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01重庆民俗风情——汉族节令

日期:2020-05-25

一、春节

春节,古称元旦,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辛亥革命后,又定春、夏、秋、冬四节;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时民国政府以公历1月1日为春节,而非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民间仍以正月初一最为重视。春节从初一到初十,每天有一个代号,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据说这是因为人过节时,与人关系密切的牲畜、植物也应有一份。

古人有正月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初七不行刑的习俗。新年初一忌讳很多,堂屋的门叫财门,不能随便打开,盥洗用水必须储在桶中,垃圾杂物不可倾倒,地不能扫,斗、称、剪、尺之类不可动用,说话要说吉利的话。

过年,每个人身上的衣装,不论家境如何,都得换上一身自认为体面的新装。初一清晨,由一家之长率领一家大小向祖先牌位拜年,然后是晚辈向尊长跪拜,妇女们则在灶房里包汤圆。吃过汤圆后,便开始“出行”“踏青”。妇女们有的上寺庙烧香还愿,但一般都留在家中不出门。男人们先到居家附近的祖坟去祭拜,然后到近亲尊长家去拜年。一般亲朋在初二才开始行走,相互拜年。初三开衙、开井、打开财门。这天还未亮,“送财神”的人便到富庶人家门前等着,听到屋里有脚步声,便在门外唱起四言八句。有的主人存心要考送财神的人有无耐心,故意不开门,送财神者就在门外唱得非开门不可,开门后,敬烟、奉茶,送财神的人都继续唱,最后主人接过一幅财神图,送上一个大红包,才相互恭喜道别而去。拜年期间,家家户户,搓麻将,打纸牌;街头巷尾,店子、庙门口,三五成群,东一堆,西一伙,牌九骰子,一应俱全,吆五喝六,十分热闹。

初七为人日。民间有“七不出,八不归”之忌,即初七这天忌讳出远门以及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自初八起,城乡各寺庙开始竖竿点灯,竿高三两丈不等,顶端是一盏“玉皇灯”,接着是二十八宿”“南斗”“北斗”,再下面便是一圈接一圈而又一圈比一圈大的“散灯”,上灯之后,接着便是“出龙”,俗呼“玩龙灯”,各色龙灯,有用布扎的彩龙,用彩纸扎的花龙,还有用黄荆树扎的“黄荆龙”等以供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烧龙”,制作比较简单,篾扎、纸糊,以麻布连接。相传龙灯要越烧越发。烧龙灯花样很多,有燃边炮、熏花筒、打铁水等等。玩龙灯是新年娱乐的高潮,从“出龙”之日起,一直要玩到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子时“烧龙灯”止,才算整个新年节日结束。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古时为“上元节”。因其夜名为“元夜”元宵”“元夕”,故又称“元宵节”或“元夕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之习俗,故亦有“灯节”之称。民间又称“过大年”,晚上要吃“元宵”(汤圆),中午要摆酒席“祭祖”,表示年已过完。

元宵节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观灯、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之俗,一直流传至今。

三、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为三月节令。古时寒食、清明两节相接,寒食活动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已无严格区分,寒食节在清明前二日(一说前一日或三日),清明节和寒食节,古人有祭扫坟墓、踏青春游、戴柳插柳等习俗,还开展放风筝、玩蹴球、荡秋千等活动。

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节扫墓至隋唐时才开始盛行。扫墓时要在祖坟前陈列三牲祭品,烧钱化纸,读祭文,挨次跪拜,并将一串串纸钱挂在坟头,称为“挂坟”,所以清明扫墓通称“挂坟”。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端午,本名“端五”“端”为开始的意思,也叫“重五”。每月有三个五,第一个五就是端五。因为农历中五月的别称为“午月”,所以“端午”就专指五月初五了。

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用竹叶包粽子的不为拯救屈原,而是屈原已死避免让鱼吃屈原尸身。划龙舟竞渡的习俗,主要表示拯救屈原之意。重庆境内山川纵横,市区又处两江环抱之地,划龙舟的习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花样繁多,经久不衰。龙舟,俗称“划龙船”,船身窄长,底部呈弓形,全船前后分12排,每排坐2人,共计24名水手。当然还有更长的,也有更短的。船头有一位船长,持旗指挥,船尾有一舵手,控制船身的平衡;舵手与最后一排水手的中间,设鼓手和锣手,以击鼓或敲锣来鼓舞士气、统一动作、加快船速。龙船前端装饰雕刻精美的龙头,船尾嵌龙尾,在江中划起来,犹如真龙在水上翻滚。

划龙船是固定在一定河段中举行,重庆市区主要在嘉陵江至朝天门河段。端阳节的下午,街上的商店大都关门不做生意,乡间亦停工不干活,大家都到河边看“划龙船儿”。有钱的人还包租船只,用绸布扎成“花船”,张灯结彩,鼓乐齐奏。每年参加竞赛的龙舟,按这一地区的行商和堂口决定多少,一般每一个行商或堂口,扎一只龙舟参与竞赛。各商口的龙舟以水手着装的颜色区分,如黄龙属于米商,白龙属于盐商,青龙属于煤炭商等等。此时到重庆嘉陵江上,江边“花船”林立,两岸人山人海,数十只五颜六色的龙舟在江心竞渡,鼓乐喧天,人声鼎沸,盛况空前。通常从五月初一就开始,要一直划到五月十五日“大端午”方才结束,不过还是以端阳节的下午为正式竞赛。

端午节还有不少驱邪避恶的习俗,古人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所以,每年端午节这天,家家以蒲艾插户,人皆佩艾。戴符、挂香囊、拴五彩线、饮雄黄酒、饮菖蒲酒以避虫毒。

五、中秋节

农历八十五日,为秋季的中间,故称中秋。俗以中秋月为团圆的象征,故有亲人团聚之习俗,因此又有“团圆节”之称。

中秋月饼,是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

更普遍的是用糯米打糍粑。中秋吃糍粑,在农村也作为取消午睡的信号。到了中秋,气候凉爽,昼夜平分,为了抓紧时间准备秋种,把粑形象化,说它粘力大,把人们从午睡的床上扯起来,所以中秋节必须吃糍粑,请的长工才不睡午觉。这天,家家户户将事先准备好的糯米上甑蒸熟,倒入石白,用“糯粑棒”舂成粑,再做成圆形的饼子,有大有小,大者直径可达一米左右,供多人分食。吃时拌以白糖、芝麻和黄豆面,其味香、甜、糍、糯,非常可口。有的还用来炒回锅肉,煮汤圆,讲究的家族还用它切条阴干“爆花”风味别具。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据传在元朝末期,各地灾荒严重,百姓颠沛流离,人民纷纷揭竿造反。有一年的中秋节前,泰州张士诚暗中串联,效法前人,把写着“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等推翻元朝的纸条,藏在月饼里互相传送,互相联络。到了中秋节晚上,家家吃月饼,举行大起义,把元朝的统治推翻了。从此,中秋节制作月饼,用以馈赠亲友,即成习俗。《西湖游览志余》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又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露天摆上月饼、瓜果,合家团圆,有的还邀请亲朋好友,聚会一起,观赏明月,谈天说地,别有情趣。传说每年只有中秋晚上的子时,嫦娥才出来跳舞,有的人便坐更守夜,通宵达旦,希望能一睹千载难逢的“天门关”,得到“上天赐福”。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易经》有“以阳爻为九”之说,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有很多习俗,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花糕等。据说,古人登山是为了消灾避难(也有说登高之俗源于古代娱乐活动)。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或“艾子”,可以入药,有驱蚊杀虫之功能。汉代是将茱萸切碎装入香袋里佩带,晋朝以后则改为插在头上。重阳节的传统饮食为饮菊花酒和吃花糕,一般人家是磨面作粑,用糯米酿酒、做醪糟,有“重阳不推粑,老虎要咬嘛”之谚。重阳又是诗人的节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在这个节日里,饮酒赏菊,攀山览胜,写下无数脸炙人口的诗篇。

七、除夕

农历中一年的最后一天。含“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之意。旧时称“除日”“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民间通称“大年三十”,传统习俗都要在这一天过年。过年的风俗活动很多,诸如贴春联、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辞岁等等。

贴春联,挂年画。春联又名对联、桃符、门帖等,传说起于五代以前。年画是由“门神”演化而来。

过年家家都要供“门神”。所谓“供”,就是买两张门神画,分贴在大门上。“门神”是两位武将,金盔甲胄;一黑脸浓须,一白脸疏髯,形象雄健,威风凛凛。俗称左门神秦叔宝,右门神尉迟恭,后来有以门上贴“福”字代替门神,贴“福”字,其意在图吉利。古代有“五福”之说(出自《尚书·洪范》),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一是长寿,二是富有,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老寿善终)。一般都是将“福”字倒着贴,寓意为福“到”了。

吃年饭。过年要吃年饭,又称“团圆饭”“宿岁饭”,是一家在这一年中最丰盛、最隆重的家宴。年饭之前要扫地,插青,焚香,礼敬门神、井神、灶神和祖宗。一顿年饭,从冬至过后就开始准备,杀猪、宰羊、烟熏腊肉,进城办年货,都是围绕这餐饭。从腊月二十八日起,就开始有人吃团年饭了,早中晚各有不同,有早晨天不亮就开始吃的,一直吃到大天亮,说是越吃越亮;有晚间吃的,这是一年的最后时刻,这样才叫送年。吃年饭前先要祭祖,斟酒、盛饭,请祖先入席,随后集体入席聚餐,尽情吃喝,不准说话,特别是小孩,怕说出不吉利的话。酒喝完了,不能说“完了”,要说“酒喝发财”了。桌上的菜可尽量地吃,但每碗都不能吃光,一条鱼只能吃一半,上面吃完后要翻面,叫“翻身”,翻过面后就留着不再吃了,要年年有鱼(余)年饭上有一个肘子,是不能动的,而且在新年期间,每一餐饭上都要端出来,也都不能动筷,直到元宵节过大年时才能吃,表示年才过完。吃年饭要慢慢饮、慢慢吃,尽情地吃喝,拖的时间很长并且不得中途退席,要一起入席一齐散。

守岁。民间除夕守岁、辞岁习俗,是夜,祭祀祖先,合家团聚,欢宴娱乐,或围炉谈天,或打牌。最后辞岁时,尊长者上坐受晚辈礼拜,礼拜毕,尊长者散给小辈钱物,称为“压岁钱”。天交正子时,即刻“烧子时香”,放爆竹,祝告神灵,旧年已去,迎接新年赐神福。

压岁钱。守岁发压岁钱习俗,现仍盛行于民间,但旧时对压岁钱重视程度远胜于今。不但给钱,而且很讲究。钱要讲究大钱、新钱,还必须用新的大红线穿串,或穿成鲤鱼形、如意形,或编成龙形,置于床脚,即谓“钱龙”之意。除“压岁钱”外,又有金银锞子,实际也是压岁钱。不过这种子只有富豪之家才散得起。民间压岁钱习俗,从古至今,广为流传,近年给压岁钱的势头猛长,数量也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八、庙会

亦称香会,一般指为庙宇主神进行的寿诞庆典活动。旧时每座寺庙每年至少有一次,多则有几次庙会。由于城乡庙字皆多,一个地区几乎月月有会,甚而一月数会。诸如城会灵官会、东岳会、祖师会、三皇会、真武会、娘娘会、磨刀会、王爷会雷祖会等等,会期中善男信女,烧香许愿,求神拜佛;商贩云集,摆摊设市,有如物资交流市场。会期少则一天两天,多则十天半月,融拜神、民俗、旅游、商贸于一体,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试举一例:

大足县宝顶香会,久负盛名,其规模之宏大、壮观,首屈一指。据新编《大足县志》记载:“宝顶香会自明以后十分兴盛。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重开宝顶碑记》:‘历代香火最盛,名齐峨眉,蜀人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语’。‘元明香火,震炫川东’。宝顶香会顶礼观音菩萨,自正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后四五十天均为会期,以农历二月初一、十五、十九上山拜佛者最多。十九谓观音菩萨圣诞日,为香会正期,尤为热闹。香客来自省内各州府县,外及云贵陕等各省。民国二十五年王化云视察日记:佛教圣地宝顶山,每届古历二月内,附近各县善男信女往来进香拜佛者约十余万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