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观音桥地名溯源

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意”,是一种地方文化的载体、特定文化的象征,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观音桥,便是江北的符号、江北的记忆、江北的情思。
观音桥的得名由来已久。据《江北县志稿》(1944 年编纂为手稿,2014 年渝北区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出版)记载,观音桥在龙王乡区域内,距复兴乡八里,有天全州儒学正堂刘中乙撰《观音桥百字碑记》:“境中观音桥,旧名接龙磴也。乾隆五十五年改造平桥。年久将坏,规模亦卑狭。夏秋暴涨,病涉多,途斯畏。秋九月,因旧基,增式廓,高丈余,宽四尺许。阅四月,工始竣,费金六百余贯,诸君济美。仍观音名。斯桥也,成,人力也,而神实凭焉,亦不异我佛彼岸之慈航也已。道光二十九年,岁次乙酉十二月榖旦。”《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1984 年 12 月出版)记载,清代中期,此地建有两座石板桥,后因得名观音桥。《重庆市江北区志》(1993 年 5 月出版)记载,清代中叶,该地有座观音庙,庙前有平板石桥,日久叫其地名为观音桥。
综上史料可以看出 , 观音桥的老“桥”和观音庙确实存在过,但关于观音桥的传说,人们众说纷纭。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天,天近黄昏,古江州北岸忽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好似天河倒灌,溪水陡涨八尺,淹没了那条通往北岸叫作“接龙磴”的要道。一群收工回家的农夫村妇顿时被困在岩边,在捶胸顿足号呼苍天危急时,人们蓦见万朵白莲花如祥云一般从天边缓缓飘来,不偏不倚,正落在“接龙磴”上,惊涛骇浪中铺出一座莲桥来。农人们来不及多想,赶紧牵起老牛,拖起菀篦,跑过莲桥。回头看时,雨住彩虹现,莲花合而为一,升上天空。莲台上,端坐着慈眉善目、手托净瓶柳枝、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江北“观音桥”因此得名。这个传说现刻在观音桥雕塑旁的一块石头上,极具神话色彩。
又一说,若干年前,大江之北有一个小水荡(今洋河体育场),由于有水源,慢慢地,周围形成了一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庄,后来,出于人畜饮水的需要,人们为小水淹修了个简易堤坝,称之为“新水库”。小水淹常年有一条小河沟流下(今欧式一条街经步行街转家乐福,由三钢碳灰坝至董家溪入嘉陵江),人们称它“洋河沟”。河沟边有一条老街(今阳光城),街上有十来个古朴小铺,主要经营梭衣斗笠、锄犁煤布、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也许是出行不便,一个姓苏的善人牵头出款在小河沟上修了一座几米长的小石桥(今阳光城与茂业百货之间的空地处),人们为感谢人世间互助友爱的温暖乡情,凑钱在小桥头放了一尊观音菩萨像,从此之后,人们称该地为“观音桥”。此处有观音像,但无观音庙,与史料记载有些许出入。
另一说,在独树梁(今作读书梁)和磊子梁的夹谷下,左有杨河沟,右有牯牛石,每逢夏秋大雨,两条河沟的水汇集而下,势头不小。水势陡涨,使观音桥一带溪沟水漫。此处是合川、邻水等地行人来渝必经之地,附近礼嘉场、人和场、鸳鸯桥,买菜卖柴亦必经由此溪。交通断阻,诸多不便。每当下雨水涨时,有一田姓老妪,以木板四块放置水面,便利行人,人感其德,遂尊呼她为“观音救世老母”。田母死后,无人投板济渡,乃由乡绅倡议修桥,取名“观音桥”,并建庙奉祀。
观音庙立于桥之西北侧。前殿中座为观音菩萨,右为三霄娘娘,左为财神赵公明塑像,后殿为雷祖塑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乡人齐集庙中,香火鼎盛。庙前曾有三条石碑,其一立于庙左侧,为康熙三十四年胡康等署名,碑中叙述石桥命名的原由:乡绅谢安世倡议建庙修桥,为感念那用四块木板以济渡的老妪,仍用四洞架设石板桥,命名观音桥。其二竖于庙右侧,乃乾隆四十二年崔子嘉、何高洪署名载立,叙述“是年春,大涨,将桥冲折二洞,行途断阻,由崔、何二人募资补建”云云。第三碑立于庙门外右前方,是民国二年夏,洪水冲垮左边两洞,三霄娘娘殿侧墙坎垮塌,由邑人何聘三、范维新、窦月卿、陈玉森集资补建,落成后立碑以志之。
若是按图索骥,观音庙实际坐落在原观音桥老街南端左侧,而观音桥亦原址复建于现观音桥商圈步行街重百商场正门左侧。这也正是江北商贸最繁盛之地。但老江北人都记得,早先的观音桥却是一片荒凉。1916 年属江北县龙溪玉皇观团。1923 年颜佐卿充任团总,凡有公务即在街上办理,逐渐成周边的政治中心。1928 年,龙溪乡设立,观音庙为乡公所驻地。1941 年为重庆市属龙溪镇镇公所,小街上有杂货饮食商店。1945 年抗战胜利,废镇设区,这里成立第十区农会,每逢农历初一、四、七日为集期,米市、猪市较繁荣。那时的观音桥街巷长不过百余米、宽不过两三米,叫做“一步街”,只有数家杂货店、小饭馆、冷酒馆点缀其间。街面上青石板凸凹不平,牛尿马尿遍地,每逢下雨天泥水淤积,行人无法下脚。一到夜晚,破烂房舍里闪出点点昏暗的油灯光亮,间杂街头巷尾犬吠声,更显冷清萧条。住在这里的几十户居民生活贫困,街巷四周除了大片田土,便是些乱石野草,枯冢坟坡,满目荒凉……
1951 年设立观音桥乡、猫儿石乡和五里店乡。1953 年猫儿石乡除沿江工厂地区成立猫儿石街道办事处外,其余农村并入观音桥乡,属重庆市第二区。1955 年 10 月,第二区改名江北区。观音桥乡成为城市郊区重要的蔬菜基地。1966 年 1 月,嘉陵江大桥落成通车,相继扩修了华新街到观音桥的公路,接着新修建新东路、北路、西路,东至寸滩、唐家沱,与五江公路 ( 五里店到江北城 )相接,南到市中区,西到猫儿石,北到江北县,直通川北各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发展观音桥地区的城乡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江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江北城逐步移至观音桥。1993 年 4 月,江北区区划调整,观音桥乡撤销,由原猫儿石街道、原观音桥乡大部及原大兴村街道部分辖区合并,组建新的观音桥街道。
自 1982 年开始,观音桥乡的鹞子丘、渝北等 4 个生产队先后开发,昔日的沃野田原被林立高楼替代。2002 年 9 月 30日,在江北区委第 20 次常委会议上,区委、区政府对观音桥城区的城市发展作出重要决策:用三年时间将观音桥商圈建设成为功能分区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步行系统完善、交通网络畅达、生态环境优美的观音桥商贸中心。2003 年 4 月,观音桥商圈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先后拆除房屋建筑 40 万平方米,实施了 6 次大规模的爆破拆房。建成观音桥环行道路工程,观音桥隧道工程,观音桥景观工程及相关的配套设施,新建、改建商业设施 200 万平方米。成功创建西南地区首条“中国著名商业街”、西部首个“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首个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商圈、首个“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商圈”,被授予“中国最具竞争力商圈”称号。
现在,昔日的观音桥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矗立在广场上。它由 1800 余吨的天然花岗石艺术雕刻而成,气势磅礴,庄重典雅,成为江北商贸中心醒目的标志,更是江北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文章作者:石车
作者单位:江北区地方志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