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03重庆民俗风情——汉族服饰民俗

日期:2020-05-23

(一)衣帽

清代,重庆男性普遍穿青、蓝、灰色麻料、布料的无领斜襟长衫或短衫,内衬白色汗褂。家境较宽裕的外套马褂或背心,腰间系宽布带,劳动者则有系稻草绳的。下穿操裆长裤(俗称“三把抓”)。富者衣料多用丝、绸、缎、呢,四季有单、夹、棉、皮换穿。穷人,有夏披烂棉袄,冬裹破单衫的,多数是补了又补,称为“千疤衣”。头上前额剃发,后脑蓄辫,冬季天寒时,不同阶层,或头缠青、蓝、白色布帕(少数缠丝帕),或包方巾,或戴瓜皮帽。帽顶可缀珠,黑珠为一般庶民所缀,红珠为有功名者。清代妇女穿旗袍或斜襟过膝半长衫,下穿大脚口长裤(近似现代喇叭裤),扎脚。

民国初期,城市男性衣着仍沿清代,少数改穿明代衣装,稍后,改穿大襟长衫(亦称大褂)、大襟短衣和对襟汗衣以及摺腰收裆裤。女性衣着变化不大,仍以旗袍、短衫、长裤为主。衣装布料主要由本地生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北方和长江中下游难民大量涌入重庆,服饰趋向多样化,中山服、学生服、西服时兴起来并与长衫、短褂平分秋色。帽饰有草帽、毡窝帽、遮阳帽、土耳其毛帽和呢子礼帽(又叫博士帽、官帽),但在中、老年人群中,仍有缠包头帕的。

妇女则穿改良旗袍(收腰、放臀、开高衩),有时外加短外套,也穿斜襟短半衫、过膝裙或花长裤,农村妇女不穿旗袍,多穿长不过膝的长半衫,城乡妇女不管穿长袍或短衫,只要是外衣,大都要“缘边”,即用各种色彩的布条,把衣服的衣领、衣襟、衣角、衣袖镶嵌一两道边儿。巴渝妇女爱好整洁,不管什么时候,总爱把发梳得规规矩矩的。梳头工具有木梳、牛角梳、竹篦和抿子。结婚前梳独辫或双辫,结婚后大都是植“毛纂儿”,因其形状像圆形的饼子,又叫它“饼饼儿”。年龄到了五六十岁的妇女,爱在头发上捆一根帽链,七八十岁高龄的妇女则爱戴帽子。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社会制度的革新,人们的穿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男女都改穿列宁服、干部服,戴八角帽,着长衫、缠包头帕的趋少,戴礼(呢)帽的几乎绝迹。同时穿内衣、内裤渐成时俗。布有土白布、阴丹士林布、安安蓝布、斜纹咔叽布等。灯草绒在当时算是高档布料,故民间流传有“有钱之人大不同,身上穿的灯草绒”一语。

50年代初期到中期,处于中苏友好最佳时期,重庆人也曾一度流行穿苏联花布的热潮,街道上随时可见身穿苏联花布衣裤的男性中青年人,但流行期很短。

1966~1976年“文革”的特殊历史阶段,民间尚武,青少年穿军装风靡一时;大、中女学生基本上“不爱红装爱武装”。

80年代到90年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思想解放,人们的穿戴也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中青年,爱好打扮,蔚然成风,土布被淘汰,机织棉布、绸缎、羽纱、羽绒、毛呢、尼龙、皮革、皮毛等,服装用料品种繁多。男女成衣有背心、汗衫、衬衫、体恤、西装、棉毛衫、情侣衫、休闲服、运动衫、羽绒服、牛仔服、滑雪衫、蝙蝠衫、太空服、皮衣、夹克、长短大衣以及各种设计新颖、色泽艳丽的新潮女式衣裙、泳装,近几年夏天,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短、薄、透服装流行,多数家庭,已由过去的几季一衣、一季一式变为一季多衣,少数追求时髦的青年女性,乃至朝衣夕换。

帽饰也有较大变化。曾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干部帽、八角帽、列宁帽已不时尚,代之而起的是各式风帽、呢帽、遮阳帽、旅游帽、法兰西圆帽、编织帽、前进帽以及五花八门的女性装饰帽,随人而异。

50年代前,除富家子弟外,儿童衣裤主要利用成人或哥、姐穿过的旧衣以大改小缝制而成。小孩过生日春节,有的家长也给小孩做件新衣。幼儿上身是“和尚领”,下身穿开裆裤(俗称“衩衩裤”),夏季围肚兜在30年代~40年代,高中男学生军训期间,穿麻色制服,戴黑色遮阳帽,缠绑腿,束腰皮带。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穿童军服。70年代开始,城市儿童服装一般不由家庭缝制,大多到百货公司儿童专柜选购,后中、小学校时兴统一制作校服。

(二)妆饰

重庆地区妇女的妆饰,有饰发、饰耳、饰颈、饰胸、饰手和美发、美面、美肤等,统称梳妆打扮。

汉、唐以前,巴渝妇女已有梳妆挽髻的习俗。到清代,还出现过专门侍候大户人家太太、小姐梳头的娘姨,她们能梳理出“丹凤朝阳”“嫦娥奔月”“并蒂莲花”等高难发式。进入民国,这种淘神费时的时尚逐渐消失,为梳长、短辫,剪短发,烫“卷卷头”所替代。

洗头用刨花水(木屑薄片浸泡的汁水)皂角水。润发用菜油、桂花油民间有“ㄠ妹梳个蓬蓬头,头上擦的桂花油”的儿歌。梳头用木梳和牛骨梳。固发用布条结或头绳结,后来为卡压式发梳,饰头为插子或戴草花。

耳饰为戴耳环、耳坠。颈饰、胸饰、首饰为项圈、项链、胸花、手镯、戒指。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手表成了少数妇女的饰品,上述各种饰物,根据家庭经济环境和身份地位,分别用钻石、珍珠、翡翠、玛瑙、金、银、铜、锡、木以及塑料等材料制成。

女性护肤、美面,有扯毫毛、打扑粉、画眉毛、涂口红、染指甲、抹蚌壳油等方法,画眉之风何时传入巴蜀已难详考,但在宋,明、清、民国各时期均盛行,有柳叶眉、桂叶眉、蛾眉、笼烟眉、分梢眉等众多眉式。涂口红的原料,古时是用矿物质“丹”碾成细末,加入适量的动物脂肪做成。在明、清时代,流行涂成小巧的樱桃小口。民国以后,逐渐追求轮廓有致、饱满丰厚,一般均涂红脂。青楼女子涂更具感官刺激的猩红脂。现在使用唇膏,妇女美唇更加方便。染指甲除采用红色颜料外,还摘采红色指甲花,捏挤成泥状沾在指甲上,把指甲染成浅红。蚌壳油是较早的润肤用品,它以海洋动物脂肪加工后装入小蚌壳内以备使用。

二三十年代起,富家女子夏天要洒香露水,冬天要搽雪花膏,洗脸、洗手用洋碱(肥皂)或香胰子(香皂)。美发、美容一般均在家中自己护理,很少上理发店。

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妇女不注意梳妆打扮。少女梳单,双长短辫或“鸦雀尾巴”,成年妇女梳齐额短发,“刘海儿(前额型发的发型)”,烫发则很少见。“文革”时期,流行齐耳短发或扎双短辫,化妆护肤用品的品种也比较少。80~90年代,妇女比较讲究梳妆打扮,追求外部形象美蔚然成风,兴起美容美发新潮流,打唇膏、画眉毛、纹眼皮、染手指甲和脚趾甲,在城市青年妇女中已属常见。还有少数妇女为了追求美,不惜花费和冒一定风险整形整容,从人工植睫毛到做人造脸窝,从隆鼻、割双眼皮到隆胸等,不一而足。

男子的发式,在清代以前,是挽髻于顶,进入清代,改为蓄长辫,到了民国,初期留改良头,前额无发,后发披齐颈项。抗战时期,外省理发师传入新设备、新技术,有了火夹子吹风(用电或用木炭)、转躺椅。改良头消失,发式有包包头、分头、平头、圆头和光头。小男孩剃光头或蓄桃尖头。50年代以后,留中分头、偏分头和短发。1980年后,男人理发也逐渐讲究,剪、吹、梳、理、烫发型、打摩丝等。在文化、文艺界的少数人中,为了突出个性或标新立异,还出现蓄长胡子、剃光头、留披肩长发、扎“刷把头”等形式。饰物主要是戴纪念章、手表、戒指和西装领带夹等。

(三)鞋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巴渝地区的穷苦人家多赤脚或穿草鞋。

男子富者平时穿白布袜和圆口布鞋或双鼻梁布鞋;冬天穿抱鸡婆”棉鞋。妇女盛行缠脚,均穿粽子形凤头花鞋,有的加套以帮鞋,这种绣花鞋被叫做“三寸金莲”。农户穿的草鞋分别是谷草和竹麻草鞋冬天不做农活时,中、青年多穿用竹做成的“麻窝子”,少数人也穿布鞋,老弱妇孺穿“瓮鞋”(保暖棉鞋),下雨、下雪穿鞋底钉有多颗铁钉以防水防滑的钉鞋。1949年初,城市赤脚者已少见,布鞋、胶鞋、皮鞋逐渐普及,袜子也由布袜、麻纱袜过渡到棉纱为主。鞋靴品种亦趋多样,有凉鞋、拖鞋、皮鞋、统靴、运动鞋、旅游鞋、保暖鞋、保健鞋等。穿布鞋的人少了,即便是穿者也多是老年人。款式也由圆口变为鞋带式、松紧式和自粘式,“千层底”变为塑料底了,女式鞋由平跟转向半高跟和高跟,身材偏矮的女子则喜穿超高跟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