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11重庆民俗风情——汉族人生礼仪

日期:2020-05-15

一、生育礼仪

重庆地区的生育习俗,与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同小异。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生育子女当成是传宗接代的大事,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方怀孕叫“有喜”,并回娘家报喜。母亲即开始为未来的外孙缝制鞋帽、衣裤。婆家的妈妈(“婆子妈”)就要喂几只母鸡,生蛋后孵一至二“抱”小鸡。这群小鸡喂到媳妇“坐月子”时,正好长大下蛋,“月子”有鸡吃有蛋吃。

开孕妇分娩前几个月,婆婆就不准媳干重活、沾冷水,怕惊动胎儿,不利胎儿发育。分娩后,丈夫即赴岳父家报喜。娘家忙把准备好的礼物给女儿送去。新中国成立前,送给女儿的礼品包括鸡、蛋、及各类副食、营养品以及外孙穿戴的衣、帽、鞋、围裙、披风等。有钱有势的娘家,要把礼品用抬盒抬去,一路吹吹打打,十分闹热。一般人家多装在箩篼里,派人送去就行了。

二、婴儿礼仪

婴儿从出生到发蒙读书,要经历许多洗礼。主要有洗三、打三朝、剃胎毛、办满月酒、办满岁酒、开奶口、滚脸蛋、取名讳、认亲、开荤、抓周、拜保保等,缛节繁礼甚多。

20世纪50年代后,城市婴儿多在医院接生和洗浴,洗三、打三朝的习俗多已淡化。近几年来,给婴儿办满月酒、周岁酒之风又颇为盛行。在城市,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物品都凭票供应,人们仍千方百计提前几个月为孕妇作好分娩后的物质准备,主要办法是把家中平时供应的肉票、油票、蛋票等借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说明在孕妇分娩时归还,保证孕妇的营养需要。

三、教育礼仪
孩子从两三岁至发蒙读书前这段时间,家长要教他说话、走路、穿衣、吃饭、睡觉、做游戏说话首先教喊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伯伯、叔叔、姑姑、姨妈、舅舅、舅妈、家公、家婆。穿衣服先教定方向,识别正面、反面、前面、后面。穿鞋子先教认是左脚或右脚。吃饭先教拿筷子、端碗、夹菜和扒饭。做游戏先教唱儿歌、讲故事、猜谜子(谜语)等。此外,还要教少许家务和劳动生产知识。
四、亲情礼仪
1.取名字
重庆地区的小孩出生后不久,家长就要给他取名字。一个是小名。在寻常百姓家庭,多喜以出生顺序取名,如大娃、二妹等;以父母的某种追求、愿望取名,如贵儿、寿生等,另一个是学名,是孩子上学读书时叫的。大姓人家有家谱,就得按家谱中的辈数来取。
2.剃胎毛
婴儿出生满月时,要请剃头师傅给婴儿剃头发,俗称“剃胎毛”。此时,婴儿由一位有福气的妇女抱着,把婴儿哄睡入眠,剃毛师傅以轻盈的手法将婴儿胎发剃掉。
3.认亲
在为婴举办的满月酒席上,新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妇,要抱着婴儿一个个去认亲。婴儿在大人的“导认”下,认出了公婆、伯叔、姑舅等近亲,被认出了的长辈便要赏给婴儿一定的“利市”钱。
4.开荤
多数婴儿长到半岁时,就开始长牙齿了,有了牙齿便可咬食固体食物。这时父母便要给孩子开蒙,让他尝尝肉类食物的味道,富裕家庭要专备一桌酒席,让孩子与大人同席就餐,席间,由德高望重的长辈用筷子夹起各种菜肴在孩子的嘴唇上抹一抹,边抹边说吉利语。贫苦人家多是趁家里“打牙祭”时给婴儿开荤,也有做客时把每样菜品都夹一筷子,用干荷叶包着拿回家,给自己的孩子开荤。
5.抓周
孩子满岁时,在地上铺上席子,摆了簸箕,并在上面用糖果、粑饼、毛巾、手镯、铜钱、纸币、书、笔、刀、剪、麻将牌、扑克牌等物品,摆成圆圈,再把小孩放坐圆圈中间,看他抓住什么不放,长大后就爱哪样,如抓住书、笔不放,长大了会是个读书郎。
6.拜保保
即拜认干爹、干妈平常人家的小孩拜保保,仪式都比较简单,选好吉日,备好酒席一桌,请孩子亲生父母及小孩到家中做客孩子在席上呼喊“干爹干妈”,并向干爹千妈作揖、叩头,就算是“拜”过了。双方由此成了亲戚,逢年过节就往来走动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