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石柱三多桥

日期:2022-03-17


苍翠巍峨的羊角寨和马驴山脚下,古老的龙河奔腾东来,一座明清时期的跨河古石桥依然屹立在龙河之上,它就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多桥”。

然而很早以前,龙河在桥头地段什么桥都没有。南来北往的客商,附近乡邻百姓到此,总是被波涛汹涌的河水所阻拦。且死于非命的惨剧司空见惯,令人心寒的是摆渡的船霸任意盘剥勒索,让人心畏。

大富大贵的杨家(杨东侯、杨开甲),耳闻目睹了龙河的天灾人祸,毅然仗义地拿出银钱数十万,招募能工巧匠,购置建桥材料决定建造一座民心桥。人心齐,泰山移,不到三年光景,一座宽敞,造型美观,桥身牢固的“三多桥”就飞架在龙河南北两岸悬崖峭壁上。“三多桥”位于渝东石柱县桥头镇境内龙河铧头嘴右侧,是通往中益、沙子的必经盐大路之一。桥长42米、宽8米、高35米。是一座采用榫卯结构的风雨廊桥,原桥上建有三层凉亭,复修后保留一层凉亭,桥边置有长凳,供路人休息避雨。

清初,杨家本是普通百姓,以烧炭为生,祖先在筲箕湾后面的七曜山主脉上烧炭时遇到暴雨,躲在窑中避雨中毒而死,不巧瓦窑垮塌,杨家兄弟姐妹多,家庭贫困,无钱丧葬,祖先就被自然地埋在炭窑之中。巧在炭窑就是风水宝地,杨家从此发奋改变贫困现状而发家,在石柱县拥有大量土地,拥兵数百人(一个营的人,杨家之子杨均甫任营长),操纵团练,割据一方,经济上财富聚集,政治上出人头地(杨军虎成为国民政府省参议员)。在桥头区域,因丰都县鞭长莫及,石柱县无权过问,只要有以杨家为敌的,杨家说关就关,故民间称它“桥头国”。杨东侯住桥头镇的铧头嘴,杨开甲住在庄屋基庄园。杨东侯之女杨士洁,民国初在外求学,投身革命,改名马新,曾任厅长。杨士洁的丈夫黄火青(19011999),湖北省枣阳市新市杨家庄村人,19261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

据老人们讲,此桥曾修过三次:1828年修建第一座桥,1880年重修,第三次建桥是1914年。前两次因桥所在位置低被洪水卷走,在第三次修桥时将桥址上移至两山岩头河床最窄处,桥基高出河床30多米,竣工后在桥拱上悬挂约2米长的宝剑一把,用以斩龙降妖。洪水来临时,宝剑随风和洪流气浪呼呼作响。说来也怪,自从挂上宝剑后,“三多桥”一直保存完好。

“三多桥”的修建,不仅有着一个响亮、美丽、吉祥的名字,而且还留传有颇为曲折的传说故事。

半年前的一天,天气晴朗,红日高照,打石工地上,锤凿叮当,号子连天,工人苦干,热火朝天。此时,来了一个白胡子鲁老汉,他要来打石头修桥挣口饭吃。一石工师傅抬头一看,见他七十开外,面黄肌瘦,驮背弓腰,衣衫褴褛,背着一破背篼,背篼里装有手锤、錾子。看他这副模样,便有三分不悦道:看你这个样子,能打得动石头吗?白胡子老汉却轻飘飘地说:我不能打石头,总能当掌墨师嘛!听他口出狂言,不识好歹,当他是疯子,谁也没理会他。白胡子老汉狂傲不羁,讨个没趣,独自离开,朝桥头豆花饭店走去。

在古老的桥头上场口,有母女俩开一家小店,靠卖豆花饭维持生活。白胡子鲁老汉在此店吃住半月。他在场背后岩边打凿好一块不圆不方的石头,找来八人把它抬到豆花饭店门口旁放着,对店主说:“我在你这里吃住许久,无银钱付给你们,我把此石留给你们,要是有人来买它,要三百两银子才卖,以此作我的食宿费,余下的作姑娘的陪嫁银。”鲁老汉说完,留下一纸条而去。

话说“三多桥”修建已近尾声,只差安上一块“尖石”就大功告成。掌墨师让手艺好的石匠抬来已打好的“尖石”,安到桥上,但不论谁的都不合适,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杨管家因不能按时完工,心里很不安,决定不惜花大价钱,另请高明,说来也怪,不管石工师傅多么有名,打出来的“尖石”仍然是不大就小,总不遂心,杨管家和石匠们一个个都很郁闷。

一天,杨管家经过豆花饭店,一眼就看到鲁老汉留下的石头,估计它与桥上所需尖石没什么两样。便问店主道:“此石头卖不卖?”母女俩答:“卖。”杨管家忙说:“开个价吧。”母女俩异口同声说:“三百两银子,一点不少。”杨管家一惊:“这么贵啊?”就问其来历。母女俩把鲁老汉留石经过说了。杨管家听了,也不再讲价,便说:“这样,我们先抬去试一下,如果合适,就来给钱。如不合适,就还给你们。”母女俩高兴答应“好”。

杨管家忙叫来几个石匠,把它抬上桥,往中间一放,嘿!不大不小,不宽不窄,平平稳稳,严丝合缝,就像比着做的一样。更怪的是,此石一放下去,就再也取不出来。杨管家马上就去付了三百两银子,问清那个白胡子鲁老汉长相、打扮,派人四处打听,却没有找到。

没隔多久,龙河上游涨洪水,来势凶猛,杨管家和掌墨师来看桥是否牢固,老远望见桥上站着一个白胡子老汉,而桥稳如泰山,他们高兴极了。但等他们赶到桥上时,白胡子老汉已经离去。大家说,好像前期在工地上见过这个老头。才想起这老头姓鲁,说是还给豆花饭店女主人留了张纸条。杨管家和石匠师傅找到店子女主人,打开纸条一看,上面写着:施工马大哈,修桥出偏差;回报石一块,鲁班回老家。方知,原来是祖师爷鲁班显灵。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哲理。

关于“三多桥”桥名,乡绅们也煞费苦心,建桥前就在斟酌名字,建桥过程中仍在继续讨论,直到桥即将竣工,才取名“三多桥”,三多即为“多福、多寿、多子”。三多也指多观看,多实做,多商量;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花工时间多,投入人力多,花费材料多;杨家捐款多,吃的粮食多,耗费工日多(近两万个),亦即钱多、人多、粮多。

杨家所修“三多桥”因巧夺天工,令人称奇,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雄伟壮观之感。如今载满历史人文的三多桥已淹没于水下(2002411日,藤子沟水电站蓄水后被淹没)。现在,每年夏季河道水位下降时,淹没在水下的“三多桥”偶尔会露出水面,岸边隐约可见原桥面。在“三多桥”和“铁索桥”之间的铧头嘴,就是创建于1958年秋的桥头中学,以前就有文人赋诗作对。曾经流传的对联有:三多桥铁索桥桥锁桥头坝;铁炉寨羊角寨寨连寨子岭。

也曾经留下过打油诗句:羊角山寨气势雄,桥头老街排长龙,百年古桥连两岸,你来我往情意浓。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司法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