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园地> 理论研究

万 庆:小议名村志中“风土民情”的记述内容及注意事项 ——以万盛经开区为例

日期:2024-01-05


编修名村志可留住乡音、乡风、乡思,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爱国爱乡情怀, 传承乡村文脉,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 育人功能,丰富史志工作内容,具“功在当代,泽被后世”之功。

2016 年 11 月,为保护抢救、传承 保存、开发利用宝贵的村落文化,中指组启动全国名村志文化工程;重庆市 4 部村志(《新城村志》《牡丹村志》《荷花村志》《兰英村志》)申报入选首批中国名村文化工程,2019 年公开出版发行。2023 年 4 月,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启动全市“名特”志编修工作,推出“十四五”期间“百部名特志品牌文化工程”。2022 年,万盛经开区(以下简称万盛)启动名特志编修,提出全区 8 镇名村志编修全覆盖目标;2023 年 10 月,万盛向市志办申报的 4 部名特志(《五和村志》《凉风村志》《绿水村志》《万盛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被纳入重庆市“百部名特志品牌文化工程”。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2022 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对名村志篇目设置、编纂规范等进行了细化明确,要求名村志采用纲目体,设类目、分目、条目等 3 个层次,对必设篇目、自选篇目设置提出参考建议。

全面理解名村志篇目建议中各类目、分目等内涵、外延及拟写注意事项,有效指导名村志编修,确保 2025 年全市“百部名特志品牌文化工程”目标实现,是当前各区县地方志工作人员当务之急。本文以万盛为例,围绕 4 个方面,重点就名村志中“风土民情”的撰写,谈一谈初步认识。

一、对“风土民情”的理解

“风土民情”词条,为“风土”“民情”组成的并列词组,大部分辞典、词典、字典中并未收录。风土,语出《国语·周语上》:“是日也,瞽帅、音官以(省)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土地、山川、气候、物产等)和风俗、习惯的总称;民情,出自《书·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指民众的心情、愿望以及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词组“风土民情”涵义应包括一地的节日、民间传说、婚俗、服饰、饮食、地方戏曲、礼仪等。

查辞典,成语“风土人情”,意“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与词组“风土民情”意近。前者倾向当地的人情往来、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后者则倾向当地老百姓的所有生活状况。结合《方案》中类目“风土民情”分目设置来看,类目名改为“风土人情”更为适当。

“风土民情”,是基于某地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表现,具有十分鲜明的地理属性、民族属性、文化属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村落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积淀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文明,研究一个地方的“风土民情”,乡村是最重要的源头。

二、“风土民情”的记述内容

万盛位于重庆南部、渝黔交界。因 1956 年由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的 17 个乡,四川省南川县第十区 1 个镇 6 个乡、綦江县3 个乡,及南桐、东林 2 个煤矿 区合并设立而来,加之建区初及三线建设期间大量区外援建人员的迁入等因素,万盛的风土民情天然具有黔北、川南等多地特点。要全面记述万盛的“风土民情”,我认为可从“美食小吃”“土特名产”“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节俗”“礼仪民俗”“方言俗语”“游艺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故事”“山歌民谣”等 11 个方面入手。

美食小吃。万盛冬天阴冷、暑天炎热,旧时食物贫乏,易保存储藏、就地取材成为旧时美食小吃标签,如红苕麻糖、莽海椒、酸渣肉、菜豆花、红苕丝、血豆腐、炸土豆片、魔芋、松毛菌、浑(灰)水粑、箜饭(洋芋、四季豆)、清明粑、香肠、腊肉、刨猪汤等。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食材逐渐丰富,现代美食大量出现,如万盛街道的耿派卤菜、李氏烤鱼、周氏八宝粉蒸肉、早来俏锅贴、老街大饼、万盛“九锅鱼”、冯氏干锅、杨顺羊肉汤,东林街道的米鸭子卤鸭,万东镇的熊鸭子、邓氏麻辣鱼,青年镇的杨氏牛肉酱,南桐镇的麒麟坝蹄花、八〇一香辣田螺,黑山镇的鱼子岗土黄鳝、方竹笋炖腊猪脚,关坝镇的犹氏雪梨膏、刘犬羊肉粉、林人极系列食品,丛林镇的翁氏菌香芙蓉鱼、全菌宴等。传统与现代美食共同造就了万盛美食流量密码。

土特名产。万盛立体气候明显,特色土产、名产众多。粮食类的有夜郎贡米、金桥稻谷、银碗槽稻香米、黑山糯玉米、金桥玉米、石林高粱等,蔬菜类的有青山蔬菜、青山萝卜、黄高山萝卜,果品经作类的有南桐草莓、青年草莓、关坝草莓、黑山谷猕猴桃、凉风李子、石林蜂糖李、南桐岩门奈李、南桐花椒、黑山脆桃、丛林脆桃、石桥八面山脆桃、五和梨、关坝雪梨、丛林柑橘、青年柑橘、关坝柑橘、青年蜜柚、丛林蜜柚、板辽枇杷、万东杨梅,竹笋类的有黑山方竹笋、石林竹笋、毛里雷竹笋,食用菌类的有华绿金针菇、鲜菇坊鹿茸菇、创亚生物黑皮鸡枞菌、书容蘑菇、果园香菇、茶园羊肚菌、田坝大脚菌,茶叶类的有定青茶叶、翠信茶叶、盛尚茶叶、九锅箐茶叶、盛泉茶叶、七龙茶叶、石林新华茶叶、南桐金丝皇菊茶,水产类的有石鼓冷水鱼、南华山庄鱼、凉风鱼、五和鱼、金兰鱼、金桥生态鱼、白龙湖生态鱼、板辽生态鱼、板辽牛蛙、板辽小龙虾、南桐药用水蛭,以及六丰火锅底料、黑山老腊肉、金桥沈师傅腊肉、金桥食用油、关坝米粉、青年堡堂面、金桥镇梭边盐菜等。

生产习俗。万盛山高坡陡,广泛存在的有挖倒田、打猪草、积肥、烧堆肥等生产习俗。与此同时,金桥唢呐制作技艺、道竹芦笙制作技艺、黑山谷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溱溪河竹艺家具制作技艺、红苗竹木制品防蛀处理技艺、隆林火烧糯米酒制作技艺、老黑山棕编及丛林棕衣制作技艺、石桥妆颜制作技艺、滴翠剑名茶艺、书画装裱技艺、关坝犹氏雪梨膏制作技艺、关坝米粉制作技艺、青年打铁锻造技艺、堡堂手工面制作技艺、万盛土陶制作技艺、李氏人工醪糟制作技艺、金桥夜郎贡米传统种植技艺、黑山谷酒酿造技艺、“莊坊記”火锅底料制作技艺、红苗杂酒传统酿造技艺等,同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珍贵技艺。

生活习俗。与万盛村民服饰、饮食、民居、出行有关的习俗。全区乡村普遍存在的有赶场,如金桥逢五、十赶金灵庙,青山片区逢三、六、九赶林家坳、关坝逢二、五、八赶兴隆场等。村民大多讲究“男逢九、女逢十”办“生期酒”。村民感冒时喜煮菖蒲陈艾水喝,冬天喜欢围着地火炉烤火、用吊锅煮食物,生小孩吃鸡蛋后的蛋壳会集中倒在大路上让人采,过年过节会耍锣鼓、放鞭炮等,还有安香火、尝新、赶庙会、找柴、打火把黄鳝、坐茶馆等。域内苗族也有独特的生活习俗,服饰类的有官井苗族刺绣、石榴坝苗族蜡染、石鼓坪苗族蜡染、祝家山苗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文化类的有青年镇的更古“卡龙”授语等。

岁时节俗。与万盛过年、过节有关的活动习俗。春节期间习俗有杀年猪、推汤圆、腊月二十三打阳尘、办年货,腊月三十敬菩萨、敬灶神、烧袱子、吃团年饭、守岁,初一争挑银水、煮汤圆,初二早上吃面条、上山上坟,初十五吃团圆饭、玩龙灯、打铁水。端午节期间

会在大门前挂菖蒲陈艾、蒸麦粑。中秋节期间时常打糍粑、吃月饼、赏圆月。域内苗族过年过节习俗更是丰富多彩,有原在橄榄林举办的苗族踩山会(现举办地为石林景区),还有王家坝红苗秋坡会、更鼓红苗“绷鼓”、关坝镇苗族砍火星节、石林茶树红苗长桌宴、水草

坝苗族打母猪鬼、石鼓红苗礼歌等。

礼仪民俗。与万盛村民婚嫁、生育、寿庆、丧葬、建房、社交等有关的礼仪、习惯。万盛村民结婚有提亲、看家屋、取同意、辞祖、迎亲、铺床、回门等 10多个环节。生育中有送祝米、打三朝、包红蛋、取小名、拜保保等习惯。丧葬中有烧落气钱、放鞭炮、择期、挖井、做道场、发丧、送葬、下葬、送烟火、烧七等;中老人死亡称“过世”“老了”,儿童则称“丢了”。建房中的下地基、安梁、放鞭炮,堂屋安香火、立“天地君(国)亲师位”牌。社交礼仪中的走人户、包咂包、送人情、泡生期酒、坐席等。

方言俗语。万盛方言大致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的黔北方言、川东南方言、重庆方言等 3 个方言区。声母中平翘不分、边鼻不分,常以唇齿音 f 代替舌根音 h;韵母中基本无“e”(一般读为“o”音),常将前鼻音和后鼻音混读,部分乡镇将韵母“u”读成“o”“i”读成“e”等。语法中的动词后常加“了(勒音)”,如吃了、做了、走了、喝了。词汇中,

称谓用语中对父亲的称呼有老汉、伯、父、爹、爷等,母亲则称母、妈、妈妈,对父亲的哥、弟称伯父、爸、叔,对父亲的姐、妹称老子、孃、爹,对母亲的哥、弟称舅、舅舅、舅爷,对母亲的姐、妹称姨妈、姨孃、姨媖、舅,对父亲的父母则称公、婆婆,对母亲的父母则称家(音 gā)公、外公、家(音 gā)婆、外婆等。动物词汇中有亮火虫(萤火虫)、额棒头(蝌蚪),日常用品中有肉(音rú)、挂挂(背心)、葛经帕(毛巾)、西沿(音 yǎn)背(大背篼)、方背、堂(音 táo)屋、房圈(音 quán,意卧室)、红苕窖(“窖”为“告”音)、山崖崖(“崖”为“岩”音)、亮篙(用干竹子等做成的火把),生活中有吃嘎嘎(吃肉)、吃(音 qī)饭、讨(意摘)菜、上坡(到田土上干活)、打幺台(正餐间的加餐)、宵夜(吃晚饭)、解(音 gǎi)手、太阳落土(落山、下山)、将天上的“彩虹”称为“杠”(音 gàn g )。谚语有气象谚语、农业谚语、生活谚语、姓氏隐语等,分别如“进詹落雨出詹晴,出詹落雨一冬淋”“重阳不打伞,胡豆光杆杆”“出汗不迎风,走路不敞胸”、老推(宋)等 。歇后语较多,如打灯笼走铁路——见轨(鬼)、豆腐放醋——正做不做、南天门的解(gǎi)锯——天一锯(句)地一锯(句)、牛皮裤子——难穿(南川)、三加二减五——等于零、洋马儿(自行车)下坡——不踩(睬)。

游艺习俗。主要是万盛人生产生活、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儿童喜欢的娱乐活动有下六子棋(又名六子冲、叫三等)、跳月(营)、跳拱、打尾秋、放风筝、掺达拉、滚铁环、揪扁担、斗鸡、挖地雷、藏猫、进洞、打扑克、打麻将、吹棕苞米、拍纸人、飞纸飞机等。一些娱乐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技艺才能参加,如万盛街道的川剧、万盛李氏面塑、张氏糖画,东林街道的腰子老街灯谜、东林莲萧舞、溱州绳编,金桥镇的金桥吹打,丛林镇的威风锣鼓,万东镇的后坝狮舞,青年镇的更鼓红苗芦笙舞、黑白木刻版画,石林镇的石林红苗歌舞、石鼓根雕,关坝镇的关坝龙舞、天门高跷芦笙舞,南桐镇的南桐剪纸。域内苗族还有跳咂酒坛、上刀山、下火海等娱乐活动。

民间信仰。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如择日、崇天等各类习俗,各种禁忌等。忌讳如正月不理发、小孩不能用手指月亮、除夕日忌打破碗碟、正月初一不扫地不倒垃圾、不说不吉利的话,正月不理发,结婚时花轿忌走重复路,点豆花时忌生人进入,清晨不借钱,吃饭不敲碗,未结婚的人不吃猪脚叉,家里有孕妇时室内外忌移动家具、墙上钉钉、修建搬迁,丧事待客不迎不送、忌事后补人情,中元节“泼水饭”等。

民间故事。主要为世代相袭的故事性强、流传性广、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按有关分类,万盛域内的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故事等 3 类,神话较少、故事最多。有特色的神话有《俩兄妹制人烟》(源于苗族)、《夏禹王和猪精》《煤炭的来历》。有些故事留有南川、綦江、桐梓三县的痕迹,如《罗正其的故事》《一根豇豆》其人其事出于原綦江县,《宋马刀的传说》《古少英成神记》说的是贵州的事。现存许多地名背后常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如二郎峡、刀子岩、黑旗岩、仙女洞、垮垮桥、金兰坝、六井坝、金子山、青羊石、火烧桥、银碗槽等。因太平天国、民国初北洋兵曾路过万盛,抗战时期国民第二飞机厂、南桐煤矿等位于万盛,就流传着《张献忠大战张幺娘》《石鼓坪》《犹保正吓退北洋兵》《石兵吓退了北洋兵》《飞机坠落甑子上》《万人洞》《鲊人坑》等故事。有的故事是因市外援助建设人员流入而带来的,如《杜甫收水鬼》《赛棋得妻》《名医一盆水》。域内苗族的民间故事也很多,如《芦笙舞的由来》《龙女制衣裙》《黄雀和树仙》《虑派让与蒙姿彩娥奏》(又名《杀虎救阿妹》)等。

山歌民谣。主要为流传于乡村、特色明显、有代表性的民歌民谣。据 20 世纪80年代调查,万盛的山歌民谣有近300 首,按讲述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历史传说歌、其他歌(花文),表现形式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盘歌、神歌等,有的内容生动活泼,有的节奏强劲,有的流畅通达。域内苗族还有婚嫁歌、情歌、

祭祀歌、劳动生活歌、哭丧歌、踩山坪萧花对歌。白龙湖山歌、金堰开山号子、青山撬工号子等于 2010 年被收入第一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丛林镇白龙湖山歌主要是情歌,代表曲目《太阳出来绿洋洋》《太阳出来晒半岩》《高山顶上一口塘》《高山顶上坐一家》《眼看小娇身穿黄》《新搭田坎二面光》《吃烟要吃三皮黄》《吃起烟来起不了身》《青杠叶子两头尖》等。金桥镇金堰开山号子,按使用场合不同分为日牛号子和花草号子,按轻重缓急分为高音号子和中低音号子,可缓解疲劳、聚力、提神、鼓劲。青山撬工号子,也有歇气聚力、鼓劲提神之功。

三、“风土民情”记述的注意事项

名村志的篇目设计应彰显特色,体裁使用可突破传统,表现形式宜图文并茂,记述内容须突出名特。

首先,必须把握名村志的特点。名村志是志书,记述中就必须坚守志书底线,做到事以类聚、以类相从、横排纵写、横分门类,内容真实。名村志的生命是“名”“特”,框架设计、资料选择、记述详略等方面要更加关注本地、本村的“名”“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本文所列记述内容中,民间故事、山歌民谣就是依据万盛实际,在《方案》建议编修篇目基础上增加的 2 个分目。名村志乡土气息应更加浓郁,越贴近村民生产生活的内容越要记述,要不畏“小”、不惧“土”。

其次,处理好记述内容及与其他分目的重复交叉。“美食小吃”要记由来、主要食材、做法、特色、功效,忌由来不可信、功效“打胡乱说”。“土特名产”要记由来、生长环境范围、制作或生产过程、特点、功效,忌环境范围太笼统、生产制作过程不具体或流程顺序颠倒、功能言过其实。“生产习俗”中应避免与“居民生活”内容的交叉重复。“方言俗语”方言中语音语法可略记,重点记述词汇,尽量不收录低俗、庸俗的内容,如“茅坑里扔炸——激起民粪(愤)”等。“岁时节俗”“礼仪民俗”“民间信仰”记述内容、过程等宜具体、详细,忌记封建迷信。

第三,把握好详记或略记的度。总体要求是“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略得当,详略有度”。记述时应更加站在普通读者角度,以他们的关注点作为记述的重点,在关注事物历史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现状情况。一要“详特略同”。“人无我有”的特色要详记,别地都有的可略记,以体现该村的“名”“特”。二要“详重点、略一般”。重点内容要详记,普通、一般内容要略记,突出“重”。

第四,不能遗漏少数民族内容。万盛世居苗族(主要是红头苗,系苗族支系红苗的一个分支)是区内 33 个户籍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2022 年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65.1%),主要分布在关坝、青年、石林、黑山等 7 个镇、2 个街道的 24 个村、16 个社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节日、习俗、文化,域内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苗族的有20 项(占全区总数的 27.8%),名村志“风土民情”中不但不应缺少他们的印迹,而且可作为“名”“特”详细重点记述。

(作者单位: 万盛经开区地方志编修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