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邓朝军:浅论民国时期重庆铜罐驿柑橘发展

日期:2022-02-15

柑橘种植在重庆有悠久的历史。铜罐驿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南部,在古代历属巴国、巴郡、巴县范围,以种植稻谷为主,兼种植小麦、大豆、高梁、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明清以来,巴县地区水果种植品类丰富,“水果有橘橙菱蔗等类”,其他还种植樱桃、桃子、李子、梨子、荔枝等,至今仍是巴渝主要栽种和食用的水果。其中,柑橘由于水多汁甜、便于储存、适宜气候、产量较大等优点,深得巴蜀人民喜爱。铜罐驿由于特殊的水土、气候和区位条件,自古以来便是巴渝地区重要的柑橘种植基地。到民国时期,铜罐驿柑橘已成为当地重要水果特产,远近闻名,冠绝一时。随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铜罐驿柑橘再掀兴盛。“铜罐乡红橘,极盛一时,声誉遍布四川及邻近诸省。”四川“以巴县、合川栽培第一,宜宾、万县次之……巴县全部集中在铜罐乡一带,其余地方,则绝少栽培。”进入新世纪后,铜罐驿柑橘受总体土地规模、城市化进程和三峡库区等柑橘主产区强势崛起等影响,发展几经起落波动,至今仍处于低迷态势,需要在继承传扬柑橘文化的基础上,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一、铜罐驿柑橘的发展历史

重庆地区种植柑橘较早,早在汉代,巴郡的垫江(合川)、朐忍(云阳)、鱼复(奉节)等地就产橘。《汉书》记载“垫江,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晋代《华阳国志》也记载“鱼复县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复。有橘官。”橘官是汉代所置官名,主贡御橘。说明重庆地区出产的橘质量上等,已成为朝廷贡品,有专门官员负责管理。

铜罐驿所处的巴县处于重庆城郭,历来是出产柑橘之地。《华阳国志·巴志》:“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宫。”这是巴县区域关于柑橘的最早记载。此后关于巴县(巴地)柑橘的记载不绝于书。晋代《水经》称:刘先主时,巴郡结舫水居者五百家,县有橘官。唐代牛僧孺《幽怪录》记录了一则巴人“橘中之乐”的故事,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巴邛橘园中,霜后见橘如缶,剖开中有二老叟象戏。一叟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尔。一叟取龙脯食之,食讫,馀脯化为龙,众乘之而去。后人以“橘中之乐”指代围棋、象棋。南宋抗蒙名将余阶尤其喜欢柑橘,自比为橘中叟,任重庆知府时,将其别墅取名为“巴橘园”。清乾隆《巴县志》记载:“华阳国志曰:江州产粉,谓之堕林粉,又江州有树橘。”又在“古迹”中延续了《华阳国志》关于江州“甘橘宫”的记载,特别注明“今宫址废”。

从记载看,包括铜罐驿在内的巴县地区,至少在清乾隆之时已有种植。巴县及铜罐驿地区柑橘种植远早于清代乾隆时期,从志书成书特点和古代农作物生长和种植特点推断,应与前述重庆地区《汉书》记载种植柑橘的时间相一致,约有2000年的种植历史。但可以确定的是,铜罐驿柑橘的兴盛却是始于清朝。清咸丰年间“柑橘行碑”在铜罐驿大碑村出土,进一步证实了该地柑橘种植业的发达。

至民国时,铜罐驿柑橘几经波折,特别是在全面抗战、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的背景下,迎来新一轮勃兴。铜罐驿及附近的西彭、陶家、跳蹬、石板等乡镇因山地丘陵地形,适宜种植柑橘,尤其又以铜罐驿为甚,“多者数千株,少者数百株,团团若齐弥山谷,新霜初降,黄若绽金。”柑橘团团结果、黄灿若金的景象,着实引人关注。此时柑橘品种,当地以红橘栽培最多,占到八成以上,其次为江南柑子,另有十柑、香柑等品种,所占比例极低。“铜罐驿红橘品种混杂,变异特多,依当地习惯,可分为红橘子及江南柑子两种。”红橘又称本地柑子,树势呈元头形,栽种八年开始结果。

在全面抗战时期,铜罐驿柑橘达到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巅峰,全乡计有大小橘园一千余家,占旱地面积四分之三。栽培之盛,蔚为大观。据民国25年(1936年)四川省建设厅统计,“全川柑橘产量为24227000枚,其中红橘占八成以上,产地多在铜罐驿一带。”到1940年时,铜罐驿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上升,共有橘树“150000株(与四川省建设厅民国25年估计之170000上下无几)。种植面积5000亩(每株占地以20平方尺计)。年产果实90000000枚(每株生产果实以600枚计算)。”不到五年时间,得益于抗战时大量人员内迁,市场扩大,铜罐驿柑橘产量增长四倍以上。

铜罐驿柑橘主要市场在重庆城区,同时远销长江中下游沿线城市,如万县、奉节、宜昌、沙市,最远销售到了上海。“售给近乡与邻县都市外,或由买舶运销宜昌、沙市间。”红橘销售期较长,从红橘开花到橘果登林均可销售,主要为每年610月,销售期长达5个月。贩卖又分为“贩花”“贩青山”“贩红山”三种,均是从果树花色来命名称呼。贩花在清明节前后,指在果树开花时的销售;贩青山在五六月间,指在柑橘结果、果皮为青色时的销售;贩红山在果实成熟后,果皮呈金黄时的销售。在销售中还有预售、估售的情况。预售主要在“贩花”时,乡人依据果树花开情形,结合往年情况预判当年收成,双方通常在茶馆内当面商议。估售主要存在于整园议价,类似于今天销售商的总承包。《四川农业月刊》记载:“旧时有以整园出面议价者,数目多少,纯恃眼力自行估计,一旦定后,两无悔辞,损益各不相涉。”红橘成熟后,橘农在本乡集市零星出售,铜罐驿赶场期为二五八日,周边乡场的小贩来此进货后再进行转卖。

柑橘运输,由于当时山地的交通条件较为落后,主要以水运为主,兼以陆路运输。铜罐驿沿江有港口码头,为水运提供便利。水运主要用木船,大船可容五六万枚,小船可容二三万枚。有一种称之为“亮风”的船舱储存方式,带有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每舱内立一二竹条编成之通风气筒,使橘堆中心不致温度过分变高、易招腐烂。”在逐层码放时,每装一尺来厚的柑橘,就用木板作为隔层,可以遗留空隙辅助通风,减少上层对下层紧压损伤,即便有个别腐烂,也可减少腐烂区域。陆路运输因路程近、规模小,主要用竹筐装好,靠肩挑人抬,运至铜罐驿和周边乡场贩卖。

二、铜罐驿柑橘的地域特点

铜罐驿柑橘除了自身果实的性状特征外,在采摘分级、带动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和发展趋势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

柑橘“色、皮、味”的特征明显。铜罐驿红橘备受青睐,广受好评,最大特征在于“味甜,皮厚,包泽鲜明”。具体而言:“其余有香而味甜蜜,品质似较柑而上之,惟其产量不多,栽培者少,又有广柑,果体较前二者俱大,果皮呈金黄色,甚为光泽,果肉柔嫩,多果汁,味亦甜蜜,果皮不易剥脱,栽培者亦少。”总结起来就是在“色、皮、味”三项表现为色鲜、皮厚、味甜,这一突出的特征赢得了消费者喜爱,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铜罐驿柑橘采摘分级简单适用,周永林在《四川巴县(铜罐乡)红橘调查》中记录了铜罐驿采摘分级的方法,具有简单、适用的特点。“果实采下后稍事分级,方法简单,用左手拇指及中指,围箍果实中部,再以右手手指填补空处而评量大小。”常见分为刁柑、头号、二号、三号这四级。

民国时期的分级方法并不严格,只在采收时稍事评量一二枝作为标准,以后多用肉眼估量分级。新中国成立后,生产的柑橘由巴县柑橘站按甲、乙、丙三个等级定价收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巴县柑橘站根据柑橘的产量决定外销任务,按照外销合同,将品种分为45556575mm四个等级,按级定价。

民国时期铜罐驿的柑橘成为主要经济作物后,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在劳作中,乡民充分发挥劳动智慧,结合种植的上游端(施肥)和下游产品(柑橘),创出了上下连贯的一条龙乡村经济,分别解决了上游肥料来源和下游柑橘行销问题。在上游端,通过用酿酒,酿酒后的酒糟喂猪,以养猪形成的肥料为柑橘树施肥;在下游端,收获的柑橘一方面销售,一方面制橘水、制饼、制酒。“为鲜橘水、橘羹罐头、橘子酒、橘子糖、橘精。”“柑橘施用肥料,概用高梁酒糟饲猪后充之。”“制糖为饼,经久不坏,近人或酿为酒,或制罐储,流传远近,皮与络核均入药。”栽培橘树一千株以上农家,均兼办酒房,利用糟粕,培育橘树。当时全乡有酒房六十余家,可以看出,只是柑橘种植,就带出了酿酒、养猪、制饼、制药等相关产业,有利于增加乡民收入。农作生产环环相扣,虽是停留在手工作坊水平,但具备了现代工业产业链的雏形。

随着柑橘行业的兴旺发达,相应衍生出管理机构的规范、推动。铜罐驿在清代后期就有了行业商会。咸丰六年(1856年),铜罐驿地区果农自发组织了一个名叫“柑橘行”的同业公会。公会拟定的有关柑橘买卖、采摘、守护、生产运输的12条就曾刻文于碑(其碑现存于原铜罐乡礼堂后)。清咸丰六年柑橘行碑文:“思本镇细微生理尚立章程,况柑橘亦招商程未立,多有弊朦贿榻,致客商惶惑无定,因而確商着勚,一欲买卖各得其所,一兾码头万高神治酒之需,妥立章程,以杜争竞口角之患。”民国初年铜罐驿的柑橘市场较为混乱,橘农常受中间商人剥削,加之捐税沉重,影响了柑橘业的正常发展。在公会成立前,橘农要缴纳海关税(运往重庆市场)、营业税和橘捐三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后,当地组织橘商成立同业公会,“设主席一人,执行委员五人,监察委员三人。”同业公会成立之后,橘捐相应废除。废除橘捐本义是要减缓橘农的负担,但成立同业公会后又新增了缴款事项:“凡已成交之柑橘贸易,无论买卖二方,按交易之总价额,于每百元,须各另缴纳二元于公会。”橘农负担依然较重,且从交易双方均收取费用,严重影响了商品交易流通。从实践看,同业公会类似当时行业“族长”的角色,主要职责放在排解纠纷,而对柑橘事业总体发展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三、起伏发展因素分析

民国时期,铜罐驿柑橘发展呈现波浪起伏状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其中两个兴盛期,两个低落期。

从铜罐驿柑橘在历史发展中有兴盛,有低迷,呈波状起伏的发展历程看,与天时、地利、人和相关,具体体现在气候、区位、种植积极性、种植技术、市场竞争等方面。

兴盛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是天时——气候适宜。重庆位于西南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降水充沛、水热同季的特点。”“重庆平均气温1618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年日照数10001400小时。柑橘由于其生长条件限制,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巴县农业概况:“县内的气候状况,每年之雨水以自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与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中旬两时期为最多……以一月份为最冷,约华氏38度,以八月为最热,约华氏100度,多旱灾,每年六月上旬受旱,至七月中旬止,秋冬季最多阴天,春夏季最多晴天,夏季常有大风,霜雪冰冻每年或有或无。”邻近的江津和沙坪坝(市区)年平均气温均为18.3摄氏度,以此为参照,九龙坡铜罐驿气温应与此相差无及。二是地利——铜罐驿是典型的山地地形,处在中梁山脉尾端的金剑山、云峰山,“该地理环境是云香科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铜罐驿滨临长江,又临近重庆核心城区,在运输、销售和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三是人和——贫困农民以此增收。民国时期多为无地农民,生活贫困,栽种的稻谷大多用于交地租,其他靠小麦、大豆、高梁、红薯等为食物,仅此难于生活。于是铜罐驿农民自发发展柑橘副业。周永林《四川巴县(铜罐乡)红橘调查》统计,“据调查一千株之经营,每年可获纯利1364.5元。”实际情况受天旱、市场等影响,且大多数农民也没有能力种植到1000株,收入应没有调查所显示的那样乐观,但柑橘为农民增收不少,带动了当地种植积极性。

低迷受限于技术和土地。民国时期,铜罐驿柑橘在兴盛之余,也显露出较多弊端,“惜沿实生法,欠管理,无病虫害之有效防治,致品种日劣,诚憾事也。”主要困境在于管理技术落后、虫害严重、品种不好、包装不利于长期保存。当时农业经济整体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仍占据主导,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均困难重重,深受市场行情影响。一旦大量人口随着国民政府回迁南京,市场需求下降,铜罐驿柑橘即迅速低迷。从土地上看,铜罐驿柑橘种植受限于土地有限。铜罐驿所有土地面积23.2平方公里,因此铜罐驿在有限的土地上无法扩大种植规模,更无力与土地面积广大的区县竞争。同时,以前“皮厚”的特征成为劣势。铜罐驿本地柑橘在民国时期本以色鲜、皮厚、味甜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铜罐驿柑橘的“皮厚”逐渐不适应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在水果市场处于劣势。如今水果多主打“皮薄”“多汁”等特征,更能获得消费者认同。

四、铜罐驿柑橘现状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铜罐驿柑橘栽培品种及技术较为落后,产量较低。1957年,九龙坡全区柑橘总产量仅有2.01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推广耐湿、抗病、结果早的枳为砧木的良种嫁接育苗,取代了生产慢、易变种的传统实生育苗方式。20世纪70年代推广柑橘矮密早丰产栽培技术和植物生长激素在柑橘上进行稳花、稳果及壮果的生产技术。改革开放后,解放了农村土地和生产力,柑橘产量大幅增长,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上保持波动上升态势。种植面积于2018年达到7485亩,为历年最高;产量于2016年达到6578吨,为历年最高。此后产量呈下行趋势,年产量在40005000吨间振荡。

从现有土地规模和发展态势来看,铜罐驿柑橘不再有往日荣光,将长期处于平稳发展期。当前,重庆柑橘种植向渝东北转移,渝东北长江沿线的柑橘种植得到迅速发展,万州、云阳、开州等为代表的柑橘主产区栽种面积均在30万亩上下,远不是一镇之域的铜罐驿所能比拟。如何在下一步发展中适应新的竞争态势,走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是铜罐驿柑橘发展研究探索的课题。依托现有资源秉赋,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经济增长水平的基础上,铜罐驿仍有机会壮大特色柑橘,创造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靠品质取胜、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

大力发掘柑橘文化内涵。铜罐驿历史文化深厚,在古代即以水驿驰名巴渝,该地出土的战国巴人船棺是重庆唯一,明清以来有杨慎、张问陶、赵熙等大诗人诗词歌咏。近年来铜罐驿也陆续开展了诗歌、对联以及采果节等文化活动,但在宣传推广上效果不明显。当下应结合现代都市文化需求,坚持不懈地发掘历史地域文化、柑橘文化资源,规划建设柑橘文化博物馆,开展柑橘诗文进课堂、学校教育进橘园、诗画名人咏铜罐等活动,塑造铜罐驿柑橘的历史地位。

整合种植户开展特色化种植。对区域柑橘用地进行总体规划,对分散的种植用地、农户进行整合,同时通过整合其他经济作物零星用地,保障种植用地面积的总体稳定。积极发挥当地农村带头人和种植能手的作用,培育专业合作社,引进品牌企业。制订扶持补助政策,激发柑橘种植的动力和活力。培育引进有突出功能特色、外观识别特色的优良品种、品牌柑橘,在好吃又好看方面下功夫,进行精细化、特色化种植。

开发柑橘深加工产品。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作法,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开发柑橘相关的加工产品。在食品方面,开发直接相关的果品、饮品、保健食品;在文创产品方面,开发化妆品、果皮果树制品及相关衍生产品;在发展旅游观光方面,完善餐饮、娱乐、游玩等配套设施,壮大娱乐休闲产业。通过延展柑橘产业链条,增强柑橘产业磁性,提升产业关注度和吸引力。

增强柑橘多元化体验。研究都市人群在水果消费方面的新习惯、新需求。着力于经营模式、发展生态创新,发展特色农庄和体验式农业;积极开拓市场,满足都市人群和儿童群体采摘、加工体验,挖掘柑橘延伸产业的个性化市场;加强现代互联网模式营销,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工具,支持培育互联网销售能手,营销打造铜罐驿柑橘品牌。

五、余论

民国时期,铜罐驿以一镇之地域,在四川及重庆地区柑橘发展史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铜罐驿柑橘发展的潮起潮落,其经验和教训很值得相关业者借鉴重视。柑橘虽小,却也带动着一个大产业;铜罐驿虽小,却也浸润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折射出产业的兴衰起伏。诚如民国时前人所评“惜当地人士,犹眛于经营改良新法,自育以至于贮获诸事,俱多浅陋失宜,影响业务至世,后当再为文专论之,惟我人游观之余,则不禁感慨系之矣。四川岂独一巴县,而巴县又岂有一铜罐乡之柑橘事业乎?”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