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重庆民俗风情——土家族的居住民俗

1.屋基选择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选择基址时,先看山势的龙脉走向和地理气势,讲究“背有靠山,前有向山”“依山面川,负阴抱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多选在龙头龙尾,或龙身下端呈椅子形的凹里。椅子形为极好的地形,土家人称“金椅子”。方位主要依赖山形。河谷两岸,两山相对,或面北向南,或面南向北,或面东向西,或面西向东,依河谷走向而定。20世纪50年代以前,选址需请阴阳先生;50年代后,不再请阴阳先生,自己按上面所说的要求选址。
2.建筑格局
土家住宅建筑的格局,主要有四种:一是倒“凹”形,土家人称振箕口”;二是“口”字形,土家人称“四进”或“印子屋”;三是倒“凹”形前面的中部加朝门,土家人称“钥匙链”;四是一字形的平房。
3.建筑形式
土家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吊脚楼”。“吊脚楼”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全木结构。“吊脚楼”建在平房前面,或左侧,或右侧,或两侧,其屋檐似与平房的屋檐相互衔接,但吊脚楼自身则为独立建筑。“吊脚楼”一般为一楼一底,亦有二楼一底和三楼一底者。底楼多用关牲畜,亦有用来搁置农具或置碾、磨等生活设施者。二楼分为若干间,作居室和仓储用。其居室多为长子(无子者,即为长女)居住,楼的四周铺设走廊,廊沿设有80厘米高的木栏,木栏的柱有圆形和菱形两种,有的还在柱上雕饰花纹;“吊脚楼”上的窗户多为方形,方形内用木方装上万字格花纹,糊上纸,亦有开4平方尺的小窗,装一扇或两扇可供开关的木窗门,可开可关。“吊脚楼”的屋檐恰似鱼尾上翘,也有的在屋檐角饰以花纹。有为三层四层者,二楼除木栏外,四周无壁,作为全家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待客的廊场;也有的作为女子织锦或男子编织的廊场;也有的作为放置农具和生活用具的场所;第三层方为居室,也有第三层为仓储,第二楼为居室者。
“吊脚楼”的大小,依地势而定,其长,宽、高尺寸的尾数均得为8,如1.28丈、1.38丈、1.48丈、1.68丈、1.8丈、2.18丈、2.8丈。“8”取其请音“发”,指家发、人发、事业发,即人丁要旺,财源要广,社会上要有地位和名望。
“吊脚楼”分全吊型,半吊型、内吊型、外吊型几大类。以上所讲均为全吊型,半吊型则与平房相连,即相当于平房一侧的前端向前延伸而由平房坎下的木柱支撑成楼,楼下依然为关牲畜或放置农具和设置生活设施用。另一种情况是在江边或溪上用木柱支撑起来建成“吊脚”,底楼因有水,或因地形特殊而无法利用,楼上住人。
内吊型为房内卧室全修成离地1米左右的吊脚楼,每一吊脚楼为一独立的单间卧室,有一点跃层式的味道。
黔江土家族居住的民居,纯吊脚楼没有,只有在一平房左侧(或右侧)前加一吊脚楼,平房与吊脚楼之间需加一过道。平房一般为“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亦有“七柱十一棋”和“四合天井”的大院,一栋四排三间的平房,中间为“堂屋”,作祭祀祖先、迎宾客和办喜庆等大事用;堂屋两侧的两间住人,右为大,左为小,通称“人间”。“人间”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小间,右侧前一小间作厨房,后一小间住父母;左边后一小间住长子,前一小间住未婚子女;若有两兄弟,分了家,兄长住右边后一“人间”,小弟住左边“人间”,父母住神龛后边的“抱兜房”。“人间”上层做板楼或条楼,作仓储用。
土家族的四合院,都是富人所修,四周为封火墙,墙内整个建筑均为全木结构。天井为大天井套小天井,大天井顶上有盖,可遮风雨,盖如房顶,全木结构,顶上盖瓦,小天井为大天井的四角各留一洞,洞为正方形,边长3.3米,天并地面全用条石砌成,顶上落下来的雨水,从小天井渗入下水道,厢房及堂屋两侧和朝门两边均为对称结构,粮仓建在右侧。在这种结构中,封火墙可防火;四合院可防盗;房四面有石砌的水沟,便于防水;里边的全木结构全用斗,可防震。四合院上面用瓦盖,每3~5年翻盖一次。
4.建房习俗
建房:土家族建房十分看重大梁和立梁。在大梁的选择、砍伐、制作时要请掌墨师傅或老土司说福事,立梁时说过福事后还要抛上梁粑粑。砍梁、选梁、开梁口、点梁、上梁、上云梯、竖列、竣工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并诵福事歌。
土家人建房,邻里乡亲互相帮助,有的送粮,有的送菜,有的参与修建,特别是竖列和上梁那天,周围的人都来帮忙,谁也不计报酬,只在中午请大家吃一餐饭。
新房竣工,门上写对联,如:
人居玉宇千年旺,日映华堂百业兴。
迁徙新居时,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有的送匾,有的送镜框。匾上写“华堂增辉”等祝福语,镜框内装画,画的内容大都是“喜鹊闹梅”“游鱼戏水”之类。
5.建房禁忌
造房时,有关大梁的禁忌与规矩:
①上山砍大梁时,不准说“推”“倒”之类的话;
②大梁抬进屋后,禁人从上面跨过;
③大梁开口时,主人之子必跪接木屑并保存,以示发财;
④上大梁时,要给木工八元钱,俗话说“要得发,不离八”。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县城郊区,农村集镇和农村中较富裕的农民已用水泥、砖、预制板修房,内粉或用墙面膏,外用瓷砖,采用这些材料建房,已去掉了很多仪式,只在迁徙时,亲朋好友前往祝贺。
6.床上用品及其他
土家人在“改土归流”以前睡“火铺”。“火铺”源于原始的取暖方式和就寝习俗,在堂屋右侧房间的室内横截三分之二,离地1尺左右铺设木板,前横截面下方亦用木板密封,中央置一圆形火塘,名“火铺”。全家皆就寝于“火铺”上,来客亦然,只夫妻共被,他人分被。被以蓝布或青布做被套,絮装其内;枕为柱状,两端为方形或圆形,镶以花草为饰。“改土归流”以后,逐渐改为床上就寝,“火铺”供家人取暖(围坐于“火铺”中央的火塘四周)或待客用。现在土家族聚居区家家仍置“火铺”。武陵山区冬季较为寒冷,高山平坝,丘陵河谷,温差甚大,所用取暖用具各不相同,一般为“火箱”和“火桶”“火箱”高60~80厘米,四周用木板密封,其内上下皆空,下置火盆,距火盆上边9~15厘米处有一踏脚的木架,人坐于箱内四沿,脚踏于木架上,众取暖者共盖一小被于膝,微火即暖;“火桶”仍用木制,为手提式,通高30厘米,桶高19厘米,直径亦为19厘米,下端有一交叉的横木为底,底上置一碗或生火,手提上端的横梁,携带方便。冬日,小孩常提火桶上学,亦有提着火桶去集上卖物者。
“火铺”外的1/3地作厨房。厨房的用具有鼎锅、炕架、三脚架等,炕架用木方做成,呈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60厘米,中间规则地竖几根排列整齐的木方以挂物。炕架上端牢固地吊在房屋子上,下边乃火塘,炕架用来熏腊肉、玉米种之类。火塘内置有三脚架。三脚架用生铁打制,上边似圆形铁环,铁环的直径为20余厘米,环下有三根铁柱为脚。三脚架,土家人当作神圣之物,是不许客人用脚去踩的。据传三脚代表三个护火的祖先。三脚架内烧火,架上置鼎锅,以烧茶做饭。鼎锅用生铁铸造,似儿童玩的陀螺状,直径在18~26厘米之间,上有铁铸的盖和手提的系。平日做饭,客来熬茶。在年节时土家人才用甑子做饭的。
土家人用的瓢有两种:一为全木挖制,一为楠竹的竹挖制。用楠竹竹篼挖制时,留30余厘米长,3厘米宽的竹片为把。其篼大小不一,挖的瓢用处也就不同,小的可打酒舀汤,大的可舀水,亦可作喂猪用。土家人饮水,有3种方式:一是用水桶挑,其水桶与汉地无异;二是用背水桶背;三是用杉木挖槽或将竹节打通连接起来作笕(jiǎn),笕水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