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16重庆民俗风情——渝东南苗族族的人生、礼仪民俗和社会礼仪

日期:2020-05-10

一、生育民俗

基本与土家族相同。

二、学校教育的民俗

解放以前聚居的村落少有学校,有钱人家的子弟,多到汉人的学校里读书,汉人的学校有私学和公立两大类。入私学需拜孔夫子,以后每半月拜一次,拜时焚香燃烛,行三跪九拜大礼。同时,初次入学还需拜先生(即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万盛、綦江等地的苗族聚居村落,办起了民族小学,供苗族儿童学习。20世纪80年代苗族实行五年制义务教育,90年代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除公办的中学、小学、职业中学外,还设有民族中学和小学,民族中、小学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三、苗族的婚礼

苗族婚姻较为自由,“踩山坪”、“放赦”(农历二月春分后第五日)、踏青、歌会、“赶边边场”等都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合和最好时机。恋爱时,木叶传情,以歌为媒,无论男女,均可引向,只要对方接歌以后,二人便可走到一起,用歌谈情说爱。经过几次唱和,相互了解,建立感情之后,方才互赠信物。即使是经人介绍,或媒的之婚,也要尊重子女的意愿。

20世纪40年代以后,婚礼的一般程序为:

订婚。订婚时,男方有伴郎,女方有伴娘,设“三茶九盏”与饮食,待男女双方拜神后聚。食毕,女方以饭食一包交男方带回,以示“允婚”。待男女双方成年后,便商定佳期,随后,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迎娶。

迎亲。新娘出门后,用芦笙伴奏。途中用1只鸡和饭陈设于路上,由主婚人祝神后,众人分食,称作“还车马”。到了男方家,设酒宴款待双方宾客,席间有歌。片刻,主婚人与新郎离席而立,跪拜后再歌,众人以和,称“周堂”。深夜席散,新娘与伴娘宿。3天后,送亲客与伴娘辞归,新婚夫妇方同宿。

一些地方流行姑表婚。舅家对姑家之女有着优先选择权,如舅家不娶,则以姑表姨表为限。嫁与其他人,亦得遵父母之命。清代,婚姻论财,嫁无奁物,现订婚需“水礼”3次,送女方亲族,多寡视其贫富,但每样礼品必为双份,如糖2包、鸡2只等。如女方收受,则婚姻始定。迎亲,男方带伴郎随媒人前往女家,叩拜女方祖宗、父母及尊长,夜间设酒“交判”。次日晨,新郎伴郎再拜女方祖宗、父母与尊长,并辞行。女子哭嫁,辞别。新郎新娘并行,送亲者尾随其后,沿途芦笙阵阵,舞姿翩翩。中途小息,将女方置办的糯米粑、熟鸡等让在场者分食,至男宅,新娘于宅旁更衣,换上艳服,用伞遮盖,在芦笙伴奏下,载歌载舞,缓步登堂男方于堂前设宴,按尊卑老幼入座,致词盘诘,双方亲族对歌畅饮。入夜,设酒宴三轮:第一轮,酬谢媒人与尊长;第二轮,酬谢送亲客,交割“财礼钱”;第三轮,酬谢众宾次日,送亲客返,新娘短送,拉手泣别,送亲客中的长辈赠予“泪水钱”,若再送,则再赠婚后第3日,夫妻回门,如岳父家不留,则当日返程,婚礼遂告结束。

四、苗族的婚制习俗

苗族实行民族内婚制,即通婚的范围局限在本民族成员内,民族内婚的形成主要是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所造成。长期以来,封建王朝对苗族施行抚兼用的政策,在围剿时,除官兵外,还征派当地其他少数民族的首领带兵征剿,这就造成极深的民族隔,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就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苗族人民在受到歧视的情况下不愿与其他民族成员成婚;二是封建王朝所派到苗区的官员明令禁止其他民族成员与苗族通婚。结婚的地域一般都在1~25千米以内。

在民族内婚的情况下,也有这样几种情况是禁婚的:

①同苗姓者不婚,改汉姓不予过问。这是因为苗姓改汉姓的情况较为复杂。

②结拜兄弟的子女间不婚。苗族将结拜兄弟当作自家兄弟看待。

③同“鼓社”不婚因为“鼓社”是按宗支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祭祖单位,在本质上视为“同宗”。

④仇家不婚。这主要指的是“世仇之家”。

婚姻自由只有在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时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才真正得到了实现,即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打破了民族内婚的格局。

五、苗族的社会礼仪

苗族热情好客,迎客送客都要放鞭炮,客人到了离家约10米时,主人便放鞭炮迎接。随后,请客人去堂屋落座;若是冬天,便请去火塘边坐。客人走时,出了大门,主人便放鞭炮欢送。

迎客吹奏芦笙,待客必用大碗酒,大片子肉,让客人酒足饭饱。待客时倾其所有。一家来客,全寨相待。请客的第一天晚饭,由主人家承办,以后则由宗族内其他家庭承办。入夜的住宿,也是分散到各家各户搭住,形成了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族客人的习俗。

外出做客也是一样,一家出门做客,相约族人和寨中人相随,去的人不需人人持礼,只由主客持礼就行了;喜庆都要请歌手对歌。对歌都是异性相对,即男子找女子对,或女子找男子对。对歌的内容,多为即兴创作,而且是有问必答,有唱必酬,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如果是唱情歌,一般为女引男随,一唱就要唱到成双成对。所以,苗家请客和做客都一定要请歌手。

礼俗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长辈不计较位次。主要表现在:

①吃饭时,人多坐不下,长辈便主动端上饭菜去院坝边、房檐下蹲着吃,谁都视为正常,长辈也以此表示对主人的理解和体谅。

②喜庆歌手对歌时,勿分长幼尊卑,重在比智慧、反应力和应变能力。

③长辈不计较对待自己的礼数是不是周到,只求自己尽到礼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