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重庆民俗风情——苗族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及商业民俗

(一)苗族的服饰民俗
苗族服饰因时而分,因地而异,因节而盛。古代,男装简,女装繁,男女差别很小,皆上穿花衣,下着百褶裙,蓄长发,缠花头帕,着草履,佩银饰。清朝乾隆时期以后,年男子多着对襟大褂,老年男子穿左长衫,戴银质项圈和手镯,头帕多青、花、白三色,缠成人字形。
苗族有的地方平时着汉装,在做客、节日、婚嫁等庆典时着苗装:男装为白色头帕,大襟右衽滚边青色长衫,衣领及衣边镶有浅色花边(也有穿不带花边衣的),抄腰裤,缠绑腿;女装用丝织或彩布缠头数围,形似圆盘大帽,外沿用绣有图案的彩带(或绸带吊以彩线)扎成花绣套,胸前着刺绣或蜡染的大套小围腰,下着百褶裙,腿缠花绑腿。有的地方男子上装四围开衩,下如汉服着裤。女服上装及腰,下着彩色花裙,裙用黄蜡点红、黄等色为饰;头盘髻,花巾裹至数寸厚;耳环如弓,系锁线垂肩,重1两有余。衣料多用自织麻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津苗族着汉装;綦江苗族男子包头帕,着青(或蓝)色长衫,抄腰裤;女子着“四块瓦”短襟,大翻领,左右开衩,下着百褶裙(有长、短两种,长则至脚踝,短则至膝),均用青色飘带系腰,外套围腰,缠红、白色头帕,厚至三五寸,外用勒子缀以翠珠,未婚女子盘辫,已婚女子盘髻于头顶,佩耳环;无论男女,皆用白(或青)布裹成“人”字形,绑腿。20世纪80年代以后,平日着汉装,节日盛典穿苗装。
银饰有头花、银帽、银盆、银角、银梳、耳环、项圈、项链、压领、围腰链、银披肩、手镯、戒指及各种衣片银铃等数十种。图案有对称、均衡、放射、单独和连续等结构。
小孩子的服饰以头饰最具特色,头上戴“虎头帽”“紫金冠”、风帽、凉帽等。一般用绣花与银饰作彩饰。“虎头帽”重绣花,“紫金冠”重银饰,其银饰多为凤凰和花。风帽钉坐佛、罗汉,有的绣“长命富贵”“松柏常青”等字样,外加金属坠子,胸前挂项链、百家锁。
(二)苗族的饮食民俗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杂粮和玉米为主食。杂粮中又以红苕为主,红苕一般要吃半年以上,做法是用鼎锅(或锅)焖,也有的用甑蒸,煮熟后,下酸菜汤或泡菜。玉米则被磨成玉米粉,和着青菜或酸菜煮稀饭,也有用玉米粉蒸干饭的。
苗族聚居的地方所产稻谷甚少,只有年节和宴客时才用大米做饭,其做法有的用鼎锅焖;有的则将米煮得半熟后,沥干,用甑蒸。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普遍以大米为主食,玉米、杂粮做饲料的多。
口味喜酸辣最有特色的是酸鱼、酸肉、酸汤、辣椒骨等。
1.酸鱼
将鲜鱼洗净,除去内脏,撒上盐和辣椒粉,再加香料,浸泡两三天后取出,将糯米粉和玉米面抹在鱼上,装入坛内,再一层鱼一层粉,密封半月后,即可食用。吃时,生食、油煎都行,色鲜味浓,爽口酥心,隔年酸鱼味更美。
2.酸肉
将肉切成大片,一层盐,一层肉,装入坛内,盖好。两三天后取出,抹上糯米面和甜酒糟,再加辣椒粉和其他佐料,反复揉搓至不滴水为宜。随后,装入坛内,密封起来,半月后即可食用,味美可口。同时这也是一种贮藏方法。
3.酸汤
将煮熟的鲜菜,放入坛内或盆内,加少许酸水,一两天即成。吃时,煮沸加盐,再加辣椒粉等调料,食用方便。
4.辣椒骨
用辣椒、骨头、生姜、酒、食盐做原料,加工而成。或下饭,或做汤,香气馥郁,鲜辣酥甜。
5.饮料
以酒为主。饮酒是重庆苗族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苗家有“无酒不成礼”之说酒分米酒、包谷(玉米)酒、高粱酒多种,各家都能自酿自造,自给自足。凡待亲朋好友和喜庆宴客,都是一醉方休。
(三)苗族的居住民俗
多聚族而居,十几户、几十户、上百户为一寨。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光绮丽。一家一院,或篱笆,或围墙,自成一体。
20世纪50年代以前,住草窝、草房,也有以木为架,竹编泥抹为墙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住宅,各地不同,多为平房和楼房两种。苗族所住的平房,一般为“五柱四棋”,四开间,右数第三间为堂屋,有的堂屋不设大门,对外全敞开,又名“敞口厅”,供接待宾客、举办大型喜庆之用。堂屋的左右(或右侧)设“祖先柱”。“祖先柱”为木杆或竹竿,下立于地,上至屋顶,中间绑以纸钱,并用鸡毛醮上鸡血贴于柱上,即为祖先牌位,祖先柱,又名“家神”,有的地方亦称作“南岳”,岁时祭奉。堂屋两侧,右为大,为老人所居;左为小,为孩子所居。苗族的楼房与当地的汉族无异。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砖与钢筋水泥混合结构楼房的也逐渐多了起来。
(四)苗族的交通民俗
千百年来,苗家的运输主要靠人力背负。背负的主要工具,一是背篓,二是箩筐、扁担。20世纪80年代以来,苗家村落先后通了公路,稍远一点的运输主要靠汽车。
(五)苗族的商业民俗
传统的交易方式有两种:一是市场内实行正式市场交易;二是市场外实行非正式市场交易。这些交易方式多与土家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