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民间传统文艺——民间音乐

民间声乐主要是民间歌谣(山歌、号子、苗歌)曲调。山歌按其唱腔分类,有高腔、平腔、低腔,尤以高腔见长,唱时多用假嗓。
山歌、苗歌,曲调很多,有的高吭嘹亮,有的宛转低唱,音阶一般为宫、商、角、徵、羽五度,曲式结构有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辗转流传,形成一些固定格式,有“上下句”、“四句子”、“叫五句”、 “带六句”、“连八句”等。乐曲的休止不多,装饰音尤其是倚音、下滑音常见。
号子,有船工号子、木工号子、石工号子等,有许多固定曲牌,有“朋板腔”、“栏河号”、“一支号”、“唢呐号”等。表现形式为一领众和。 领唱一般由生产行家,唱歌里手担任,领唱腔门高,音域广,旋律起 伏大,节奏自由,拖腔很长。有的曲牌领唱时一气要唱三句歌词,所有衬词多,俗称“扳尖声”,用假嗓,与高腔山歌类同。和声分高声部、低声部,高声部与领唱声调相仿,唱衬词而不唱歌词;低声部俗称“吹莽筒”,雄沉浑厚,朴质有力,陪衬高声。一领一和,一高一低,曲折宛转,迭宕多采。
民间器乐分吹奏乐和打击乐两种。吹奏乐有木叶、唢呐、咚咚奎、长号等。打击乐有龙类锣鼓、跳丧锣鼓等。
木叶歌,是演奏者随手摘下一片阔叶,送入口中,运气吹动,可奏出鸟鸣之音和乐音。
唢呐在农村广为流传,曲牌很多,根据喜事场合的不同灵活运用。婚娶、营建等红喜吹欢乐流畅的曲子:大、小“清水令”、“大凡字”、“小凡字”、“上头歌”、“出门调”、“哥送妹”、“二回头”、“进屋歌” 等。办丧事吹比较低沉的调子:“汉中沙”、“竹叶青”、“老大开门”、“长路引”、“上坡调”、“下坡调”、“隔河喊”等。表演时一般是齐奏或独奏。
长号,配合唢呐多在婚娶或重要曲礼时吹奏,雄壮浑沉,衬托唢呐。曲牌有“单三翻”、“双三翻”等。
咚咚奎是短笛式管乐器,竖吹。
龙灯锣鼓,即花锣鼓,是民间典型的打击乐,又叫“打闹台”。源远流长,普及面广,农村多由一个村落或家庭组成锣鼓队,口传心授,代代相承。两河镇锣鼓艺人高传之家族的锣鼓队至今不衰。有关专家说:“花锣鼓”与“打溜子”“堪称为土家族打击乐艺苑中的两枝花。”
花锣鼓是由鼓、锣、钹、马锣等乐器打击交织而成的打击乐合奏。以鼓为主,司鼓充当指挥,确定曲子的变化和转换。配以锣、钹、马锣、旋律和谐、铿锵激越,独具风格,其曲牌叫“锣鼓引子”,多达 200 余个,有“扑灯蛾”、“水鸦雀”、“鸡啄米”、“牛擦痒”、“栀子花”、 “喇叭笼”等。其乐曲结构乐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多段式。多段 式实际上是一种联曲,两河镇的龙类锣鼓由12个曲子组成;有“冬波浪”、“二回头”、“双飘带”、“点水雀”、“鱼上滩”、“豹子头”、“道 士令”、“半边令”、“龙滚珠”、“猛虎下山”、“鼓打三声”、“四季红”, 锣鼓手演奏,配合默契、随机应转。
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夜锣鼓”,有“半庄台”、“大开门”、“花锣鼓”等,所用打击乐器多达19种。其分两类:一种不用鼓,只用大锣、大绕钹、小绕钹,类似湘西的“打溜子”;另一种用鼓,鼓有盆鼓、手鼓、七字鼓;锣有大锣、三星锣(可击出固定的三个音阶)、坐锣子、包包锣、马锣(点子),钹有大绕钹、小绕钹(绞子)。此外还有钟、罄、木鱼、海螺等乐器,揉杂了佛道两家的道场锣鼓。县内古代打击乐器,文化馆收藏的有镦于、钲、编钟、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