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重庆民俗风情——土家族的服饰、饮食习俗

(一)土家族的服饰
古时,土家人以野麻为布,喜着斑布衣。“改土归流”前,男女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帕,上着琵琶襟,下穿八幅罗裙。“改土归流”后,男女服饰分开,男着长衫,系腰带,长衫为右开襟。妇女穿“银钩”。银钩”为右开襟矮领长袖,沿胸襟边和袖口缀一二寸宽的青布条,靠青布条后边等距级上三根五色梅花条,胸前用彩色丝线钩花,衣长至膝,袖口宽大;下装男女一式,为大裤脚白裤腰,民国时期,男着对襟或长衫,对襟钉七颗纽扣;女着满襟,配上绣花围裙,青丝帕,绣花鞋。土家人头上包青帕或白帕,男人和未婚女子包成“人”字形,已婚妇女梳发髻,插金银首饰,包“锅罗圈”。80年代以后,除边远山寨的老年男子还着对襟,女子仍着满襟外,一般都改着汉装,夏天,青年男子着衬衣、西裤;女子上着西式女装,下着长裙或短裙。春秋季节,男子着西服、夹克或牛仔服:女子上着春秋衫,下穿裙或西裤。青少年在学校均着校服。服饰多在商店购买,亦有缝店定做。
妇女的首饰,多为银制。耳环有“瓜子”“灯笼”“单环”等;手圈有银质和玉石两种;戒指有“三镶子”“一颗印”“单股子”等;胸前挂“银牙签”扣花”,上系银链、银牌、银铃、银珠等;头上插银花、宝针;发髻的首饰形状有龙、风,种类繁多80年代以后,城镇戴金耳环、金戒指者增多,农村罕见戴首饰者,包头帕的也越来越少。
儿童着装重在帽子。帽有“紫金冠”“鱼尾帽”“风帽”“冬瓜圈”等种类。帽檐绣上花、草、鱼、鸟等图案,有的缀“十八罗汉”“大八仙”“小八仙”;有的绣“福、禄、寿、喜”4字;有的花中缀珠子,帽尾吊银牌、银铃;颈上戴项圈;手腕戴银镯,十分讲究。80年代以后,童装一般都在商店购买。
(二)土家族的饮食
土家族生活在武陵山区,靠山吃山,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
1.主食
山区居住的土家人以玉米、薯类、荞麦、豆类为主食,平坝丘陵地带则以稻米、玉米为主食,杂以薯类。
在制作上,玉米可磨粉调湿蒸饭或焖饭,亦可做成粑。土家人还常将玉米与大米混合,做成“金包银”。其做法是:将大米煮至半熟,用烧箕沥去米汤,再用1/4至1/2的玉米面(玉米面有时需加水调湿)与米调匀,或蒸或焖,内白外黄,名“金包银”,既喷香又营养丰富。荞麦既可磨粉作粑,亦可去壳磨细后做成荞粑,如同饭,或像大米一样煮得半熟,沥后蒸食,土家人用带浆鲜麦磨浆蒸时,喜用鲜桐叶包好放在夹上蒸食,清香可口。有的用带浆的鲜玉米作粑,亦如此制作土家人喜爱的食品还有“合渣”。“合渣”的做法是:将黄豆泡涨磨浆后倒入锅内,待烧沸后加新鲜青菜叶煮熟,用卤水或石膏点清即成、由于未去豆渣,便称为“合渣”。这种食品吃起来清香津甜,有的还加上薯类,薯亦鲜。洋芋的吃法:一是炕,去皮后,在锅里烷得澄黄透,极香;二是煮或焖;三是油炸,去皮后,在煮沸的清油锅里炸熟。红薯的吃法:一是烤;二是用甑蒸;三是锅里焖;四是剁碎磨浆沉淀后,取粉用“锑盆”在沸锅里浸熟,晾干后切成粉丝或粉片;五是将红粉做成抄手样后蒸食,名“猪卷子”;六是与荞粉或麦粉混合做粑;七是切成条晒干用沙炒,或用油炸,各具风味。
2.辅食
土家人的主食以豆类为主。只要一进人土家族聚居区,便可吃到团、绿豆粉、糯米包子、油茶汤等名小吃。
⑴团馓:又名“油炸粑粑”。用一铁制小勺,盛上米磨的浆,浆内加上煮熟的米豆,或肉粒,或豆腐粒,在滚沸的油锅里炸熟,吃起来香而酥。
⑵绿豆粉:用米和绿豆泡涨磨浆,摊在热锅里煎熟,切成片丝;或用油炒,炒时加上辣椒、盐、姜、葱等调味品;或在开水里烫一下,加上油、盐、酱、醋、姜、葱等佐料,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⑶油茶汤:用茶油先将青茶叶煎炒一下,加水煮沸便舀在碗中。碗内已盛着事先制作好的油炸粉丝、炒黄豆、煮熟的腊肉粒、豆腐粒等物,同时加上了姜、葱等作料,油而不腻,清香爽口。
⑷糯米包子:糯米面调湿后,包上肉馅,置于铺好松毛的蒸笼里蒸熟,味清香。
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⑸米豆腐:将大米或玉米泡涨磨浆,掺入适量石灰水,倒人冷锅,然后烧火,随水温升高而不断搅拌稠匀至熟,倒人盆内冷却,吃时打成团或片,加上酱、醋、辣椒等作料,即可食用。
3.蔬菜
土家人的蔬菜,主要是青菜、萝卜、豆类、瓜果和豆制品。在豆制品中,最有特色的是酿豆腐、血豆腐和浑浆豆花。
⑴酿豆腐:将豆腐打成立方体或三棱状,用刀在其任意一边划一条口,将肉馅塞入口内,放在油锅里炸一会儿,此时加上适量的水煮熟或蒸熟,加上姜、葱等作料,便成了土家人的席上佳肴。
⑵浑浆豆花:豆花做好后,去膏水,加入过滤后未加卤水的豆浆,再加适量的芝麻或苏麻面,烧沸后再煮一下即成,特别鲜嫩,且具韧性。
⑶神豆腐:采摘野生的臭牡丹叶子,洗净揉烂,放入清水浸泡,两个小时后过滤去渣与香灰水混合,即凝固成团,人称“神豆腐”,打成块,加上作料,即可食用“神豆腐”能清热,热天食用更好。
⑷酢海椒:将辣椒碎细,加入玉米面和盐,盛入缸内,用芭蕉叶盖严,用扎紧,倒扑于钵上,沿上掺水。食用时,可蒸可炒,炒肉或炒青菜特别味。
⑸血豆腐:将豆腐揉成浆,加入适量鲜猪血,和匀,加上花椒粉、辣椒、姜米、盐等作料,凝固后,切成,熏干炒食,便成佳肴。
4.肉食
土家人最有特色的食品是烟熏腊肉。宰了年猪,将鲜肉放入缸里腌数天后取出,用柏香枝烟熏,熏后挂于厨房火塘顶的炕架上,再经取暖的柴火烟熏火燎,经一月之后,橙黄透明,奇香无比,可保存数年而不变质。若有来客,便煮腊肉以待。制作上极有特色的是“过桥腊肉”。“过桥腊肉”的做法较多:一是将大片腊肉的两面都蘸上用水调湿的红粉面,放入油锅内烙,烙好后,便可蒸炒;二是将大片的腊肉蒸熟;三是将大片的腊肉蘸上玉米面蒸熟。因其肉片大,一片可盖过碗口,便称其为“过桥腊肉”。用腊肉炒海椒也是别具风味的食品。
土家人杀年猪时喜做“血粑粑”和“血肠”。“血粑粑”是将糯高粱面调湿蒸熟,掺入鲜猪血,做蒸熟即成;若掺入鲜猪血后灌入洗净的大肠,即成“血肠”。
土家人还吃“豆腐鱼”。制作的方法是:将鱼宰成坨,放入油锅里炸一下,再加上切成的豆腐和姜、葱、盐等佐料加水煮熟,鱼与豆腐都鲜嫩无比。也有油炸后,用砂锅煨煮的。
鲜青菜炒牛肉也是土家食品中的一绝。
土家人过“赶年”喜作“合菜”。“合菜”是将猪肉、羊肉、鱼肉、粉丝、白菜、萝卜、豆腐等数种肉和蔬菜混合煮一大锅,加上姜、葱、蒜等作料,其味鲜美,营养亦佳。
5.酒
土家人喜饮“包谷酒”“高粱酒”和“咂酒。“咂酒”是用高梁、糯米为原料(一般只用其中一种)用陶罐发酵制成,饮前加开水浸泡10余分钟,再插入竹管或麦秆吮吸,其味甘测清醇,男女老少都可饮用。
土家人每天吃三餐。西水河西一带的土家人,早上吃干饭,中午做油茶汤,晚上的菜就较为丰盛。早餐的菜较为随意,春季有莴笋、干白菜、酸菜,夏季南瓜、茄子之类;冬季以萝卜、青菜、白菜等为主。晚上一般都是干菜、汤菜分明,有条件的还炒肉下酒。
6.土家族的食具和口味
土家人的食具一般为土陶器皿。碗的形状有两种:一种碗口较大、碗桶较浅、较坦;一种像钵,都是土窑烧制。20世纪50年代以前也有少数人家用木碗,90年代以后,都大多用瓷碗了。调羹、酒杯都是土陶制品,形状与汉族所用的调羹、酒杯无异。
土家人味喜酸辣和香酥。这一与土家人剽悍、泼辣性格有关;二与当地的气候有关,黔江地区气候较为潮湿,酸辣香酥对生理有一种调节作用;三是春季蔬菜品种较少,酸菜便于储存。
7.土家族的待客饮食
临时有客来,讲究的是推豆花、煮腊肉,若有酸酢鱼的也用酸酢鱼,用大碗喝酒,切大片子肉。若是宴请,讲究的是八大碗、九大碗、转碗(即烧白、肉、豆腐、魔芋、红苕粉、炖肉、蘑菇等)。城市宴客最讲究的是“海陆空”,即斑鸠、鳖、乌骨鸡。吃的时候,是将乌骨鸡、斑鸠先炖好,放在席上的火锅里,待火煮沸后,将活鳖放下锅去,用物按住,直到鳖死去,再煮几分钟后,用筷子戳穿、撕破,给每人舀上一碗热汤后,将三样东西捞起来,切成块,放下锅去,再煮三五分钟,即可食用。
待客都是请客人坐上方,主人挨着客人旁边坐,其余坐下边或侧面,方桌的四方每方摆上两份食具,每份需酒杯、调羹、筷子饭碗四样摆齐,讲究一点的还要摆上一个碟子,以盛辣椒、酱油、醋等佐料。城镇则是将筷装在卫生袋里摆出来。宴会需由主人先喊请酒,大家再一齐举杯,随后才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