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钟 灵:27兵工厂在万县

日期:2022-05-13

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百安坝街道辖区内的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重庆江东机械厂),前身是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27厂(以下简称27厂),1937年由南京内迁入万县(今万州区),抗日战争结束后,奉命停工迁走。1951年由人民政府重建,2001年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较大的液压机生产厂家。27厂在万县建厂生产、参加抗战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无畏、誓死卫国的抗战精神的一部分,不但是曾经和正在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也是历史遗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后来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一、27兵工厂来万县办厂的历史背景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机关、企业、工厂、学校纷纷入川,万县系川东重镇,成为内迁重要基地之一。1937年底,27厂迁到了万县。

27厂的前身为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以下简称航技处)。国民政府时期,兵器工业的管理机构是兵工署。兵工署于19281111日在南京杨将军巷成立,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航技处于19374月从军政部兵工署器材科分出成立。南京失陷后,即迁往郑州,后经汉口、宜昌,于1937年底迁至万县城郊沱口,同时由航技处代为搬迁且并入该处的有南京中央大学实习工厂的机器和一些制造航空兵器的私营机器厂。

位于万县市长江南岸,距市区5公里的沱口一带,据山形地利形成的天然屏障,成为航技处来万县建厂的选址之地。这里西临长江,南、北、东山崖环绕,呈深百余米的“马蹄”形狭长山谷。开初,利用原万县“溢向”和私营丝厂旧房,同时大兴土木。厂区沿谷中小溪北侧海拔135米至175米区域,依山势分布,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米,占地19.5万平方米。该处主要从事战斗机头上机枪发射器的研制,同时代为航空委员会、兵工署技术司、弹运研究所制造部分弹药。为保密起见,航技处对外称“万能林场”。

二、27厂在万县的发展

27厂在万县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37年至1939年以研究航空兵器为主。应抗战之需,于同年底陆续成立一些制造部门,专门从事二八式枪榴弹及其他一些武器弹药的试制和生产;1940年至1943年以制造为主,研究业务极少。其中1941年前为半研究半制造状态,1941年起则以制造为主,此后的3年为该处发展鼎盛时期。占地面积达60万平方米,职工近3000人。19438月更名为27,这一年的下半年至19469月,发展为单纯的制造部门。

(一)设备。初期只有从南京搬迁来的少量设备。为适应制造的需要,自1939年始由兵工署逐年配给,到19419月已有961598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76台。

(二)人员编制。建厂初,从南京迁来的职员、工人不足百人,后陆续从重庆、万县及厂区周围农村等地招募,至1939年初,仅工人发展到200人。1941年夏,员工人数发展到最高峰,近3000人,其中官佐320人,工人2007人,士兵660人。但该厂人员,特别是工人不固定,如194310月,新进厂60人,离厂却有94人。1944年初,根据各兵工厂厂长会议决定,分两批裁减员工700人。194610月奉命停工后,一部分技术骨干和官佐共69人,以及技校学生由黄啸峰带往兵工署广州区兵工厂接收处;一部分不愿资遣之优秀技术、事务人员30名报兵工署统筹分配;其余全部资遣。

(三)内部管理。该厂实行五级管理制,即厂、处、课(室、所)、工段、班。航技处初期,按工作性质设置了机械部和化学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机构也随之扩大和完善,至1941年,除厂长办公厅外,另设置了工务、会计、福利三个组。厅、组下设课(室、所),课(室、所)达20个。更名27厂后,厂部设厂长室、主任秘书室、主任室、总工程师室、工程师室、所(库)长室、院(场)长室、课长室、秘书室、书记室、专员技术室、事务员(组员)室、课库员室、司书室等14个办公室。原福利组增设供应课,另增设事务组和购置组,其中事务组辖水电所、建筑课和成品库。1944年改组称处,部分课改称科。此外,于1938年底,分别在广西柳州和万县真原堂7号设立了办事处。

所有职能部门、制造所均不设副职。课一般设课长1人,课员或技术员36人,事务员或司书1人至2人。制造所不论工人多少,均设所长1人,技术员4人,事务员3人。除技术人员、医务员工、学校教职员外,其他职员都被授予相应的军衔。

(四)生产组织。193910月改为制造所,归工务组管辖。制造所下设工段,工段下设班。至1941年,制造所发展到8个,其中第五制造所设在重庆南岸。此前,即193810月,在广西柳州建起了柳州工场。1944年初,又利用原万县驷马桥火柴厂旧址,成立第9制造所,主要从事修配业务,有员工70余人。


(五)附属机构。警卫大队,计581人,相当于一个营的兵力。下设3个中队,9个分队,一个消防队。队部设在新路口,负责厂区安全保卫工作。1942年上半年由国民党军统局接管,编列为12警卫大队。

稽查室,设禁闭室,计23人。1942年由国民党军统局接管,负责员工行为品德,监视员工行动,统计检查工人、职员执行上下班纪律的情况,签发物资发放手续,会同警卫大队处理厂内案件。

高炮班,为防止日机空袭而设。驻厂南端崖沿扁寨子上。

军政部兵工署第13技工学校,设在垭口,由军政部委托厂办。建于1940年秋,原名艺徒训练班,1943年秋更名13技校,校长由厂长兼任,训育主任、事务员、军训教官是专职,教师为兼职。管理实行军事化。除厂里部分学徒外,还面向社会招收具有初中学历者,毕业后留厂工作。

20子弟学校。分设中学和小学,中学紧靠厂长办公室,小学设在垭口。

(六)动力及原材料供应电力由万县水电厂供给,月最高耗电量2万度左右,其中生产用电占50%70%19414月起,水电厂供给逐月减少,严重影响生产。同年8月,航技处自装煤气发电机1台,小型柴油发电机5台,合计171.5千瓦,以弥补水电厂供电不足。柴油发电机分布在各主要制造所,100千瓦煤气发电机由水电所直接管理。

煤是自采自用。煤炭场位于厂东15公里处的青石、楼房沟一带,是航技处迁来后,征购该地的两个小煤窑扩建的。开采、运输均靠人力。

钢、铁、油由兵工署配给,木材在当地采购。

(七)运输27厂没有通往外面的公路,原材料进厂及产品出厂主要靠人力和船只,厂内运输则完全靠人力。唯一的运输线路是长江。原材料主要从重庆运来,一般由省厅重庆办事处代办。产品运到沿江各码头后,再用汽车运往前线。为了确保运输安全,1940年封锁了原沱口客运码头,作为军火专用码头,并派兵把守各路口,不准厂外人员通行。与此同时,在下游方向约300米处新建一客运码头,取名新码头,且从垭口另修一人行道与此相通。

三、27厂的撤迁

1944年初,根据各兵工厂厂长会议的决定,始紧缩开支,裁减人员和减少产品数额。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的临时国民政府迁回南京。27厂于19469月奉命停工。员工或调离或资遣回家,房屋地产、原燃材料及档案资料一律移交于重庆的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第21工厂。

194610月,21厂成立由8人(均系原27厂员工)组成的万县保管处,全权负责接收搬迁工作。19476月搬迁工作结束,除房屋(当时登记入册的有400余幢)外,遗留下部分破旧设备和工具。

194911月下旬,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孙震下令炸毁工厂,该署第四处处长覃毅伍即指派41军上校军官李星武,带领武装人员乘小火轮到沱口,炸毁了第一制造所厂房和机器设备七、八台,随后又动员厂区附近农民100余人,将部分机器零件、材料、枪榴弹半成品扔进厂区内小河沟。

四、27厂的历史作用

(一)直接支援抗战。抗战时期,该厂产品分研究产品、试制产品和制造产品三大类。多属弹药类。1939年至1941年主要研究项目为机枪发射器,用于飞机头上,未获成功。试制磁性鱼雷,未获成功。自航技处至27厂的9年历史中,制造产品有333种,其中二八式枪榴弹6种,信号弹4种,迫击炮弹2种,飞机炸弹9种,防护武器5种,爆炸类3种,照明类2种,其他2种。主要产品为二八式枪榴弹。

按生产计划性质,分为额造产品和非额造产品两种,额造产品属指令性,非额造产品属非指令性。除二八式枪榴弹外,其余产品均属非额造产品。兵工署虽按期下达制造计划,但工厂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制造数量制造与否。此外还需完成先无计划而临时安排的制造任务。

(二)推动万县经济社会进步及工人运动发展

1937年至1947年,27厂在万县办厂,带来了一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如:航技处处长刘东来,兼4级少将军衔,同济大学毕业,德国柏林大学工科及兵工学院肄业,19438月任27兵工厂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教授。第二任厂长黄啸峰,兼5级少将军衔,1944年任27厂厂长

27厂为万县带来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和制造技术,同时不断招收本地人员入厂做工,推动了万县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万县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建厂初,从南京迁来的职员工人、不足百人,后陆续从重庆、万县及厂区周围农村等地招募,至1939年初,仅工人发展到200人。1941年夏,员工人数发展到最高峰,3000人。

27厂每周定期举行电影或戏剧演出,并不定期举行球赛等。在社会上广招文娱体育爱好者,文体活动开展较为活跃。这些活动也促进了万县的文化知识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万县人民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受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27厂诞生了工人运动进步组织“中国工人会”。19402月,蔡汉民在厂区白阳洞召集了有40人参加的聚会,宣布“中国工人会”正式成立。会上大家一致推举蔡汉民担任主席,会员多为广东籍工人,电台台长查贵痕也在其中。蔡汉民是广州人,1939年从柳州工场调入该处作车工。蔡技术较高,以传授技术为名,在工人中宣传进步思想,宣传“一切为了抗日”的主张,提倡团结互助,曾一度使枪榴弹日产量从250枚猛增到5000枚。1940年秋,稽查室逮捕了蔡汉民等4人,蔡汉民被押往重庆警卫总队。1941年,重庆《新华日报》派郭指正到航技处员兵供销合作社工作,并领导工人会。郭系安徽人,中共地下党员。19423月的一天,郭的母亲打电话称有人要来抓他,因此,郭晚上步行到陈家坝,乘“华同”轮离开万县到重庆。此后,“中国工人会”自行解散。

194911月,针对国民政府下令撤离工厂之后对27厂的摧毁性破坏,中共党员赵学做由云阳转移到万县,发动扁寨农民、退职工人和省职校学生保护原27厂遗弃厂房、设备,为新中国建立后,重新建厂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三)壮大万县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

1931年,万县电厂兴建为万县现代工业之肇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27兵工厂、华元造纸厂、湖北麻织厂、机械厂、造纸厂、华东烟厂等迁万。接着,大华烧油厂,万新纱厂,天仙、民丰、允利面粉厂和一批机米厂、机械修配厂相继兴建,逐渐形成了现代工业。这其中,27厂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据《万县市工会志》记载,1946年,万县增加了现代机械、炼油、水电、采煤、印刷、制粉、造纸、卷烟等近二十家工厂,万县已成为仅次渝蓉之工业区。抗战后期,万县市新兴工业的职工总数达1.9万余人。

1947年下半年,四川省立万县高级职业学校奉命迁至沱口,接收原27厂部分房屋办校,并从接收的遗留机器中挑选一部分给所属的工科实习工厂使用,其余机器设备及房地产由该校代国库保管。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1951年工厂恢复重建,始称万县机器厂,在27厂基础上逐渐建设发展。其中,接收原27厂和湖北机械厂固定资产(净值)计3.33万元(其中设备、工具、器具2.88万元,房屋0.45万元,均列为中央投资),加上川东行署工商厅投资购建的工具、器具3.03万元和所占土地折价1.56万元;接收原27厂和湖北机械厂列入流动资金的物质、器材、半成品计244.17万元,此外,川东行署工商厅预算拨给4.21万元,当年(1951年),自有及视同自有流动资金即为8.38万元。厂内的管理人员至1951年末共计23人,占职工总数的21.7%

以此为基础,万县市第一家采用机器榨油的工厂顺利建成投产,当年10月即全面恢复生产。此后,以生产农用机械、民用机械产品为主,服务大众生活。厂名历次更名为川东行署工业厅万县机器厂、四川省国营万县铁工厂、四川省江东农业机械厂、四川江东机械厂;200110月,改制为国有控股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资本1677万元;2003年,移民搬迁至万州百安坝。

通过七十年的励精图治,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竞争力处于液压成形装备行业前列,公司主要研发和生产各类大型、快速、精密、专用的全自动液压机及成套生产线,同时生产汽车零部件、铸造、模具产品。产品已经服务的领域包括汽车、铁路、摩托车、五金、家电、建材等众多行业领域,产品行销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并出口到日本、韩国、埃及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注:本文主要相关资料及图片由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