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15重庆民俗风情——渝东南土家族的教育民俗和社交礼仪

日期:2020-05-11

一、教育民俗

家庭教育的民俗。土家孩子会说话以后,父母就教他说“再见”“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并要求他在特定的场合运用;孩子能独立行走起,就“支嘴”(即做给大人做拿烟杆之类的小事);到了二三岁,就教他自己穿衣,一旦学会,就要求他自己穿;到了五六岁,就上坡“守牛”(即“放牛”);到了十一二岁,男孩就得下地跟父母一起学干活,女孩就上织机学织锦。劳动技能的获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劳动时由父母传授;二是在劳动实践中获得;三是向邻里乡亲讨教;四是从民间歌谣中获得。土家人将主要作物的种植技术编成歌谣,代代传唱(如《摆手歌》中的第三部分全是生产经验、技术以及相关的仪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的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是由农业技术员传授。

学校教育的民俗。黔江土家族聚居区在15世纪初始办学校,早期只有土司及有钱人家子弟入学。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校有私立和公立两大类。入私学需拜孔夫子,以后每半月拜一次,拜时焚香燃烛,行三跪九拜大礼。同时,初次入学还需拜先生(即老师)。20世纪80年代实行五年制义务教育,90年代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除公办的小学、中学、职业中学外,还设有民族中学和民族小学,民族中、小学以招收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有的自治县还为辍学的女生办了专门的少数民族女生班。

成年礼。土家人的成年礼是在城镇的学校举行的,男女青年满18岁时,在五四青年节到指定的地点去行成年礼,成年礼一般由团委书记主持,成年礼上要举行宣仪式。

二、社交礼仪

土家族的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舅家亲属和父系亲属,其次是其他亲族中的人和“干亲家”、老庚、朋友、同学、老乡与同事。一般人中,见了年岁大的就称呼“老年人”或“老人家”,见了成年女子就称呼“大姐”,见面时常问的是“吃饭没有?若遇生人,经人介绍认识后,以前是鞠躬或点头,现在是握手。贵客临门,放铁炮欢迎。铁炮一般约五六寸长,拇指般粗细,内盛火药硫黄,三发一排,放在铁匣里。铁匣有横排的,也有呈三角形的,放起来震天动地。若一时无炮,可鸣放猎枪,以示欢迎。听见炮声,寨里老人、青年、孩童一齐奔来,真乃“一家客至,合寨相迎”。迎客人去堂屋坐定,主人即用土茶罐煨浓茶,装“叉子烟”。酉水河一带是赶做油茶汤,为客人接风洗尘,同时让所有在场的邻里亲族都喝上一碗。席上必是大碗酒、大片子肉(大得可盖住碗口),以显示主人的大方。同时请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有身份的人相陪把盏。20世纪60年代以后,虽不再鸣炮,但“一家客至众人迎”的古风还一直保存着。

若在冬日,主人必将客人请去“火铺”的火塘边坐,一般客人坐两边,年纪大的坐上面(决不能坐火尾巴上)。若客人住在家中,早上随便吃,中午做油茶汤,晚上大鱼大肉。坐桌时,长辈和年纪大的客人坐上方,有“徒不朝师蹲,儿不朝父坐(即不能坐对面)的讲究,一般情况,男客由男人陪,女客由女人陪,陪客谈话叫“摆古”,又称为“白”或“赌宝。

土家人送礼一般为面条5斤—10斤、鸡蛋20个,大米10斤,现在也有送现金的,现金为20元~100元,但在特殊情况下当然就没有限度了,受礼人受礼时要说“不敢当!不敢当!”送礼人说“该当的!该当的!”或说“贺喜!贺喜!”送礼人离开时要还礼,还礼的多少和物品不论,大多还是一种象征性的土家人叫做“你一礼,我一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