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陈平军:如何编纂地名志

日期:2021-12-02

地名志是国家民政部门公布各类地名标准书写形式和正确的读音,准确表示各类地名地理位置、地名起源、名称演变以及各类地名的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等内容和工农业概况的地名典籍。它对于内政、外交、国防、经济建设和乡土教育来说,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工具书。由于我国以往的地名资料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国家正在兴起第二轮地名普查与编纂地名志的热潮。从第一轮编纂的地名志中发现有的地名志没有反映出地方特色,文字不够简明流畅,整体逻辑结构不够严谨;有的地名志中的面积、户数、人口、耕地、学校以及乡镇、行政村等,写的是哪一年的数据、名称和时间不明确,概念较模糊;有的汉语拼音拼写形式不符合国家的拼写规定,有的拼写分了节,有的不分节,还有的出现每节第一个字母使用小写字母的现象;有的历史地名编收词条较少,其内容缺乏,有的甚至没有历史地名编,让人无法了解过去和历史地名变化趋势。针对这些在编纂地名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一、总体要求:

(一)要按规定的编目、要素、结构编纂地名志,达到上下有联系,前后有照应,形成一个条理完整,脉络清晰的地名志体系。

(二)在内容上,地名志要着重体现出形、音、义、位等要素,同时也要记述与要素有关的信息,这是与其他志书不同的重要标志。

(三)在使用语音时,应当采用人人都能看得懂的语体文,要高度浓缩,使用词典语,切忌用修饰语。

(四)汉字书写、称谓、计量单位、数字必须规范化。

(五)地名志是我们现在、将来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必不可少的乡土教材因此,在编写乡、村地名名称时,要把该地的曾用名、别名、简名和化名写上,以展示历史的真实情况。

二、如何编纂

我国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书,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对地名的记述分散而不系统,没有地名专业志书。编纂专门的记述地名的志书——地名志,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事物。编纂地名志之所以在现代才成为可能和现实,一是客观上得益于全国地名普查获得了前所未有且丰富翔实的地名资料。二是当代开展地名管理工作和地名学研究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编纂地名志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方兴未艾的工作,在实际编纂中,还有不少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

(一)地名志的体例结构

地名志是专门记述地名的方志。在设计体例结构时,除了要以地名学理论为依据,尽量符合现代地名学的科学体系,体现专业特点外,还要遵循我国方志学的传统:事以类从,横排竖写。体现志书的特征,这是地名志在篇目设计中应坚持的原则。地名志的体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全书的编排结构及对文、表、图、录等体裁的运用。另一个是志书文稿的叙述层次及志书文体的运用。所谓结构,就是事物的各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地名志的编排结构,就是对全书的总体框架结构的设计。地名志不同于一般志书所记的人和事,是以记述地名为对象,所以,应该按照地名本身所特有的类型来设计,按地名的分类系统来编排。地名具有空间分布上的区域性特点,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可分为政区名称、居民点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等基本类型。地名又有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从历史学的角度,可分为已经成为历史、不再使用的古地名和如今正在使用的地名,诞生的时间,消失的时间,重新命名的时间要交代清楚。由上述基本类型中派生的地名,还可分出交通名称、水利名称、名胜古迹纪念地名称、企事业单位名称等。由于派生地名来源于主地名,又与地方志序列中的其他专业志书,诸如交通志、水利志、文物志等的内容多有重复或交叉,故可以不再收入这些类型。从编纂地名志的实践看,地名志的体例结构宜采用横排纵述、纵横结合的章节目框架结构,按名以类从的原则,以地名类别分为章、节等层次,章内按区域设节分层。如按行政区域,可分为市、县、乡(镇)等层次;按自然区域,可分为山系、水系、关、泉、洞、瀑等亚类,然后再依此层次的具体情况设计目、子目等层次。章与章、节与节之间横排,为并列关系,使人对全书地名的各个类别一目了然。章与节之间、节与目之间竖写,为领属关系,使人对各类地名的分布、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每个地名则列以条目,以时序纵述。由此达到结构合理严谨,主线清晰,归属得体,层层相因的效果。地名志的基本体裁形式是以文为主的记述体。全书整体上应对每类地名连缀成篇,个体上应对每个地名独立撰文。否则,名不副实,不成其为。同时还应辅之以图、表、录、照片等体裁。地图直接展示了地名的位置及其时空分布,可使人们概览区域内的地名全貌。表、录简明而集中地提供大量地名信息,与文、图的内容互补。适当配以地名照片,可以起到文字记述难以达到的形象直观作用。总之,合理运用各种体裁形式,以地图为先导,以文字为主,表、录、照片穿插其间,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地名志的文体宜采用以记述为主的语体文的书面语,秉笔直书。在记述地名时,条目的撰写应该自然流畅,层次分明。内容要先内涵后外延,先主后次。叙述顺序可依次为:标准名称,汉语拼音;位置;名称由来,含义及沿革;由该地名外延的最基本概况;与该地名相关的特色信息。以此贯穿地名条目内的各个信息点,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

(二)地名志的内容

地名是客观存在的人文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在地名志中记述地名,不仅要记的要素,还要记的信息。解决好名称地理实体相统一的问题,使读者从整体上、从时空两方面获得一个名实统一的地名概念。具体地说,在地名志中,每一地名条目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信息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名的内涵,为必写内容。包括形、音、位、义、性等地名的5个基本要素。形,即名称的标准汉字字形。记述该地名的规范化书写形式。音,即汉语拼音。记述该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形式。位,即位置。记述地名的时空分布,通常用地理座标、方位、距离等表述。义,即名称的由来、含义及沿革。记述该名称的起源,所包含的意义,及其包括简称、俗称、别名、曾用名、雅称等在内的各种名称的古今贯通的演变发展过程。性,即地名的属性。这些是所有地名志文字必须具备的内容,是地名志的精华所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存史价值。二是地名的外延,为选写内容。包括对各类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概况及特色信息的有选择的记述。首先抓住能反映该名称所指的地理实体概貌的主要信息写充实,然后再选择那些在各类地名中影响大、知名度高,在自然、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有意义、有特点的地名,突出记述其特色内容,这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知识性,还可以作为乡土教材。上述必写内容和选写内容,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在撰写时,一定要坚持以地名为主线,详主略次,把握好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承转自然,连缀成文。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其他志书的内容重复和交叉,使人们从中获得完整、翔实、系统的地名信息。

(三)地名志的特点

在地名志的编纂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把地名学理论和方志学原理相结合,使体例和内容相统一,还要突出志书的史料性、使用性与地名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使之具有以下特点。

1.史料性强。地名志的编纂资料,主要来源于地名普查和地名补调成果以及历代史志典籍。经过地名工作者对其进行反复调查考证、筛选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获得了难得的地情资料。地名志通过对地名志稿的撰写,把各类史料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达到存史资治的目的。因此,它不仅集古今地名之大成,存史之有,续史之无,填补历史空白,同时其较高的史料价值也为人们研究历史和现代地名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建议编纂者多查阅旧县志、乡土志等典籍,把典籍中的地名和现代地名的演变历程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达到古今合一、一脉相承的效果。

2.使用性强。地名志收入有政区名称及主要村落名称和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涉及大量的历史地名。这些地名曾经在地名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正本清源匡斜纠偏的工作,对地名书写不规范、含义不健康、一地多名、一名多地等问题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由政府公布使用。因此,地名志中收入的地名,数量多、种类全、信息含量大、地名标准化程度高,集权威性、科学性、资料性为一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其中记载的地质灾害对于地名造成的影响和后果等信息,还可为政府决策及读者了解服务。

3.特色突出。(1)突出地名特色。宏观上以地名为主线,记述区域内地名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突出地名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微观上,各类地名要素齐全,地名信息负载量大,同时还避免了与其他志书内容的交叉重复,突出了地名特色。(2)突出地方特色。地名志记述的地名具有区域性,该区域的整体与局部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由此差异而产生了地方特色。编纂中就要反映出地名自古至今不断代,重点记述境内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著名历史人物的出生地、活动地、埋葬地和古建筑、古遗址的所在地等,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3)突出时代特色。在编写中,要从不同角度突出反映地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征。每一次地名的变更和重新命名都要交代清楚时间节点及演变过程。首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由地区改市、撤区并乡、公社改乡、乡改镇等几次较大的体制上的变更,政区名称随之也多有变化,这样的例子就有很多,比如紫阳双桥,是由原先的双河塘、变成双门,一段时间又称双河桥镇,最后改为现在的双桥。其次,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出现了新兴地名大量增加,也就是新命名的地名。第三,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区面积扩大,街道名称激增,都市村落名称逐渐消失,这些因城市建设而产生的地名,在记述时其原因及经过等都要叙述清楚。比如,紫阳广场原地名叫啥,何时变为现在地名的,这个信息演变过程要记述清楚。另外,还有一些标志性建筑等地名的诞生过程也应记述完整。第四,人口的发展使村庄增加,村名随之增多。第五,对地名的标准化处理废止了一些含义不健康的地名,赋予其新的含义等等。另外,在编志中,把历次党和政府对地名工作的重视、地名普查、当代地名的发展与变化和伴随各项建设事业发展而出现的新地名等情况记述清楚,存史入志,很有必要,也是我们方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而言之,编纂地名志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代的事业,在编写中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体例、内容及特点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其成为传世精品。

(作者单位:陕西紫阳县档案史志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