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民间传统文艺——民间文学

黔江境内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中国歌谣集成方案》分类比较,不缺项,不差目。思想性、文学性、民族性强,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情感到艺术都有一定高度,分歌谣、故事、谚语三大类。
歌谣 境内各族人民能歌善舞,人们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心编口唱,言志抒情,唱和对答,习以为常。日积月累,辗转流传,数量大、品种多、形式灵活、分布面广,使黔江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 黔江民歌以马喇、鹅池、金溪、南海、后坝、太极等乡最为著名,曾有“鹅池兰溪二面坡,男女老少会唱歌”的赞誉。解放后,县内外的许多文艺工作者深入区乡,发掘、搜集和整理民歌,编印成小册子,广为传播。1958年,全县共有业余创作组548个,创作民歌等作品5万多首(篇),油印民歌100余册,丰富民歌内容。1959年,中国音协四川分会派杨明良等专程到县采风集册,其中精选录用黔江民歌30多首。1978年,四川省音协出版的刊物中,选载黔江木工号和《山歌好唱口难开》《太阳出来照白岩》等民歌。1982年5月,出版的《中国民歌》集中,选载黔江民歌《薅草号子》等,1983年《四川日报》发表黔江民歌3首。次年,四川省妇联的刊物选用黔江土家族民歌,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土家族民歌》选载黔江民歌30多首。
黔江民间歌谣的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叙事歌、儿歌等类。
劳动歌是直接配合劳动歌唱,在劳动中产生的歌谣。主要有田歌、牧歌、采茶歌、背脚歌、撵仗(打猎)歌、伐木歌、锣鼓歌等,其中锣鼓歌中的薅草锣鼓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薅草锣鼓歌,是一种与生产劳动相配合的歌。一般由“锣鼓匠”2~4 人,在劳动场地, 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歌,俗称“打闹”。它可以提神鼓劲,调配劳力,充当指挥,加快劳动进展,是土家族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
薅草锣鼓歌,多由歌头、扬歌、歌尾三部分组成。歌头、歌尾有固定的词牌,主要内容是扬歌部分。扬歌大都是唱历史故事,还经常插入 指挥劳动,即兴创作的歌词。薅草锣鼓的歌词,一般是七字句,也有 五字句的,均有一定的韵脚。大致分为三类:乐段式唱腔,以基本曲 调反复演唱;两段式唱腔,以两个音调、节奏不同乐段结构;成套式唱腔,多首民歌成套连唱。薅草锣鼓歌词,是反映土家族田歌的代表作。劳动歌中运用广泛的还有号子歌。它是在伐木、搬运、拖纤等繁重的集体劳动中,为振奋精神,统一步调,减轻疲劳而产生的别具特色的歌谣。长期流传,形成许多固定曲牌。有《哟嗬号》《过河号》《咂山号》《花号子》《九道拐》《西洋号》《木工号》等,民族音乐特色浓厚。
时政歌是黔江各族人民长期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歌谣记事抒怀,描绘一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反映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度的感受,如《壮丁歌》《保长总孱头》等。温朝钟领导的黔江庚戌起义失败后,人们怀念这位“铁血英雄”,为歌颂其壮举,痛斥清政府的血腥罪行,县人黎光焕编写《庚戌起义歌》《温朝钟庚戌年反正》唱本,原书木刻传世,经传唱手抄,流行很广。它是一册叙述黔江庚戌起义始末的长篇时政歌,1200多行,七字句为主,兼用十字句,说唱结合,通晓流畅,易读易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红三军转战川东南,创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跟着红军闹革命,唱出“干人爱红军”的歌谣:
一碗凉水清又清,
干人热爱咱红军。
红军打仗为哪个,
为的干人得翻身。
(注:“干人”即穷人)
东方不亮西方亮,
黑了南方有北方。
要想翻身得解放,
跟着贺龙举刀枪。
解放后,各族人民用民歌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穷人翻身得解放:
想起过去泪花花;
苦根苦藤不开花;
自从翻身得解放,
苦树结出香甜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心大振,民歌手唱出新时期的山歌“帮妹犁田”:
东山太阳刚露头,
清早枷牛乐悠悠。
责任到户干劲大,
帮妹犁田情意稠。
情歌是黔江歌谣中最多的一类,土家族、苗族男女青年以歌为媒,传情说爱,“十对男女九对歌,十首山歌九情歌”。黔江情歌比较系统、完整,感情真挚,纯朴自然,采用比兴、比拟、夸张、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热情而含蓄,诙谐而情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内容汲及初识、询问、倾慕、初恋、相思、热恋、结婚、送郎、逃婚、失恋等,囊括了恋爱、婚姻、家庭全过程,是黔江民歌的精华。列举一首情歌:
引:天上白云连白云,地上芭蕉根连根。水里鸳鸯颈挨颈,山中凤凰声连声。
男:太阳出来照白岩,情妹出来晒花鞋。情妹花鞋我不爱,我爱情妹好人才。
女: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刺花开。蜂儿不把花儿采,年年岁岁枉自开。
男:白岩脚下刺花开,又鲜又嫩逗人爱。有心摘花怕有刺,有心恋妹口难开。
女:要吃花椒莫怕麻,要吃海椒莫怕辣。要摘鲜花莫怕刺,要连为妹莫怕“杀”。
男:要吃海椒哪怕辣,要连情妹哪怕“杀”。刀子搁在颈梗上,眉毛不皱眼不眨。 满坡包谷一样青,不知妹爱哪一根?根根包谷般般好,哪根才合妹的心?
女:满坡包谷一样深,我爱最壮那一根,狂风暴雨赶不倒,雷打火烧不死心。
男:满坡包谷一样深,我是最壮那一根。山崩地裂打不例,海枯石烂不变心。
女:一笼竹子选一根,一带江水选一人。湖广川黔人求遍,只有哥你合我心。
男:山哥好唱难开声,细茶好吃甘因因。莫嫌哥穷莫怕苦,浅水淘沙渐渐深。
女:行船不怕打头风,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男: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妹爱哥不用媒。两小相约白岩下,林中双双把歌对。
女:铜匠打铜不安钢,油炒豆子不掺汤。只要二人有诚意,不要媒人也成双。
男:我要连来我要连,去年想你到今年。一年想你十二月,一月想你三十天。
女:生不丢来死不丢,生死连你五百州。葛根上树缠到老,除非阎王把簿勾。
合:生要连来死要连,生死要连一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河桥上等三年。
盘歌是土家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歌师傅,老兄台,这首盘歌你盘来?什么穿的一身白,什么穿的一身黑?什么穿的绫罗缎,什么穿的瓦灰色?
乙:歌师傅,老兄台,这首盘歌我盘来。白鹤穿的一身白,老鸦穿的一身黑。金鸡穿的绫罗缎,斑鸠穿的瓦灰色。
仪式歌是黔江土家族婚、丧、嫁、娶等特殊仪式中的民歌,反映土家族“歌丧哭嫁”的独特风俗。主要有哭嫁歌、孝歌、礼仪歌(包括宴席歌、祝酒歌、送客歌、福事歌、吃水歌、泡茶歌、进屋歌、答谢歌、节令歌等)。哭嫁歌是仪式歌中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民歌。经历代妇女集体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楚,语言流畅明白,修辞手法多样,描写细腻深刻,内容丰富多样,形成一些固定形式,有“哭开声”、“哭父母”、“哭叔伯”、 “哭姊妹”、“哭祖宗”、“哭戴花”、“哭媒人”、“哭上轿”等。如《哭爹娘》表达了女儿难分难舍的亲亲衷情:
你的父母年纪老,今日分离好伤心爹娘盘我多辛苦,永远不忘我父母。女儿如今生错命,只怪阎王瞎眼睛;若是男儿在堂下,不离爹娘到别家。
土家族“丧事尚歌谣”。打丧鼓,唱孝歌,跳绕棺是土家族丧葬仪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悲事乐办,以寄托哀思,追悼死者,慰藉生人。孝歌是跳丧活动中歌唱的仪式歌,歌词内容丰富,有奠祭者死,唱颂古人,叙述历史,解字猜迷,闲言趣事等。歌句有短篇,也有长篇,多来自演义、小说、传说、故事和野史话本,有的也即兴编唱。一般形式有“请神”“歌头”“开排”“送神”等。
儿歌,表现儿童生活情趣,内容包括品德教育、游戏玩耍、增长知识、练习语言、寄托希望等方面,短小精悍,幽默风趣:
哥哥背上桥,嫂嫂送到八角庙,吹哨呐,放大炮,哩哩啦啦好热闹。
苞谷苞,苞谷苞,苞谷开花半中腰,大人拿来锅头煮,细娃掰来火头烧。
故事 民间故事分神话、传说、故事三大类。它反映土家族、苗族的先民对自然事物的看法,描绘古代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情景,叙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神话故事主要是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传说。有《王母娘娘开天河》《猴子为么子上不了天》《人是啷格来的》《太阳和月亮》等。如《四月八敬牛王菩萨》说:洪水朝天那年,人们往山上爬,汉人爬上一座大山,苗人爬上一座小山,土家族人爬上汉人的那座山,汉人怕把山压垮,赶上土家人。土家人拉着大水牛尾巴,朝苗山的小山游去,苗人下山迎接,土家人得救,那天是四月初八日,故每年这天就要祭祀救命恩人“牛王菩萨”。传说故事丰富多彩,有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民情风俗传说、民间工艺传说等。人物传说有苗族能人(蛮人龚启禄),土家族巧女(白云故娘),能工巧匠赵小,近现代革命人物温朝钟、龚昌荣、贺龙、万涛等。历史传说有《水寨苗家斗官军》《冉土司大战何土司》《怕到西山》等。植物传说有《叶子烟》的传说《蕨巴粉儿》的传说。其它故事内容也很多,大体有幻想故事,如《卯古天安碓窝》, 动物故事,《狗饿雀》;生活故事,《两个包子一个蛋》;机智人的故事有《扯谎三》《陈二郎》;还有寓言《猫哭老鼠》、笑话、《傻女婿》《哈女人》等。扯谎三是个机智、聪明的人,专门对付土司、财主和恶人。《三斤半》的故事说:从前有个财主硬说横话,“是的”说“不是”;“不是的”说“是的”,倚仗权势,人们都怕他,扯谎三早就要治治他,一天扯谎三把秤和刀子准备好,请财主做客。扯谎三说:“我晓得,你的脑壳是三斤半”。财主说:“不是的,不是的”。扯谎三拿着刀说:“不是的,割下来称试试”。财主吓慌了,忙说:“是的,是的”。 “三斤半”含意是牛睾丸,财主又气又羞,满脸通红。
谚语 民谚包括农谚、时谚、气候谚、生活谚、时政谚等。气候谚又叫“节气歌”,其中如“八月碗豆九月胡,十月麦子矮枯枯”。“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