展。
1988年举办的首届丰都鬼城庙会,游客达44.45万人,经贸成交额2818.6万元,科技成交项目163项,意向性引资1640万元。1990年举办的第三届鬼城庙会,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达1627人,全国400多家企业参加经贸活动,成交额9800余万元。近300个科研单位展出科技产品和项目400余项,引进先进技术20多项。1997年第十届鬼城庙会期间,旅游直接收入412.8万元,综合经济收入1238.4万元,推出项目18个,签订合同6个,引资16553万元。
2018年鬼城庙会期间,接待中外游客42.7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1亿元,商贸销售额1.46 亿元。2019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期间,组织开展文化、商贸、旅游、统战联谊等活动近30项,参与庙会各项活动累计达180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8亿元。
(三) 提升丰都知名度
“鬼城”蜚声中外,善男信女如醉如痴,游人骚客心驰神往。苏轼、陆游、丰子恺等各代鸿儒,段文昌、王士祯、冯玉祥等历朝显宦,莫不纷至沓来,或游览题咏,或问佛求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鬼城”成为中外游人乐往的旅游胜地。1958年3月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李先念、李富春,在四川省委书记阎红彦陪同下,乘“江峡轮”抵达丰都,视察了丰都“鬼城”。周总理当即指示,要注意维修、保护名山的名胜古迹。1993 年 10 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央政治局委员杨白冰参观名山鬼城。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王兆国、陈锦华、毛致用、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也曾先后到此视察参观。同时,络绎不绝的文学家、艺术家、知名人士来此采风游览。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鬼城”整修一新,前来观光游览的中外游客更是不绝于途,使丰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