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风景名胜

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AAAAA)

日期:2020-05-22

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位于巫山县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全长65公里,有水峡、峰岩、洞穴、动植、人文、空间等景观。景区距离巫山县城1.5公里,距重庆主城区445公里。

巫山小三峡由大宁河下游流经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组成,与长江大三峡毗邻。巫山小小三峡位于滴翠峡处的支流马渡河上,是长滩峡、秦王峡、三撑峡的总称(小小三峡是大宁河小三峡的姊妹峡,因比小三峡更小,故名“小小三峡”)。景区气候受峡谷地形影响显著。由于峡谷深邃、地形封闭,谷底接受日照时间短,湿气蒸郁,极易成云致雾。夏季是全国的暴雨中心之一,常有雷鸣电掣;秋多晴日,云淡天高;冬季则多“蒙蒙峡雨”,常连绵数日;春夏之交,天气变化无常,“朝云暮雨”。

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森林公园、重庆市十佳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自然景观

龙门峡。小三峡的第一峡,从大宁河口至东坪坝,全长8公里。绝壁高耸,两山对峙,形若似门。由于山势雄伟,有“不是夔门胜似夔门”之誉。峡内主要景点有古栈道遗迹、青狮守门、九龙柱、熊猫洞、琵琶洲等。2010年新建的龙门大桥,为小三峡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


滴翠峡。小三峡的第三峡,从双龙至涂家坝,全长20公里,是小三峡中最长、最幽深、最秀丽的一个峡谷。主峡区从滴翠峡口至飞云洞,长15公里。峡内绝壁连绵,群峰竞秀,凌空瀑布,一江碧流,鸳鸯戏水,竹木葱葱,群猴攀援,猿声阵阵,饶有野趣。被誉为大宁河最佳景。

天泉飞雨。位于罗家寨右边的绝壁上,数十丈高处凌空飞出一股清泉,出洞是泉、空中是雾、落地是雨,迷迷茫茫、飘飘酒酒。雨后,天泉可喷出几十米远,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形成一道彩虹,景色十分壮观迷人。人们赞誉为“天泉飞雨独一家”。

马渡河。宁河东岸的一条支流。明朝崇祯年间,设上马、中马、下马三隘,此河因之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过去渡口没有船,专用马驮人过河,故名“马渡河”。峡谷幽静,千峰竟奇,百峦叠翠。这条支流也有3个峡谷,有“小小三峡”之称,是小三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5公里,经整治河道,建造木质小游艇(每只可乘十余人),上水既坐船,需撑船和拉船。顺水时,可乘坐自行操作的橡皮艇顺流而下。每年有10万游客,漂流放舟马渡河,惊险刺激。1997年,小小三峡全程环形漂游线开发营运,游览者增多。

金猴峰。在马渡河与宁河交汇处,山峰重叠,左为金猴峰,右为望猴台。这一带猴群时出时没、攀援追逐,长江三峡早已消失的猿声,在此处依然可闻。

赤壁摩天。河东岸有一斧劈刀削的悬岩绝壁,高过百丈,耸入云天,连亘数里。金色的阳光洒在峭壁上,赤黄生辉,巍然屹立,被誉为“赤壁摩天无觅处”。

飞云洞。出滴翠峡口西岸,高处山间一洞广阔幽深,飞云掠过,山雾缭绕。洞内滴水不断,蝙蝠成群,石幔石笋遍布。洞口宽一百余米,深不可测,可容纳数万人。洞口左侧绝壁上有一悬棺,洞前有石碑等文物。

三撑峡。始于马渡河入口,全长5公里,是小小三峡第一峡。两岸悬崖峭壁,犹如斧劈。河道狭窄,天开一线,景幽水秀。逆水行舟,水流湍急而无拉纤之路,只能一篙篙前撑,故又名“长撑峡”。原始植被无损,沿途翠色满目,夹杂离奇钟乳,空中飘洒飞瀑雨雾。峡内有鹿回头、寿星峰、石柱湾、相思泉、龙虎潭、八戒过河、母亲石、月亮寨等景观。

秦王峡。从上渡口至双河,全长4公里。山清水秀,幽深静谧,水流平缓,清澈见底,是漂流游览的最佳地段。秦王峡东岸有一大溶洞,据传明朝崇祯年间,有秦姓山贼占洞为王,鱼肉百姓,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擒获,故名“擒(秦)王洞”。峡内有望乡台、虎头岩、黄龙过江、鲤鱼跃龙门、仙女迎宾、仙乐钟、罗汉堂等景点。

长滩峡。自双河至平河,全长5公里。峡中有一段长2公里的河滩,宽十余米,笔直一线,水平如镜,沙石洁白,两岸山水掩映,故名长滩峡。峡内谷窄山高,绝壁对峙,气势雄险,水清见底,水中有品种繁多的鱼类,沿岸多有色彩斑斓的卵石,或见古生物化石。峡内有滴水岩、聪明泉、手爬岩、穿洞子等景致。

峡江红叶。巫山的气温给红叶创造了最佳生长和形成时机。三峡库区蓄水达到170.9米,江、山、红叶三位一体, 高峡平湖与漫山红叶交相辉映。巫山红叶集中连片有0.67万公顷,其中以小三峡的巴雾峡最为集中。秋季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游客既可乘车上山,随公路盘旋,包揽独一无二的峡江红叶景观,亦可坐船仰望两岸红叶,还可以徒步山野红叶林中小道与红叶亲密接触。

小三峡猕猴。随着长江水位上涨后,猴群迁徙活动范围扩大,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小三峡猕猴数量已超过3000只。巴雾峡、滴翠峡是观赏小三峡猕猴的最佳区域。对小三峡景区猕猴的保护,采取定期定点投食、栽种合适的果树、聘请专人分片看守等保护措施,确保其采食来源有保证,活动范围更广阔,嬉戏玩耍更快乐,再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景象。

当阳大峡谷。南起平河风情小镇,北倚神农架大九湖,是连接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大昌古镇与大九湖湿地公园、神农架、三峡大坝“渝鄂金三角”旅游的重要通道。当阳大峡谷集峡谷、溪流、瀑布、溶洞、草场、田园风光于一体,峡谷幽深神秘,两岸山峰奇异,分布着轿子石佛像崖、当阳关、旗帜山等极具特色和令人震撼的景观。
扬幡水瀑布。高三、四百丈,宽十五丈,分上、中、下三瀑布。左岸半山腰有一平台,小地名叫“锣鼓坪”,从这里看瀑布像一白色的绸带,因风作势,婀娜多姿,瑰丽多彩,形如一面幡旗,在空中飘舞。

亚洲银杏树王。位于平河乡高坪村谭家屋场,为千年树王,经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专家认定,为“亚洲银杏树王”。树高40米、根径2.8米、胸径2.5米,此树状如玉笔,气如蟠龙,苍翠浓郁,遮阴面积达700平方米,年产白果1000公斤。

葱坪湿地公园。位于当阳乡高坪村边缘与湖北神农架林区相连,是人迹罕至的原生亚高山湿润草甸,海拔2100米,方圆10平方公里,是重庆市保存最为完好的高山湿地草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葱坪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睡菜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紫茅沼泽以及河塘水渠等湿地类型,盆地泥碳层最大厚度达3.5米,湿地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分布有珙桐、光叶珙桐、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华榛等珍稀植物及金丝猴、黑熊、斑羚、金雕、鬣羚等珍稀动物。

人文景观

悬棺。位于巴雾峡东岸黄褐色绝壁上的长方形洞穴中。洞里搁放着一具漆黑棺木,离河面四五百米高。千百年来,风吹雨蚀,依然保存完好,亘古之谜,无人能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发现,悬棺是战国时代居住在这一带的濮族人的葬棺,是用绳索把棺材下吊进绝壁的洞穴中。根据棺中主葬者和殉葬品铜带钩、铜手镯等判断,历经2000年。

船棺。位于大宁河巴雾峡、滴翠峡悬崖之上,离河面100米高的地方,搁着7米多长的木船,即“小三峡船棺”。“船棺葬”是巴族的独特风俗。古人实行悬棺葬主要有3种解释: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贵;为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故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古栈道遗迹。位于龙门峡西岸绝壁上,是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小石孔。小石孔见方15.2厘米,孔深0.67米,孔距166厘米,枯水季离河面的高度为15米,全长约400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完好、最长的古栈道遗迹。在古代用于交通、运输、军事等方面。

大昌古镇。距离巫山县城60公里水路。始建于晋代,有1700年历史。古镇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是长江三峡库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完整的古城墙及3个保存较好的古城门,有37幢明清古民居建筑,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是巴国的都城。 2002年2月21日始,启动大昌古镇整体搬迁复建工程,2007年完工并向游人开放 。

龙门大桥。位于小三峡龙门峡峡口,在三峡水库最终蓄水后,老龙门大桥主拱圈将有三分之二以上部位被淹没,桥下净空不能满足通航要求,因此拆旧桥建新桥。新龙门大桥与巫山长江公路大桥形成姊妹桥,遥相呼应。巫山新龙门大桥位于巫山县城旁,旧龙门大桥下游90米处的龙门峡峡口。

特色产品

巫山脆李。又名巫山大李子,种植始于唐宋年间,有上千年历史,主要特征是果形端庄、质地脆嫩、汁多味香。巫山全县脆李种植面积3480公顷,总产量达4.25万吨,居全市第一,产品远销四川、贵州、湖北等地。2014年5月, 重庆巫山脆李被授予 “中华名果”称号,其产地巫山县也被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

巫山烤鱼。发源于巫山的特色美食,有麻辣烤鱼、泡椒烤鱼、酱香烤鱼、豉汁味烤鱼、葱香烤鱼、香辣烤鱼等十多种口味。特别之处在于把烤、腌、炖3种烹饪手法有机结合,用料方面除去民间配方外,使用很多传统川菜和川味火锅的用料特点,采用“先烤后炖”的独特做法,融合烤、炖两种烹饪工艺的精华,是口味独特、富含营养的美味小吃。

白果羊肉。起源于大昌镇白果村而得名,由一农户经营多年,选取高海拔地区青草喂养的土山羊,当天宰杀,采用祖传秘制配方加工而成。

景区游览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