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重庆民俗风情——土家族的交通民俗

土家人聚居的黔江地区(含今黔江区、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石柱县等),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过去不但无铁路和航空,就公路而言,仅有20世纪30年代末修筑的川湘公路贯穿川东南和湘西,但乌江和水穿流在武陵山中。千百年来,都用小木船分别开往涪陵、常德等地。运输主要靠人力背负和少量的畜力运输,既原始又落后。60年代以后,长途运输中,小木船已被逐渐淘汰;80年代以后,都使用机动船,公路运输也逐渐发达起来,长途运输都用汽车,运输能力也大大提高。
一、水运
黔江地区溪河纵横,水流湍急,易涨易退,能够进行货运和客运的河流,主要有乌江和西水,其余的溪河,仅在河宽水深之处,设置渡船。
船民和乘客的特殊民俗:
⑴女子上船,禁跨船头,只能从侧面上;
⑵早上,船老板禁说“洗脸”,应说“抹面子”;
⑶早餐时,开船人要将筷子摇两下,摇响了,饭后可随便说话;摇不响,饭后则禁说“翻”“打”“倒”“扑”“沉”等不吉利的话。否则,老板丢船,客人丢货;
⑷开船时,见蛇游向对岸,禁开船;
⑸遇山洪暴发,洪水冲下来的财物,拾主得与物主平分,俗有“上流下接,一个半截”的说法。
二、陆运
陆运主要是公路运输和人力背负两种方式。
(1)公路运输
贯穿武陵山区的川湘公路1936年开始修筑,其目的是为了抗战,且公路等级极低;通过公路运送的主要是作战所需的武器弹药之类,其次是上前线的士兵,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未有专门的货运和客运,就更谈不上公路运输之事了。50年代以后,国家在县城驻地设立了汽车站,70年代以后,区乡公路也开始修建,进入90年代,国道319线进行了改造,路面用水泥硬化,同时,95%以上的区乡通了公路,70%以上的村也通了公路,客货运输都由汽车替代.
(2)人力背负
在60年代以前,土家族聚居区土特产品的运出和外来百货的运进主要靠人力运输,田间劳作中的农资和收获时的运输也是靠人力。人力运输的主要方式为:背、挑、抬、提、扛等。
背的工具有背(土家人称“背”)、背桶、高架等;挑的工具有“筐”、“篼”等;抬的工具有抬杠、抬绳、抬盒等;扛的工具有羊马等提的工具有提篮。这些运输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适宜山地行走,背负方便,携带轻巧;二是易于在山地取材,便于制作;三是合于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和信仰,即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适应。
背分稀背、密背、凉背、花背和窄背5种,用篾编成,分背筐和背系两部分。背篓呈扁圆柱形,亦有圆柱形的,上大下小。背系有篾编,有棕编,上呈带状,下呈索状,共两根,上端从背篓的中部穿进,底部穿出系牢;下端用绳与背篓下沿相连,中空,视使用者的身躯大小而定。
土家人使用的另一种背负工具是高架。高架用木方制作,两直柱上端弯曲30度左右,从中部到下端有两道横梁,横梁中部有一竖板斗衔接于直柱与上下横梁之间,其带(有为篾编,有为棕编)上下两端分别系于直柱的中部和下端。背负时,上端刚好伸过头顶,所背重物用绳或藤捆扎于其后,高架主要用来背柴火。
与背负工具配套的有打杵。打杵呈丁字形,横梁约13厘米,竖干长90厘米左右,有的还在竖干下端加上铁箍和铁钉以防滑,且牢固,背负重物,上坡作杵路杖,雨天可防滑,歇气时支撑重物。有的打是用直径为1寸粗细的树杈做成,树权的一边长约80厘米,另一边长约60厘米,交接处短的留10厘米的杈,行走时将长的一边杵在地下,歇息时用短的一边乘重物。
抬盒,用全木制作,呈正方形,边长80厘米,四角有方木柱,下呈盒状,盒高18厘米,上方四木柱两两绑在一抬杠上,专供喜庆抬礼品用;箩筐呈方形,高43厘米,边长46厘米,用竹篾片编成,并有用篾编的盖。
羊马,用韧而硬的天然树权做成,树权似四只羊角上伸,杈口连在一条支架上。上搁柴火扛于肩,灵巧轻便,又好换肩。
土家人运石头有三种方式:一是牵,二是拖,三是抬。牵,又叫撬。短距离运输时,一人(或一至二人,左右各一人)用钢钎撬起,二至四人在后面用木杠往前掀;拖,在较长距离的斜坡运输时,将石料放在两固定的圆木棒上,两圆木的前面各钻一孔,穿上粗绳,两边各用数人(多时至数十人)拉着绳拖,拖时,地面浇上水,使能划动,以便省力;抬,是直接将绳系住岩石,用木杠抬。有二人抬,也有四人抬的,这根据岩石的重量而定。牵岩、拖岩、抬岩都要喊号子,以协调动作。这些号子的歌词,有的写石工生活,有的溯宗数典,有的说古道今,有的调侃。歌词有传统留下的,也有即兴创作。
牵岩号子中的代表作为《罗幺姐》:
号子喊得柳叶尖,惊动天上鲁班仙。
鲁班仙师空中看,看见弟兄把岩牵。
抬岩号子中的代表作为《留郎号》:
六月的太阳当头晒,喊起号子抬起岩。
巾带的杠子两边摆,打杵成行往前抬。
拖岩号子中的代表作为《柳叶红》:
丢了这板讲那板,丢了芙蓉绣牡丹。
牡丹绣在鞋尖上,看花容易绣花难。
这些号子节奏明快,一领一合,合时用力,一齐往前走。
轿夫们抬着轿子在崎岖山路上行进时,由于后面不好看路,前面为给后面报告道路情况,以协调动作,统一步调,创作了《轿夫歌):
桥儿两空,脚踩当中;
当中有个眼,脚踩边边点。
天上一枝花,地下牛屎粑;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
稀泥烂凼,脚踩边上;
稀泥烂滑,脚板稳踏。
飘石又带滑,稳踩又稳拿。
左边擦墙,右边摸梁。
左边擦墙右边虚,左边多踩些。
前头前篷罩顶,后头弯腰躲过。
单田一根线,跑马如射箭。
乱石我不报,自踩又自照。
天上一朵云,对面来了一个人。
大路朝天,一个半边;
平阳大路,甩开脚步。
……
《轿夫歌》在报路的同时也写出抬轿和行走的技巧。民歌不拘韵度,语言别致,可唱可诵,前唱后和,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