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之一。它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2011年5月,金钱板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达到高潮。金钱板表演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打有三个孔,孔中穿上铜钱,表演时除有竹板敲打之声,还有铜钱碰撞之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取消了铜钱,就成了简洁的三块小竹板。金钱板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打则打板,演员左手持两块竹板,右手持一块竹板,利用右手竹板敲打左手竹板,敲打的声音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手势好看;说、唱主要叙述唱段内容,即故事情节,人物悲欢,矛盾突出,情景介绍;演则讲究身法、手法,传神达意;曲牌主要引用快板特点,以及川剧中的“红纳袄”“青纳袄”“梭梭冈”“数板”“慢板”等。
金钱板主要唱词大多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如《四姐下凡》《孟姜女》《秦香莲》《四下河南》等。晚清时期,湖北学政赵尚辅回万州老家省亲,曾到万州阅江楼观赏过金钱板的表演。两年后,赵大人老母病故,赶回万州奔丧。这位满腹经纶,曾任过翰林院编修的四川才子,毅然挥泪写出《赵尚辅哭母文》,并很快被民间艺人用金钱板形式在万州传唱。万州杨家街口的豫园茶馆、西山茶庄、阅江楼等场所就曾多次将《赵尚辅哭母文》演唱得淋漓尽致,道明了为人孝居先的道理,给万州历史留下了感人的一笔。
到民国初年,万州金钱板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演唱内容也开始多元化,并创作出很多引人入胜的精彩唱段,如《水浒人物》《白娘子盗灵芝》《三英战吕布》《马陵道》等。民国10年后,大军阀杨森坐镇万州,并大兴土木,改旧城、扩街道、建公园、修茶馆,使万州百姓有了很多的活动场所。这个时期的金钱板与评书、竹琴、花鼓成为姊妹艺术,很快占据了万州所有的茶馆、酒楼,成为民众休闲消遣的精神寄托。据健在的老人讲,当年的茶馆可以说是座无虚席,人们轮番欣赏评书、竹琴、花鼓、金钱板,这称得上是万州民间娱乐的一道风景。几年后,王陵基担任万州第一行政长官。这期间,金钱板更是奇葩独放,受世人青睐。王陵基委托教育长李寰成立民众教育馆,该馆常以演唱金钱板的方式教育民众,大多唱些《劝世文》《苦媳妇》《天下耕读最为本》《士农工商总要勤》等。这些唱段在一定程度上开导、启蒙和教育了群众。这个时期的演唱者主要有:熊世举、冯考庭、罗友全等老艺人。万州解放后,金钱板的年轻表演者迅速增多,而且还出现了女性,他们接过老艺人的衣钵。金钱板唱段内容也由陈旧的历史、传说类拓展到新人物或新事物,如:《送货下乡》《三过文化岗》《插秧状元》《雷锋》《焦裕禄风雪访贫》《哪有闲空回娘家》等。“文革”时期,表演金钱板的老艺人,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都被打入“冷宫”,概由新人登台表演。主要唱段有《沙家浜人物》《孤胆英雄杨子荣》《毛主席到咱山里来》《老两口学毛选》等。这些新人有潘光正、刘国福、陈顺富、丁长福、何荣国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州艺人又创作表演了一批具有现实意义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特别是表现三峡移民题材的《移民支书》,令人振奋,催人进取。
由于金钱板道具十分简单,可揣在兜里或插在腰间,演唱时抽出即可。其表演不择扬地。如田间地头,路口院坝,羊肠小道,大小舞台均可表演。就是说,只要能容纳一双脚的方寸之地就可表演。金钱板唱词优美。优秀的唱段,不但注重情节描写,还十分讲究和仄押韵,句式可长可短,机动灵活,短短几句便可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三两分钟,便可唱完一段完整的故事,让你听来回味无穷,不忍离去。其次,它的创作结构严谨,没有空话,套话,每一句听起来都似乎必不可少。由于金钱板多为一个人表演,故常常被一些有钱人家请至府上表演专场。这体现了金钱板在民众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它逐渐成为万州乃至三峡地区家喻户晓的说唱艺术。几百年来,它的形象在万州人心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迹。在过去的岁月里,金钱板演唱场数都是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去概括的。其社会影响力是重大的。它以万州为中心,辐射至周边的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开县、梁平等县乡。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健在的并能表演(或创作)的艺人,万州有潘光正、刘国福、陈顺富、丁长福、何荣国,云阳有杨健,开县有吴大宇,奉节有赵贵林,忠县有黄万生等。这些艺人创作演出的金钱板在当地县乡为宣传当地的中心工作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如杨健创作的《移民支书何大川》,由丁长福表演并赴京参赛荣获了全国曲艺作品大赛一等奖。同时,该作还为宣传三峡移民外迁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何荣国创作的《千万别学妈》,也为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贡献。
如今,万州金钱板已传承了18代。代表性传承人丁长福系16代弟子,1952年生,初中文化,国家一级演员,1972年以前生活在云阳县盘石镇,并在云阳永兴乡当知青,同年7月调云阳文工团当演员,1991年调入万州三峡歌舞剧团。从艺近40年,精通样板戏,古装戏,现代剧的表演,尤其对金钱板情有独钟。至今仍在各种场合表演金钱板。
尽管金钱板历史悠久,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仍然面临着生存危机,会表演金钱板的演员也寥寥无几,能拿出古本唱词的人更是难寻。特别是造诣较深的表演者均已谢世,如今的年轻人大多都不愿静下心来学,致使很多技能难以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