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舒启东:口述史料的特点、采集与整理

日期:2022-04-08

顾名思义,口述史料就是以人的口头讲述为来源的史料。用口述史料来研究历史,在以前运用的不多。但是,不可否认,口述史料与档案文献和实物资料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独具价值和作用。深化对这类史料的规律性认识,加强对其特点、选题、采集与整理的研究,有利于更多更好地运用这一方法来征集史料,开展研究。

一、口述史料的特点

(一)非客观性

口述史料来源于知情人的讲述。这种讲述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主观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即使他基本客观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这种讲述也不可能脱离其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视角、情绪状态、个性好恶等主观因素。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口头的陈述决不会完全相同的重复两次。即使是对同一事件讲述。

(二)生动通俗性

一般来讲,知情者从自己所知道或亲身经历来讲述某件事情的经过,不少情况下有很多和自己观察的人的行为习惯、情绪神态变化及其他细节。这些在其他的史料或史志书籍中很少或者没有。所以,从总体上讲口述史料比其他史料更生动。另外,讲述从根上是一种口头表达,口语化是其基本特征。即使讲述者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功底,讲述得语言精炼、逻辑层次清晰,但是和经过了几次修改定稿的文献等其他类别的史料相比,还是更通俗。

(三)不确定性

受讲述者对讲述事件事物的了解程度、个人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情绪喜好、记忆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讲述者对同一事实的讲述可能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比如,从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广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广汉农村综合体制改革》一书中有多位受访者对广汉向阳公社摘牌的时间说法不一。不能仅凭某一人的回忆而否定其他人的说法。当然,口述史具有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说有些史实就无法确定,只不过产生互相矛盾的说法后要综合运用查阅其他资料、实地调查、逻辑推演等方法慎重认定。

二、口述史料采集的程序

(一)确定题材

  并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做口述史采集。比如,对一些统计数据较多或者准确度要求很高的内容,受人脑记忆条件的限制,口述的误差可能较大,可信程度较低。产生不同说法时,进行甄别的工作量和难度亦较大。还有一些类似科学技术专业性过强的题材,也不适用以口述者的方式采集资料。专业性强的内容一方面不利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另一方面,用口头语言来表达准确度要求极高的专业术语显然不恰当。再者,这些内容参与人的活动不是主要的,更多更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与结果,内容的性质决定其生动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口述史料生动性强的优势。

确定题材还应依据确有必要的原则进行。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或其他资料已经足够,不必一定要再采集口述史料。要想把所有适宜适用口述方式收集的史料采集完,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而应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区分轻重缓急来确定口述史选题。

  选择确定采集内容是否确有必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衡量。一是是否具有重要的存史价值。二是是否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三是是否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上述三个方面均是肯定性的结论,就有必要确定为口述史资料采集项目。比如,德阳市中江县龙台镇的土法制取沼气这一事件,当年曾经派出数量不少的技术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指导,还曾在中江召开过全国沼气发酵经验交流会,在全国产生了显著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西担任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时曾到中江学习制办沼气。从地域上看四川还有少数县也曾在当年发展沼气,但均没有中江的影响大。中江县现在正准备依托原有大量的沼气遗址群和深厚的沼气发展历史积淀,发展文旅生态产业,建设沼气历史博物馆和沼源农业循环产业园。以上这三条标准衡量,土法制取中江沼气可以确定口述史资料采集题材。

  (二)选择对象

  题材确定之后,就可以根据题材确定出对象。确定对象应把握三条基本要素。一是采访内容的知情者。非知情者肯定无话可讲,这是采集访谈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二是有接受访谈的能力。包括身体能力和知识能力,身体能力主要指身体健康,具备进行访谈的身体条件。知识能力主要指能够比较清楚的表达,并与访谈者进行互动。这是访谈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三是愿意接受访谈。这是采访能够进行的主观条件。

  (三)采集前的准备

  主要准备事项包括:确定选择对象后,一般应采取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与被访谈者就口述史料的著作权、使用、报酬等相关事项协商一致。进一步熟悉了解被采访者及相关内容,拟定访谈采集提纲;与被采访者进行正式访谈采集前的沟通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提纲进行修改完善;确定访谈时间、场地、明确访谈的职责分工;购买或租借访谈相关设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集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应尽量仔细周到,做好临时、突发状况的处置预案,为访谈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四)现场访谈

  现场访谈是口述史料采集的核心环节。涉及的相关人员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作,保证访谈、采集的顺利进行和采集资料的完整。访谈者与被访谈者是该环节的主要角色,其他相关人员应为他们提供支持服务。

  (五)资料的完善与整理

  现场访谈完成之后应及早进行资料的整理。在现场访谈的录音录像整理完成后,还应征求口述人对自己口述部分的意见并确认整理形成文字资料。发现其中一人口述内容之间和多人口述内容之间有相互矛盾或不清楚、缺漏的地方要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辩析确认和补充。这个确认与补充不必请相关口述人确认。

  三、口述史采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选择题材时,强调人的参与性

  口述史是人在进行口述。如果人在这个事件中参与的程度不高,那么他所知晓的情况必然不多,进行口述采集的意义就不大。比如,汶川特大地震如何进行抢险救人,参加了抢险救人行动的参与性就强,对如何克服交通、天气、救援的困难,以及人们面对灾难发生时各种不同的应急反应,亲历者都有鲜活翔实的记忆。以此为题进行口述史料采集显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可操作性。与此相对照,如果我们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害损失情况进行口述史料收集就可以看出,人的参与性就明显降低,更多的是通过文献统计资料来反映。通过人的口述来介绍灾情相比而言容易出现误差。

  (二)选择访谈对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考虑代表性

  所谓突出重点,指某一事件的关健性人物必须列入访谈范围。同时,关于这一事件的其他各个方面的代表性人物也要纳入访谈范围,防止漏缺。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四川广汉的农村改革,当时担任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如果我们对这场改革进行口述史料采集,少了他显然属于明显缺漏。但是除他之外,自发创造了分田埂经验的广汉县金鱼公社凉水村9队队长张德江,在广汉县推行金鱼经验期间担任金鱼公社党委书记的李明美、夏明春、周世坤等;在常光南之后担任过广汉县委书记的叶文志;19794月至19812月,任向阳公社党委书记的李国寿等也是这场改革中的重要推动者、参与者。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这一重大事件,应该纳入口述史料采集对象的范畴。

  (三)现场采集的主访谈人要高标准选定

  之所以要高标准选定,是因为主访谈人在现场访谈中居于最重要地位。他需要对访谈对象的表达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并在现场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反馈。比如,在对绵竹清平8·13泥石流亲历者的访谈中,被访谈者有可能谈及灾害发生时的情况,也可能强调灾害预防是否得当,不可能与以前类似灾害对比,甚至是灾害发生前的预兆或奇特的自然天文现象,如此等等。主访谈人就需要在交流过程中及时抓关键,帮助受访对象理清层次,填补记忆缺失,弄清互相矛盾之处。特别是在受访者因为年龄健康状况,认识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影响清晰表达事件过程的时候,高水平主访谈人更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

  (四)现场访谈采访前准备充分

  准备的重点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尽可能了解所访谈主题内容,具体指相关的背景材料,可能涉及的专业术语,相关事件大的时间节点等。例如,我们采集山西籍抗战老兵进行口述史料,就应在准备阶段清楚山西境内抗战起止时间,主要战役,战役双方主要部队及其主要将领姓名,还有晋绥军”“皇协军等概念,以及平型关大捷的时间等。这些内容了解得越详尽,越能够更好地与受访人交流,甚至能够发现交流过程中受访人因记忆、表达等产生的错误。

  其次是对受访者本人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具体大致包括受访者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和禁忌,语言表达习惯。了解得越全面,越有助于整个访谈和史料征集过程的顺利进行。

  最后是物资和程序性准备。具体包括场地确定和布置,照明、录音、录像等相关人员提出的意见或问题。

  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准备还包括应由受访者在访谈前进行的准备,如口述提纲、需要带到现场的相关实物佐证和着装等。

  (五)资料整理要严谨及时

  口述史料现场访谈要同步录音、录像。事后也应该保留原始音频、视频资料。同时,可以安排一名人员进行文字记录。事后,还应尽早安排专人(最好是参加了现场访谈的人员)整理音频、视频、文字资料。音频、视频、文字资料都有整理的必要。比如:在视频资料中,方言口音比较重的,可以考虑制作字幕,适当删减重复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增加访谈职员名单等等。

  这个整理必须及时,因为越及时越接近原始状态。而且,整理完成后,需要交由受访者核读确认,越及时越有利于受访者的核读,也可以尽早完成该项工作,缩短工作时间。

  (六)资料整理既要忠实于原貌,又要注意考证

  所谓忠实于原貌指:如果存在同一个受访者对同一事件前后表述不一致的;不同受访者对同一事件存在不同表述的;口述者表述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在口述的音频、视频、文字记录中都应该客观呈现。这既是尊重口述者和口述实事的体现,也是音频、视频、文字记录保持一致的需要。

  音频、视频、文字记录的客观呈现并不是说,对其中的错讹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对这些都应该在文字整理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专门进行考证,既摆明各种不同的说法或指出明显错误,又写清考证的来龙去脉,还要写明结论。这就是所谓注意考证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广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广汉农村综合体制改革》一书中,《口述》部分不同受访者对广汉向阳公社摘掉人民公社牌子的时间说法不一。该书就采用采访后记的方式专门对摘牌时间进行了考证,既列明各种不同说法,又结合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考证,最后得出结论向阳公社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挂上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应该是19809月。笔者以为,这个方式很好,既保持口述史料依靠个人记忆,可能出现误差的基本特征,又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让读者信服。至少让读者可以自行判断,不至于偏听偏信。

  当然,比较简单的辨析,也可以采取括注的方式进行。不必在文后专章进行考证。

  另外,口述史料的采访、整理过程中还要注意完成运用适当方式介绍访谈由来、采访时间地点、口述者简历等背景资料和须取得口述者对口述史料后续使用的授权等事项。

  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资料。口述史料的收集采集过程中也有与其他史料不同的要求。今后,应该进一步加深加强对口述史料采集整理的认识和研究,推动口述史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