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02重庆民俗风情——渝东南土家族和苗族的节令

日期:2020-05-24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赶年”、“舍巴日”和“族年。此外,土家族也过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苗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赶秋、放赦、三月三、四月八、赶年场等。

一、土家族“赶年”

土家人过春节,比汉族提前一两天或六七天不等,称为“赶年”。过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如西阳老寨乡彭姓为腊月二十九日;秀山石堤乡田姓,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为腊月二十八日;西阳后溪乡彭姓为腊月二十四日。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还有某些禁忌。如:可大乡、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杀猪、鸡;晚上禁点灯(只能点烛),且烛应通宵不熄部分向姓和张姓,大年初一黎明前过年,鸡鸣时,屋内撑上帐子,全家在帐内哭泣,哭一阵,跑上坡,去时手提木棒,其食三天不沾青;秀山海洋岩院村张姓,杀年猪时要“哭猪”,猪杀死后,将其置屋角,盖蓑衣,全家围着哭泣,哭后再烫洗刨毛,开肠剖肚;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由男子(禁女子)做饭,祭祀祖先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早餐,饭毕,出门游玩。“赶年”的年饭需用甑子(平日用鼎罐或锅焖)蒸,亦有蒸糯米饭者,有的做“合饭”,即将肉宰成坨,加上花椒、盐等作料,一层米一层肉码至数层,蒸熟即成。菜愈丰盛愈好。有的做“合菜”,即粉丝、豆腐、白菜、萝卜、肉等合煮一锅。据说以前祖先就是这样做饭菜的。

年饭做好,祭祀祖先,供品有斋粑、豆腐、刀头及其他菜肴。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拜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后人。

祭祀毕,有的还由青壮年手提木棒,出门巡视,遇有路人,邀至家中,奉为上宾;若无路人,仍回家中,合家团年。团年时,要“谢树”,即上坡给果树喂饭,边喂边说祝词:“喂点肉,结成坨;喂点饭,结成串。”并给犁铧、牛栏、猪圈粘饭。

“赶年”始于明代,其来历说法甚多,主要有3种:

一说客王欲征服土家,在春节前夕,派兵杀来,客兵四处劫掠,土家人便提前过年,上山避难,因时间紧迫,就做“合菜”“合饭”。待客兵进寨后,土王令土兵鸡鸣杀回,大获全胜,因鸡要报晓,没有杀鸡。客兵劫掠了财物,没有食品,春节后,便上山围猎。

二说明朝时,朝廷令土兵赴沿海抗倭,时值春节前夕,土家人便提前过年,团年后将士好出征。

三说贫困者负债累累,有钱人年关催逼,他们便提前过年以外出躲债。

土家族过“赶年”虽时间不一、方式不一、说法不一,但都过“赶年”,祭祖先,“谢树”,给犁铧、牛栏、猪圈粘饭,具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内容。

“赶年”给人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它成了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一种标志。

二、土家族“舍巴日”

舍巴日又名做摆手,是土家人的祭祀祈禳节,旨在祭祀祖先、祈求兴旺、除不祥,后来逐渐发展为祭祀祈、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以继承传统,教育后代,交流经验,促进繁荣为宗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其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文艺体育、集市贸易一起,在摆手堂举行。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三天,多在本姓祠堂举行。摆手堂又名土王庙,在土家族聚居区至今还保留着部分摆手堂及其遗迹。

舍巴日一般在正月初三举行,做大摆手时相邻数的人都要前来参加,小摆手的参加者为本宗族人(有的地方包括联宗的人)。舍巴日前一月,猎人们就要上山猎打百兽,为舍巴日准备祭品。

做摆手时,摆手堂前的坝子里要插龙凤彩旗,旗有红、黄、白三色,绣龙凤图案,呈三角形,用一横木吊于旗杆上,坝中立一柱,由柱向四面拉九根绳,绳上挂三角小旗,表示土家族世代生息的“九溪十八峒”。

参加摆手者都着盛装,无论男女均着斑斓色服,各寨人马于本寨祭祀结束后,在土老司指挥下,抬着祭品,吹起牛角号,鸣钲击鼓,燃放鞭炮,向摆手堂进发。祭品主要有斋粑、豆腐、酒肉和新捕获的野兽。队伍中的人,手持复制的土王兵器,如金瓜、斧钺等,也有的持齐眉棒、长矛、弓箭、大刀、猎枪,还有放三眼炮、唱摆手歌、跳摆手舞的,一路上,爬山过河,直奔摆手堂。路上,若遇别的队伍,需比武——“闯驾”。到摆手堂后,将祭品一一陈列于土王香案前,猎物挂于堂内两侧的绳上,焚香燃烛,鸣炮奏乐,后生们高举龙凤大旗,扛着红布圆伞,手执金瓜、斧钺或其他军械,吹着长号,放起鞭炮,敲锣打鼓,走完几个摆手的坝子,然后去到自己修的摆手坝里。

祭祀开始,土老司奠酒,行三拜九叩大礼,用土家语祈祷。

祭祀祈祷毕,土家男女在老土司指挥下,三声炮响,鼓乐齐鸣,“嗬喂”一声,顿时歌声大作,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歌声鼓杂喃喃语,嗬喂一声嗒也嗬”便是对这一场面的真实写照。以后每天均有歌舞,但词的内容不同,分别为“开天辟地”“长途迁徙”“十二月生产”“古代英雄的故事”等。歌舞之后,进行体育比赛,物资交流。这时也是青年男女交际的大好时光,他们对歌、吹木叶、吹咚咚奎,谈情说爱,各交好友。

最后一天,要“送驾扫堂”,即扫除一切妖魔鬼怪,送各位土王回府,从此,儿孙安宁。它寄托了土家人的善良愿望。

关于“舍巴日”的来历,传说甚多,主要有:一、土王率兵征辽时,扎营在一山坡上,土王怕辽兵劫营,命土兵鸣金击鼓,打起火把做摆手,这就兴起了摆手舞。二、土兵去沿海抗倭时,到了年节,苏杭一带到处玩灯、唱戏。土王怕土兵思家,便从正月初三至十五命土兵一起做摆手,“舍巴日”就那么兴起来了。三、土王率兵出征抗倭,打了三年零六个月,到了腊月二十九,家里人都思念出征的亲人,无心过年。在家的大臣们为宽土民的心,让大家愉愉快快过年节,便召土民们一起做摆手,让大家开心。这以后土家就兴起了“舍巴日”。四、土王率土兵出征一座城池久攻不下,土王为麻痹城墙上敌军的斗志,命围城的土兵扔下刀枪,鸣锣击鼓,唱歌跳舞。城墙上的敌军早已疲惫不堪,看着看着来了神,也丢下刀枪,唱歌跳舞。土王突令:“攻城!”终于破了城。土王回来以后,就在土家族兴起了“舍巴日”。

“舍巴日”的主要功能:一、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二、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三、成为土家族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四、为土家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提供条件。五、可以使土家族的成员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发挥其教育作用。

三、土家族“过年”

土家人大多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相当于各大姓宗族的族年,其时间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四川秀山石堤,彭、白、李、马、蔡田六姓为农历四月十七日或四月十八日;酉阳西水乡龙头村田姓、沙滩乡新寨和秀山海洋乡彭姓中的一支为四月八日,另一支为四月十八日;西阳老寨乡彭姓过五月初五;沙滩乡彭姓过五月十五;可大乡、沙滩乡李姓为七月初一。

过年均要举行祭祖仪式。早年在祠堂举行,各路人马邀约,奔赴祠堂,每到一路,燃爆竹,点铁炮,供斋粑、豆腐、酒食,行三拜九叩大礼,祭祀土王。随后,在本族祖先牌位前祭祀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盛况空前。后来此祭逐渐改为户祭。

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亦有祭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杨姓为杨再思,李姓为“天”字辈的三位祖先,谢姓和部分彭姓为“八部大王”。

祭祀各有其特殊方式:祭八部大王时,要摆八个酒杯,八碗饭,八双筷,八个数数钱;谢姓的方式是在野外杀牛煮食,酒喝得越醉越好,动作做得越丑越好连续三天不分老少,晚上燃起大火,围火舞蹈,通宵达旦。

关于过年的来历,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土家从湖南迁来时,有的乘杉木船,有的乘柏木船,有的乘青 木船,船速不一,到达的地点不一,有的四月初八到,有的五月初五到,有的五月十五到,到后举族庆贺,以后相沿成习,便将这一天作为“过年”。

二说祖先出兵打马(即出征),出发和归来的时间不一,如可大、沙滩李姓说“天”字辈的三位祖先出征时,七月初一全族团聚,以后年年纪念,称为“过年”,彭姓家谱载:明代打妖总督彭万镇率军打妖,石堤、宋农诸地彭、白、李、马、蔡、田六姓土兵应征增援辽东,在奉集一仗得胜,于四月十七凯旋,土家人以为是祖宗神灵所助,即杀猪宰羊进行祭祖活动,以示庆贺。每年如此,相沿成习,成为土家族最隆重的祭祖日,也有的叫做“过小年”,也有的在四月十八日过。

三说八部大王卫国有功,皇帝在庆功会上见其武艺高强,怕失王位,便赐毒酒将其毒死,在归途中,死后尸身不倒,由马驮着归了家,大家便把八部大王的殉难日作为过年,以示纪念。

过年实为土家人的祭祖日,祭成了活动的中心,亦有祈禳的成分,有关传说均与民族迁徙和抵御外族入侵有关,可以说这一节日也是土家族历史的佐证。

四、土家族“赛会”

土家人的赛会主要是赛歌。赛歌的时间、地点均为临时约定,有的需扎歌台,有的不需歌台。歌场上,双方歌师竞相上台,相互盘歌、对歌,参观者人山人海,通宵达旦,无人离去。秀山石堤的赛歌会多在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盛极一时,此俗至今犹存。

五、苗族“赶秋”

每年立秋举行。相传,有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善良、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下一只鹰,掉下一只花鞋。花鞋做工精巧,绣的花香味扑鼻,他决心娶那位做花鞋的姑娘做妻子。可苗山太大,哪里去找那位姑娘呢?为找到那位姑娘,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制作出八人秋千。立秋这天,他邀请苗山上的青年男女上山打秋千,对歌。在秋千场上,通过对歌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做花鞋的姑娘,并同她结为夫妻。以后每年这天,都要“赶秋”,进行交际。这一活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已演变为以娱乐为主了。

六、苗族“赶年场”

时间各地不一,但均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中择期。至期,无论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去年场观灯舞狮、打秋千,这正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歌手们亦大显身手,对歌、盘歌,十分热闹。

七、苗族“放赦”

农历二月春分后五天举行,这天不事农耕,男女老少,特别是青年男女,均着新衣,三五成群去几个固定的山(都在山野交界地带)唱歌、嬉戏、喝酒、玩牌,青年男女多借此交友,谈情说爱。

八、苗族“三月三”

苗族传统的歌舞节,和“七月七”的传统鼓会一样,都主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和鼓场上击鼓唱歌,翩翩起舞,尽情玩乐。

九、苗族“四月八”

英雄纪念日,亦称“苗年”,在消失了一段时间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相传,古代苗族领袖亚宜,联络各寨头人起事,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次年四月初八,亚宜不幸牺牲。苗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以后每年四月初八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功绩并为死难者扫墓。这一天,要请四门六亲共度这一节日。

十、苗族“火星节”

綦江苗族的“火星节”乃苗族人的祖先祭祀节,在野外僻静处举行,每年一次,日期由各姓自定。祭礼需行牲祭,牲为雄鸡一只,此外还有酒半瓶、米两升、蛋两个,去时带锄、斧、刀各一把,且每人带旧衣襟一件、棉线一根、马耳杆三根,凌晨,首领将族人带至野外僻静处,将旧衣襟挂在刺老包树上,众人围成一圈,首领在圈中祭神,祭时水喷向四方,绕圈割线,另一人向西射箭,首领拔刀砍刺老包树,以一刀砍断为吉,砍后将断树藏于暗处,以辟邪避灾,然后回家畅饮,并议族中事。

十一、南川苗族“踩山节”

盛行于南川区山区苗族人中。南川苗族属红花苗,能歌善舞,十来岁以上的男子均会跳芦笙舞,女子以歌唱为主。农历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苗族的未婚青年男女,以吹笙对歌互表衷情,寻找如意伴侣。踩山之前相互邀约,选择天气好的吉日良辰,穿上节日盛装,打着花伞,带上芦笙、箫笛或口琴,成群结队地上山踏青,边唱边跳,各自显示自己的特长,以求找到满意的终身伴侣。这种节日习俗,在南川苗族人中,至今盛行。

此外,苗族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又叫做月半节)、重阳节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过元旦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共产党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