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景点鼻祖、中国版千与千寻——洪崖洞

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位于渝中区解放碑沧白路,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时,洪崖洞就是一处军事要塞。到明朝初年,戴鼎筑重庆城时,建有“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其中,“洪崖门”因崖高坡陡的地势,故用于军事而成为一道闭门。重庆居民习惯把城门叫做“洞”,所以洪崖门也叫“洪崖洞”,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以2300年前的巴渝盛景为蓝本,以最具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加以出挑退榭、精雕垂花、木质斜撑、观景廊道等民间建筑元素,依山就势、沿江而建,展示当时盛行于世的青砖、石瓦、石板路的古典民居,展现老重庆原始风貌,成为融民俗、民风、民情于一体的大型休闲购物场所。
主要景观
2003年,重庆小天鹅集团投资3.85亿元,对洪崖洞片区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于2006年竣工,9月开业,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2017年10月,被评定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东西长约50米,总占地面积3.15万平方米,分为纸盐河精品古玩街、天成巷百业工坊老街、洪崖洞巴渝民俗美食街、洪崖洞异域美食街,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巴渝民间工艺品、特色旅游商品及精品古玩等店铺。
洪崖滴翠位于景区一楼,是巴渝古十二景中的一个景点。洪崖洞一带曾是林木苍翠,树多则蓄水,一条小溪从山林间渗出,沿大阳沟、会仙桥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悬空而下,落至崖间再顺着岩石自上而下地汇作涓涓细流。在少雨的季节,水就呈星星点点往崖下滴,水珠儿被阳光映透得如绿珠碧玉,便有文人骚客们将其称为“洪崖滴翠”。洪崖滴翠被列为“巴渝十二景”之一。
洪崖汉阕位于景区一楼靠嘉滨路车库进口,按照三峡库区巫山出土的文物“汉阕”所仿造,原物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洪崖洞“汉阕”是在“汉代子母阕”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提炼,创造出迄今为止中国第一块“汉三阕”。这座汉阕再现古代图腾及祭祀情形,将原来的陡形斜线改为现代的直形线,体现出汉阕的稳重与坚固。洪崖洞“汉三阕”已成为渝中区嘉滨路上的重要标志,与洪崖洞景区沧白路入口的“记忆山城”景观雕塑形成呼应,为洪崖洞传承山城文化的主要载体。
洪崖洞“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建筑,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由于重庆山多,土地紧张,祖先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利用木条、竹方,悬虚构屋,陡壁悬挑,依山建造出一栋栋楼房。重庆的吊脚楼与众不同,依山、靠崖、临江是其独到之处。洪崖洞吊脚楼建筑群复原了巴渝古都风貌,把古重庆最具特色的吊脚楼、古牌坊、木垂花、悬挑梁、雕刻楼廊、半山街市和青石板路等山地民居集中展现出来,在悬崖峭壁山上建成高13层的吊脚楼群,刷新古建筑中吊脚楼层高和古建筑利用悬崖高差筑城的历史,因此被建筑业界称为“中华悬崖城”,被中外媒体誉为“天空之城”。
铜雕-新巴渝十二景位于景区十楼平台,铜雕塑成的新巴渝十二景。新巴渝十二景是指歌乐云音、九开八闭、两江汇流、大足石刻、洪崖滴翠、独钓中原、巴山夜雨、嘉陵夕照、大禹治水、铜梁龙灯、古钓鱼城、巫山神女。
辛亥丰碑位于景区十一楼临沧白路侧,1945年修建。是国民政府为重庆辛亥革命时期(1911—1912年) 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而修建的纪念碑,与邹容纪念碑齐名。
沧白路辛亥丰碑碑前的马路最早叫“炮台街”(因洪崖洞顶是古城墙,曾经保存有明、清时代的江隘炮台而得名,其原始土炮保存于渝中区枇杷山重庆市历史博物馆大门外)。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省省长杨沧白因功勋卓著,为纪念杨沧白,国民政府将此街命名为“沧白路”。
城市主雕—记忆山城位于景区十一楼城市阳台,整个雕塑高12.5米,宽7.5米,全铜制作,轮廓上用金铂镶嵌,造型为象形字“山”,代表“山城” 之意。雕塑将重庆的传统吊脚楼拔高、夸张、变形为三个枝桠,犹如一棵大树,以表现巴渝文化和民俗风情,喻比“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在雕塑的旁边,用铝材雕塑了一尊反映重庆城内挑夫生活的“山城棒棒军”,在屋檐下躲雨打手机。主雕上面的房屋、石梯、竹竿构成吊脚楼标志性的符号,体现重庆人不畏艰难、与天争辉的刚毅精神。2006年7月,这座雕像获得国家级城市雕塑金奖。
万家灯火之时,凭江而望,洪崖洞以其璀璨的屋顶灯饰及外墙泛光,在两江环抱的渝中如水上金色浮宫,成为重庆夜景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