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亢谷景区
日期:2020-10-21
大中小

亢谷景区位于重庆市城口县东部,坐落于大巴山腹地,因古时亢河两岸亢姓人家居多而得名,如今亢河沿线的亢姓早已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亢谷名称却延续下来,打造的亢谷景区也已成为了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大巴山生态休闲第一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旅游资源
亢谷景区地处大巴山南麓,属大巴山弧形断带的南缘部分,由一系列西北至东西走向的雁列式褶皱和冲断层组成,褶皱紧密,断层密集。境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景区森林覆盖率90%,有各类植物38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7种,主要以乔木和权木为主,常见树种有栎类、桦木、华山松等;珍稀树种有水杉、光叶珙桐、银杏、崖柏等。动物资源有兽类65种,鸟类有183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类12种,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主要有云豹、豹、白唇鹿、川金丝猴、梅花鹿等,鸟类有金雕等。
景区内山峦重叠,森林茂密,峡谷幽深,山峰俊秀,走进峡谷,其间流泉不断,鸟鸣不绝,时而开阔平坦,时而深邃狭长,有“小张家界”之称,素有“春百花,夏清凉,秋彩叶,冬飘雪”之实。景区形象定位为“巴山原乡——中国亢谷”,空间布局为“一线两头,三段十景”,以 “长宿”度假和“原真”风情度假走廊为发展主题。溯河而上有观音岩(一线天)、猴子洞湾、天生桥、鸡冠石、四方碑等自然景观,有巴山老院、亢谷人家等人文景观。
主要景观
亢河原乡
又称大巴山森林人家。位于亢谷核心地区,大面积原始森林和农家相融,形成独特的“大巴山森林人家”。相传先秦时期为避战乱,亢姓的一支从关中地区迁徙进入秦巴大山深处一处偏僻的河谷地带,过着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隐世生活。后来在外部世界的无数兴衰交替中,众多不同姓氏人家在亢谷长期定居下来。如今大巴山深处的亢河沿岸已成为一处人丁兴旺,安静祥和的原乡聚落。

亢谷文化广场
亢谷文化广场在亢谷原乡中心地段,广场正中央是一个亢字结构的雕塑,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看这座雕塑,都可以看见亢字;雕塑两边的八根方柱四面刻有表现二十四节气的浮雕,展示亢谷悠长的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绿化带中有草垛和瓦垛的堆砌,展现传统生活形态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广场上方,沿着秀美山势一直仰望至山顶,有天生桥景观,天生桥是自然形成的石桥,生于山顶接天处,故名天生桥。天生桥有三座,站在山下只能看见一座桥。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由城口县护林员陶海峰自筹经费建立。2001年春天,巡山护林的陶海峰第一次救助一只从山崖下摔下来的猕猴后,建立救助站。2017年,救助站里生活着断臂猴、红腹锦鸡、娃娃鱼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两只生活多年的黑熊大黑和小黑,已成为亢谷景区的旅游形象大使。
青龙峡
位于任河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设立的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现属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峡谷两岸峰谷高差500余米,森林茂密,峡谷内常有獐、麂、野猪出没。
金狮沟
位于迷彩河。因入口处有一块形似蹲坐金狮的岩石而得名。迷彩河流水时而缓行,时而湍急,夏季水量较大时,流经金狮旁因落差导致浪花四溅,水珠飞扬,形成细长型垂直瀑布,名迷彩瀑布。
观音岩
位于亢河边,此地两座山峰紧连着,白天阳光透山顶而入,称为“一线天”。“一线天”下有一洁白如玉的石头,形如观音打坐,当地人每年逢节之日就会去烧香拜祀,因此地名为“观音岩”。
东大门
位于东安乡与巫溪县的交界处寒风垭,为兴田原乡的东口段。景点南起寒风垭、北至兴田垭、东达四方碑,是城巫两地间的古今要道。历史上,地处寒风垭口不远的亢河源头四方碑是城口、巫溪两地通商要驿,后因战乱而废,尚存马头岩、马鞍子、拴马桩及牛角洞等文物和遗址。
亢谷漂流
位于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漂流道全长14公里,落差130余米,是秦巴山区漂流河道落差最大的漂流地之一。亢谷漂流上半段为6.8公里“勇士漂”,漂流道落差较大,水流、弯道较急,漂流中漂流艇一路在河道中撞击前行。漂完上半段约需1.5小时。下半段为7.2公里“生态漂”,水流和漂流道都相对较缓,漂完下半段需2小时。亢谷漂流沿线自然风光优美,空气清新。
开发历史
2012年,城口县政府引导东安镇兴田村村民自建大巴山森林人家16家,并投资建设亢谷广场、龙洞湾步道、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2014年5月成立“城口县黄安坝亢谷景区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景区进行建设。2011年以来,亢谷景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曾先后获得重庆市生态示范乡、重庆市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等称号。2016年6月29日,亢谷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特产美食
特产——野生蜂蜜、野生山核桃、野生天麻、羊肚菌、野生党参、山地鸡、中药材。
美食——东安乱炖、菌王炖土鸡、羊肚菌煲土鸡、野生天麻土鸡汤、五彩焖腊肉、腊味干锅、珍珠山药、孜香羊蹄。
景区传说
景区导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