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巫山庙宇镇历史文化探源

巫山县庙宇镇地处渝鄂两省市的巫山、奉节、建始三县陆上交汇中心,古称坪龙坝,后又称庙宇槽、庙尔槽、大庙。光绪《巫山县志》说它周围三百余里,东有抱风山、南有四方山、西有九台山、北有大山顶。七座山丘环抱,形成一块约20平方公里的盆地。庙宇土质肥沃,盛产水稻。诗赞曰“秋稻如云万亩连,香风晚送竹林边”,誉为“巫山粮仓”。
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积淀,形成了以龙骨坡古人类文化、古盐道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为主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留下无数文化遗存。众多的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汇合形成了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庙宇镇。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还孕育出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抬工号子、巫山龙洞传说。
宝潭洞
一、 龙骨坡古人类文化
位于庙宇镇新城村海拔约800米的龙骨坡遗址又称“巫山直立人遗址”,是一处更新世时期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巫山县启动了龙骨坡遗址公园建设工程。
1985年,由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专家黄万波领队的科考队在庙宇镇新城村堰头溪西南坡发现出土了距今约214万年的“巫山人”化石,“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龙骨坡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为“东亚人类摇篮”。后又经多次发掘研究,充足的实物证据肯定了“龙骨坡文化”的存在。龙骨坡“巫山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使得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提供了科学资料。
龙骨坡
龙骨坡古人类文化不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集群的代表,是集旅游、科考、科普为一体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群,它不仅是庙宇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在龙骨坡遗址周边有龙洞、水磨溪、大脚洞、麻瓮、玉米洞等化石点。
其中,距龙骨坡遗址西南5公里玉米洞遗址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发现总量超过5000件的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骨器、角器与牙器。其时代跨度从距今30万年至1万年,填补了川渝地区距今30万年至15万年旧石器文化空白。对于了解这一地区从200多万前至今古环境、古气候、古地貌、古动物群、古植物群的演变及其规律和研究和从距今30万年以来人类演变史,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2019年,玉米洞遗址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除上述化石点外,距龙骨坡60公里有建始人遗址、河梁人遗址,距龙骨坡30公里有奉节人遗址、官渡人遗址和大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二、古盐道文化
“川盐古道”是一条源于四川东部(今渝东),对鄂、渝、湘、黔交汇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贯穿整个中国腹地的输盐古道,誉为“南方丝绸之路”。晋宋以降,川盐运销已成定制,运盐小路渐次成大路、中路,谓之“盐大路”或“官盐大道”、“盐中路”或“官盐中道”。庙宇(古称坪龙坝)处于“川盐济楚”从大溪通往建始、恩施的古盐道上。大溪是“川盐济楚”的起点之一。据《清史稿·食货志·盐法》记载,清代共有11个产盐区。各产盐区有若干盐场,两淮旧大溪,古称乌飞水,亦作鸟飞水,又称黛溪,史载:“其治南由大溪以达坪垅,为川楚必由之路,往来客商,牲口驮运,皆从大山顶一带经过。”
据考证,途经庙宇镇的盐道主要有3条,分别是从“大溪口—观坪—大山顶—核桃树—长梁子—庙宇场镇—四方碑—红春淌—横槽—烂泥湾—建始”的“川楚大道”;从“南陵—双庙子—铜鼓包—报风山—天鹅池—二险岩—陇里—建始—恩施”的“南大道”;从“半边街—魏家槽—田家湾—月亮坪—放马场—千丈岩,在烂泥湾与川楚大道汇合”的“庙宇至建始小路”。 除这几条盐路外,还有从现九台村两河口上翻天岙进入杨家湾与川楚大道汇合,或过奉节县的三角坝(兴隆镇)去往建始、恩施,或翻越九台山经青杠村往奉节等地的“盐小路”。
古盐道在庙宇被称为骡马大道,为石路。道上骡马、人流络绎不绝,来往可随地相互让路,后因公路变更多已隐没于荆棘荒林中。古道因盐而起,因盐而兴,沿途设有打尖歇脚之处,逐渐形成栈房、客栈,仅大溪至庙宇镇核桃树几十里的路途,就开设了十几家骡马店。至今在庙宇境内仍有地名称骡马店、幺店子。
川楚大道沿途留存的“三县桩”、“进步文明碑”、“四方碑”、“永安水利碑”等记事碑刻等文物古迹记录见证了古盐道的繁华和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平安祥和生活的向往;古盐道上流传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勤劳朴实品格和艰苦奋斗精神。例如,“永安堤禁砍树木告示碑”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方碑”表现除害安良淳厚民风的愿望,等等。
三、革命文化
南来北往的行旅,喧闹繁华的骡马大道穿过庙宇镇,在上个世纪,红色革命的星火也在这条大道上播下种子。
上世纪20年代初,在武汉等地读书的铜鼓镇(铜鼓原系建始飞地,现属巫山县)富家子弟聂维祯等,在董必武等革命家的影响下,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西一带,发动红色革命。1928年2月,中共建始县委在铜鼓成立,聂维祯担任县委书记,酝酿发动武装起义。1931年4月初,聂维祯、聂维尧率大庙、铜鼓、官渡农民武装击毙湖北建始县长李剑安,袭占建始县城。后遭到驻利川的川军大举“进剿”,起义失败,革命暂时陷入低潮,但党组织领导的这次武装攻打县城,震动川鄂边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显示了红色革命的力量。
1947年秋,共产党员韩天月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到大庙从事地下工作,以卖灯草和跋跋线的商人身份潜伏在大庙。1949年12月,大庙解放,属巫山县第三区,韩天月任区长。1950年3月22日,国民党伪镇长向志依组织地方势力武装暴动,攻打大庙区公所(大庙区公所遗址位于现庙宇小学内)。区长韩天月、副区长綦心田同3名区干部坚持抵抗7个多小时,区长韩天月及通讯员向福荣不幸中弹牺牲。
在抗日战争时期,庙宇镇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开展抗日宣传,设置防空监视哨,投身前线杀敌。1945年,庙宇镇筹款在原庙宇镇公所操场北边(今庙宇小学大门处)修建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俗名尖尖碑。充分表现出反抗日寇侵略的高度爱国主义和不怕流血牺牲的民族精神。
溯往以前,李自成余部 “夔东十三家”在巫山南乡山林扎营,据守18年。在庙宇镇境内,至今仍保留有大营口、小营口、寨子包等小地名。还有黄老腊抗丁等许多反抗压迫剥削的英雄故事等。
四、宗教文化
庙宇镇以庙宇槽得名,庙宇槽原名坪龙坝。清乾隆年间,坪龙坝人口及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兴建寺庙蔚然成风,坝子内修建了各种寺庙道观20余座。大溪至湖北恩施骡马大道沿途以坪龙坝“庙宇”最多,于是称坪龙坝为庙宇槽。
在场镇不足一华里的街上,就有泰山庙、帝主宫、财神庙、万寿宫、禹王宫、观音阁等六处颇具规模的大庙。除镇上的6座寺庙外,在附近还有宝潭寺、文昌宫、镇坪寺、长阳观、祖师庙、地母庙、东岳庙、黄经堂、安溪寺等寺观,俗称“九宫十八庙”(仅存少数遗址)。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各种庙会名目繁多,呈现出浓郁的寺庙文化,寄托了当地百姓善恶是非之心和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庙宇镇不仅有本土宗教文化,还有外来宗教文化。现今还保存了一座目前渝东地区规模最大最好教堂,2009年列入“重庆市优秀建筑名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法国神甫德司望来到庙宇开始修建,历时8年建成。教堂占地5458平方米,建筑面积2482平方米,砖木结构,弧形穹顶高达十几米,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风格。教堂奉圣安多尼为主保,称圣安多尼堂,尊奉玫瑰圣母,因而又称玫瑰教堂。
玫瑰教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庙宇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和丰厚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是人民群众厚植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沃土,也是留住乡愁,留存文化之根的价值关键。盘点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依附悠久独特地方文化,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创新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文章作者:杨洪卫 作者单位:重庆渝中区红岩村52号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