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13重庆民俗风情——汉族婚姻礼仪

日期:2020-05-13

历朝历代,汉族人都视男女结婚为人生中最隆重的大事,婚前、婚内都遵循一些习俗。

1.提亲

首先,要托善于游说的熟人或媒人向女方的家长或长辈表达联姻的愿望,并向女方介绍男方的健康、人品、文化和家庭背景等情况。

2.访亲

对方父母派出可靠亲友暗地打听媒人所说是否属实。同时双方又进行明访,其任务主要是看人长得怎样。20世纪50年代前看人是男方看女方,新中国成立后女方也要看男方。在重庆农村的一些地方现在也时兴“访人户”(打听另一方家庭情况),参加明访的人可以多至十余人,由被访一方办“招待”。

3.插香

男女家庭双方都同意开亲后,就约定吃插香酒的日期。到时,媒人带着男方一帮人到女方去“爬门”,把香烛插在女方堂屋中神龛上的香炉中,火炮一放、磕三个头,就算向祖先、亲友、邻居打了“响片”(招呼)。吃插香酒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写婚约。请缮写先生在婚约的左下角代填写上男女双方姓名及年、月、日、时,还要在约书的空白纸上写上“道远通达路遥,不知何日还乡”,再把婚约一撕成两半,男女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开亲的凭据。现在不流行插香了,改由男方招待女方的长辈、近亲,称为订婚酒。20世纪50年代初期,部分农村还留有写婚约的习俗。

4.姻亲往来

一经插香订婚,男女两家的姻亲关系就确定下来了双方家中成员的生辰和端阳、中秋、团年(腊月三十)三大节日,都要彼此送礼恭贺。

5.讨庚

男女双方开亲后,男方就要选择一个吉日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庚(讨生辰八字)。通常的礼物有猪肘、公鸡、茶食等。女方父母如果同意这桩婚事,就会把生庚交给男方。

6.合八字

男方讨到女方生庚,便去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将双方生庆换成天干地支对照),看双方的“五行”是否相生相克,年看祖宗,月看父母,日看本命,时看子女,只要不克父母不克夫妻,就是八字相合,此后可以选定结婚日子了。

7.择婚期

婚期也是请八字先生给“算”出来的。他根据男女双方的经济状况来“绕包”(以不中听、不如意的话加以恐吓),钱给的多,就说些吉祥顺心的话;钱给的少就说些不如意的话。一般择婚期的酬金是几升米,婚期择定,就不能改变了。

8.送期单

婚期择定后,男方要用大红纸封,把婚礼日期送给女方,还要请近亲长辈吃花筵酒。

9.打行架

婚期一定,女方就开始准备嫁妆。经济宽裕的人家,多在行架铺定做,包括床、柜、凳、椅、梳妆台等结婚家具。当时的合川龙市镇有三家行架铺做得最气派,远近出名。

10.哭嫁

20世纪50年代前,重庆地区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有钱人家的姑娘在结婚前一个月就开始哭,早晚各哭一回。贫家姑娘多在出嫁前一两天才开始哭。长哭或短哭,都是表示自己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妹等亲人。

11.过礼

即男方向女方送交结婚礼物。男方通常送的礼物有:

①茶食礼:盐1包、茶1包、杂糖4包。

②上梳礼:红蛋2个、梳子1把、篦子1把、子1把、网子1个及礼金。

③走拔礼:两床铺盖或半边猪肉;四床铺盖或一头猪肉另加1只鹅、1只羊。

④肚痛肉:3~5斤重的一块猪肉。

⑤离娘鸡:肥母鸡。

⑥长流水:母鸭。

⑦踩轿米:一斗二升白米。

⑧露水衣:用好布料做的衣服。

⑨歌堂茶:杂糖、茶食花生、瓜子。

⑩去水席:能供两桌人食用的肉等食品。

过礼队伍一到,女方赶忙出门迎接,边接礼物边唱打趣的顺口溜:

过礼先生来得早,请到后园去吃草,过礼先生来得黑,猪圈牛圈该你歇。

12.开脸上梳

姑娘出嫁前,要请双老健在、儿孙满堂的妇女为新娘开脸、上梳。开脸即绞毫(汗)毛、扯花尖(额角)、扯眉毛和用红鸡蛋滚搓脸面。上梳即把新娘原来梳的发式打散,重新梳成小辫儿盘在脑后,这样梳妆打扮一番,就比没有开脸上梳时精神得多、漂亮得多。

13.拜香火

在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由两位未结婚的姑娘将新娘扶到堂屋,向点有香烛的神作揖磕头三次,然后又拜爷爷、婆婆、家公、家婆、父母、伯叔、姑舅、兄嫂、姐夫、姐姐等长辈,受拜的人不说话也不推辞,只把准备好了的压箱钱打发给新娘。

14.坐歌堂

新娘拜了香火后,又在两位姑娘的搀扶下,去参加坐歌。歌头由迎灯姐起头,其他客人接着陪唱。唱的内容有夸奖、安慰和相互挑逗、打趣等歌词,待唱得差不多时,新娘就开腔唱起来,唱的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留恋生长家庭的歌。这时父母、兄嫂便说一些劝慰的话,让新娘不要再哭了。最后由迎灯姐唱起扫堂歌,表示坐歌堂结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人举行的婚礼中,有的还保持了坐歌堂的遗俗,只是改唱流行歌曲了。

15.迎亲、发亲

成亲那天,由男方抬着大红花轿,吹吹打打,到女方去迎接新娘。迎亲队伍中有新郎、迎灯姐、押轿客以及部分亲友,有带路的媒婆、媒公的轿子,空着接新姑娘的轿子。到了女方后,新娘要站到量米的木斗上接住男方递过的两把筷子(每把六双,取禄字谐音),并唱离娘歌。唱完歌,新姑娘换一双花鞋,出门上轿新娘上了花轿,押轿客高喊一声“升轿”,抬轿的轿工抬起花轿就往回走。这时往回走的队伍中多了挑姑娘家陪嫁手盒的“半超超”娃儿。陪嫁的东西中,陪嫁银元的,少的有十块,多的摆成一个“喜”字,特别多的摆成双喜字;陪嫁田产、街坊的,把契书摆得更显眼,抬盒后是女方正客送亲的轿子。大锣挨着唢呐走,快三下又慢三下。

花轿在路上,不能放下轿子给别人让路,让了路表示自己不发财;两家花轿相遇,新娘要交换礼物,一般都是手巾之类,从窗洞递给对方。

16.装郎

手盒、装郎箱架一到,婆家就忙着给新娘收拾打扮,穿戴中要说“四言八句”表示吉祥。

17.铺床

装郎完毕后就铺床。床要顺着屋梁放置。四只床脚下面不能垫石块,铺床的干谷草不能解开(3天后才解开)。铺床时边铺边说“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姑娘”。床铺好了,一边撒瓜子,一边又说“瓜子上床,儿孙满堂。”

18.回车马

这是新娘坐的花轿到达新郎家门前的一种仪式到时,门前坝子中间放有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头蒙住嘴巴的猪头,一个装满米的升子和市钱,四只酒杯,一碗净水,一只公鸡,一把菜刀以及香烛纸钱,一位掌坛师点燃香烛,画着神符,念着咒语,驱煞请神,令各路星“有堂归堂,有殿归殿,无堂无殿,各去远方。

19.拜堂

新娘下轿扶进堂屋后,即与新郎按男左女右并排站好,随喊礼先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而进行礼拜。拜毕后平身、退位、化帛、入洞房。

20.坐烛

新郎、新娘进洞房,亲友中的年轻人也跟着涌进而去闹房。新郎、新娘喝了交杯酒后,亲友就祝福说:“新郎新娘交了杯,今晚才好睡一堆”“交了杯就坐烛,生的儿子胖笃笃。”

21.拜灶

坐烛后,新郎要回到堂屋去陪客人,新娘就被扶到灶房去拜灶——实际上是熟悉环境。新娘磕头拜灶时,有亲友唱:

厨子师傅你莫笑,今天新人来拜灶。一拜金灶头,二拜银水缸,新人煮饭满屋香。会烤酒,会熬糖,媳妇赛过婆婆娘。

22.吃偷食

新娘到婆家的第一顿饭不能吃,只能“撞门食”——肚子饿了只好偷偷吃点娘家准备的米花糖、红蛋之类的小吃。

23.闹房

晚饭后,兄弟、表亲和姐妹们就要去闹房。重庆地区有“闹房三天不分大小,闹得越凶越好,新姑娘生的娃儿才好带”的俗话,所以有少数长辈,也跟着到新房去看热闹。闹房有个规矩:动口不动手,如年轻人闹到深夜还不“收疯”,就由有威望的长辈出面打招呼“不早了,睡得了,明天大家再来耍”,闹房的客人走了,婆婆才给新媳妇送灯去。同去的亲友就唱道:“寒婆婆,也不寒,灯盏送到房门前。新娘来接亮,把灯放在桌子上。今晚照的煤油灯,明年生个胖孙孙。”

24.送杂包

凡是给新娘送亲的客人,都有坐上座和得到杂包(红麻线捆好的纸包、内装有一些糖、粑等小食品)的资格。第二天走时每人一包,抬花轿的也有一包。

25.谢媒

送走正客就谢媒。谢媒的东西摆在桌子上,有一个猪头、两包糖、两瓶酒和几块钱。媒人收谢媒礼时,有人就唱:

一张桌子四个角,桌上放的猪脑壳。

一张桌子四角方,猪脑壳要用背篼装。

桌子上有两碗酒,媒人把它提起走。

桌子上有两封糖,媒人吃了寿年长。

公婆新人都重贤,做媒辛苦有喜钱。

大家打闹取趣一阵,媒人便拿起礼物告辞了。

26.抬箩轿

谢媒后,由亲友把婆婆抬起放进事前准备好的箩筐里面,抬起箩筐在屋内转圈,边转边提些问题,求婆婆回答得体,才放下停止旋圈。1986年重庆市文化局、艺术馆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舞蹈节目《抬箩轿》,就是根据民间婚俗加工编排的。

27.回门

新姑娘出嫁的第三天,要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要带一些礼物孝敬父母,一般是带一个猪肘、两封糖、一盘爆竹、一对红烛和三支香回到娘家不能久留,吃过响午饭就得往回走。如果听到厨房的洗碗声,娘家就发不了财。

28.坐对月

新姑娘过门一段时间后,娘家要把她接回去,俗称“坐对月”,一般四五天后即返回婆家。

29.二次谢媒

新姑娘生育第一个孩子时,要提一只鸡、一包糖去感谢媒人。媒人收了礼物后,也要与新娘娘家的人一道,给男方家中送礼贺喜,日子多选在满月酒那天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