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湖广会馆

重庆湖广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长滨路芭蕉园1号,始建于康熙年间,经乾隆到光绪年间不断改建、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留存建筑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已有300余年历史。会馆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系禹王宫、齐安公所、广东公所等清代古建筑群及仿古建筑的统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一、旅游资源
会馆坐落在高差近40米的坡地上,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分层筑台、层层跌落,与自然地形充分结合,具有浓厚的山地特色。会馆建筑大多沿袭明清时期四合院布局,采用不同的屋顶结构,如悬山、卷棚、歇山等形式,既承袭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江南一带的典型建筑风格,又融汇了重庆传统建筑特色,因时间不同,三大会馆建筑风格又各有差异,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
会馆为明、清时“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潮的产物,是移民历史见证,其所表现的重庆历史文化、移民文化、会馆文化以及巴渝文化,是重庆发展旅游的重要一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会馆在节假日多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延续会馆文化传承,如春节禹王庙会、清明节禹王祭祀、五一节听江民谣歌会、端午节诗歌朗诵活动、暑假期间“金榜题名”高考学子游会馆活动等。
二、主要景观
禹王宫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乡绅捐资兴建,修复后建筑面积2141平方米。禹王宫主体建筑大体依中轴线排列,巍峨古朴。与北方砖石结构的建筑不同,禹王宫是南方庙宇常见的木结构悬山式小山瓦顶。其正厅净空高达10.65米,是湖广会馆建筑群最高的一处殿堂。正厅梁、柱选用粗大优质柏木建造,主要立柱直径达50厘米,历经150多年仍完好无损。正厅檐下为龙头斗拱,龙头都朝着长江,寓意大龙锁江。禹王宫戏楼台面阔6.8米,因地形限制,戏台与正厅距离仅有3.3米。戏楼上额枋雕刻的是八仙图,斜撑为圆雕。正厅与戏楼雕梁画栋、涂朱镏金,木雕镂刻精湛、栩栩如生,保存甚为完好。
禹王宫
齐安公所 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留存的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齐安公所是湖北黄州府移民修建的一个府会馆,黄州府在隋唐时期称为齐安郡,所以黄州会馆也叫齐安公所。其整个建筑布局依中轴线排列,由下往上是戏楼、天井、看厅、抱厅、大殿,两侧为附属建筑。齐安公所在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是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建筑,修复后建筑面积约1630平方米(天井除外),仅次于禹王宫。齐安公所的大门与传统会馆大门建在中轴线不同,位于建筑侧面,大门斜向东方,朝向移民的家乡湖北黄州府方向,这里有风水的讲究,也寄托了移民对祖籍地的思乡之情。戏台是湖广会馆建筑群现存戏楼中保存最为完整、精美的戏台,戏台上的雕刻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准。戏楼周围的精致木雕当中,有两幅浮雕分别反映了移民祖籍地和居住地的环境,左边一幅深浮雕雕刻着重庆城楼及错落有致的山城民居,城外江边码头千船竞帆,城门上刻有“熏风门”三字。熏风门是重庆宋代的城门,宋代重庆城筑有熏风、千厮、洪崖、镇西4座城门,到明代才发展成17座城门。这幅浮雕是重庆建城史的有力佐证。右边一幅深浮雕,借用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蕴,表现移民祖籍地的生活场景。据考证,杜牧描写的杏花村,位于今湖北麻城县的歧亭镇,为当年“湖广填四川”移民主要移出地。戏台两侧的撑拱上雕有展翅欲飞、栩栩如生的凤凰,表现移民对家乡的图腾崇拜。看台位于2.2米高的石台上,左右两厢的看台屋顶形式为歇山顶。两侧耳房,耳房檐下的博封板、挂落、雀替造型,两厢的木栏板,卷草夔龙八角藻井全是精湛的木雕,镏金溢彩。这些木雕除了花草和几何纹图案外,主要是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集中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仁、义、礼、智、孝”观念。
齐安公所戏台
齐安公所屋檐
广东公所 又称南华宫,始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12年)前,现存建筑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位于下洪学巷15号、19号、33号区域,处于湖广会馆建筑群的最高位置。广东公所主体建筑采用四合院布局,四周高墙耸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5米,修复后建筑面积为711平方米(天井除外)。
广东公所戏楼是会馆群保留下来戏楼中最大的一座。院内以戏楼为中心,三面是耳楼和看厅。戏楼为木结构歇山式淡绿加黄色琉璃瓦顶。楼高8米许,梁架为八檩五架梁后的三步梁用三柱。角梁之下为屈蹲负重力士的圆雕,细观有汉击鼓说唱俑之遗风。戏台面宽9米、进深8.4米(至墙)。戏台高2.8米。台顶是叠涩八角藻井,额枋雕二龙戏珠,颇为罕见的是龙身、龙头用两种不同的艺术加工手法,龙头系圆雕并镂空龙嘴,嘴内含珠可转动,龙身则采用浅浮雕手法制作。柱上支镂雕花草雀替,八然柱础。两侧耳楼为观戏楼厢,左楼长26米、宽2.8米,青瓦面;右耳楼长21米、宽2.8米。中为天井,从戏楼过天井至看厅13米。分前后两厅,皆悬山式小青瓦顶,梁架结构为七檩七架梁。两厅共9米深,面阔三间12.6米,亦是八角柱础,厅高10余米。此看厅上雕刻非常丰富,卷棚檐口下四撑拱的镂空戏雕精美绝伦,刻鬼、刻神多是《封神演义》内容,也刻有清代官吏办案情节。穿枋、额枋戏雕,成段、成组涉及多个戏目,还有游龙、瓶花图案等,镏金雕刻保留完好。两旁看厢分别有两额匾书字,一为“骋怀”、一为“游目”,意即观戏使人胸怀宽广、饱眼福知天下事。
广东公所戏台
“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 建成于2005年,是我国首个移民专题博物馆。分为主馆和副馆两部分,建筑面积共约3000平方米, 2017年展陈改造升级。博物馆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电的科技组合,还原江西、陕西、广东、福建、浙江、贵州、云南等各省民众或行水路入川或走陆路入川的场景,大屏幕再现当时移民们乘船入川,溯长江而上、途径三峡各处险滩恶浪的颠簸;陆路入川的移民带着独轮车上“三件宝”——干粮、铁锅和食盐,风餐露宿、攀援栈道等场景,让人对移民者入川的艰险有身临其境的感知。
博物馆详细介绍当时移民的报亩定籍、开辟荒地的生产场景。当时的移民主体是农垦移民,入川须办理“土地执照”。移民将辣椒、早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带到巴蜀地区,复垦荒地,耕地面积由康熙年间的12万余亩(8000多公顷)增至雍正年间的1200余万亩(80多万公顷)。
博物馆系统地介绍商业移民涌入,重庆逐步成为一座移民商贸城市的由来。通过场景还原,再现嘉庆年间在重庆有牙帖(营业执照)的商人共109行,形成善营药材山货的江西商、长于棉花杂粮业的湖广商、开设票号的山西商等十二省客商行。博物馆的“字水街”展现当时繁华,日升昌票号(金融机构)、庆余堂药材铺、聚福长山货号等商铺林立,小面担、力挑夫、修脚摊等摊贩沿街揽客。
移民博物馆场景-水路到川
移民博物馆场景-广场小吃、修脚摊
三、开发历史及保护措施
1992年3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重庆湖广会馆古建筑群公布为重庆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市文化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划定湖广会馆、东水门等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1997年,湖广会馆的保护纳入《重庆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7年12月成立“渝中区两江沿线整治开发办公室”,重点放在湖广会馆保护修复的前期准备。1999年2月,市文化局委托重庆建筑大学对湖广会馆核心区进行建筑测绘。2000年,湖广会馆再次被重庆市政府公布为直辖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开始湖广会馆核心区拆迁;2003年12月28日,修复工程开始; 2005年9月,修复完工并对外开放。2006年9月,湖广会馆被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开馆以来,湖广会馆古建筑及其配套设施的自然损耗严重,设备老化现象突出。2016年10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馆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工程。2017年1月25日,渝中区文化委组织综合验收,维护效果得到肯定,既满足了游客观瞻的视觉效果,也保留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沧桑感,在古建筑日常养护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四、旅游设施
交通 轻轨1、6号小什字站8号出口,坐港渝广场电梯到一楼,沿着东水驿商业街走150米到达。
住宿 盛捷长江服务公寓
美食 林中藕遇、茶树菇松板肉
五、景区文化
湖广会馆楹联(选录)
禹王宫门联 (刘友竹 撰)
永系乡情,江汉湖湘同禹甸;
重修会馆,楼台歌舞灿九州。
行九德,开九州,遍地洪流归九派;
建重楼,兴重庆,朝天巨舰驶重洋。
大禹神像联 (萧炬 撰)
从导则安,从堙则患,治水治邦皆一体;
视民为重,视己为轻,修身修政鉴千秋。
客厅门内联 (文伯伦 撰)
匾额:来则安之
客至大佳,且从鬓角风尘,认两湖两广行色;
君其小憩,来上心头景物,是三蜀三巴画图。
齐安公所戏台联 (南治平 撰)
人在戏中,戏在人中,人生莫演糊涂戏;
境由心造,心由境造,境界须除名利心。
禹王宫戏台联 ( 南治平 撰)
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
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
联嘉会联 (南治平 撰)
匾额:韵借湘灵
联袂一堂,凤起蛟腾,名士莘莘,才人济济;
嘉声千载,地灵人杰,洞庭浩浩,衡岳巍巍。
六、景区游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