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重庆历史文化> 民俗民风

14重庆民俗风情——渝东南土家族人生礼仪

日期:2020-05-12

一、生育礼仪

土家族称孕妇为“四眼人”,称怀孕为“有喜”。孕妇禁食母猪肉、羊肉、鸭肉(吃了后生下的孩子会得“母猪疯”,“羊角风”会像鸭子一样经常摆头);禁参与送亲;禁食蜂糖、大蒜等物;禁看家畜下;禁看家畜刚下的崽;禁看刚结不久的瓜果(看了瓜枯果掉)禁摘水果,摘了第二年这棵树就不结;禁在孕妇家乱钉钉、乱敲打,否则孩子会长成畸形;禁在孕妇家中敲锣打鼓,以免惊了胎;禁看婚礼,禁入他人洞房,以免人家婚后夫妻不和。

土家人生产一般为坐式,下放一大盆盆内放草纸,以接婴儿。生小孩时,产妇不能叫,以免屋神掀翻房上的瓦片;不能让外人知道,知道了会延长生产的时间。助产婆称为“接生婆”,请接生婆接生,大多是临时去请,遇到难产立即送往医院请医生处理。对接生婆的谢礼一般为红布6尺。

对新生儿称“崽”,孩子出生以后,胎盘需连同脐带一起丢入粪池内,并用“打碗”之类的东西将胎盘深埋于池中;也有的是将胎盘埋入麻地里。

分娩以后,产妇将自己的鞋样倒贴在门上,以免其他的人将奶带走,家人立马煮荷包蛋给产妇吃。产妇发奶主要用腊猪蹄和鸡,若用猪蹄发不来,就在猪蹄上插几颗皂角刺,也有的是到不同姓的七户邻里家化米,每家化一把,煮熟后,由产妇一餐吃完。现在发奶,土家人也用墨鱼等海产品。产妇禁跨堂屋门槛,以防死后阎王罚她用筛子抬水;禁对太阳坐,以免得罪老天爷;禁对着灶门烧火,以免得罪灶神爷;禁跨他家门槛,以免不干净。同时,生产后40天内丈夫禁入产房。

土家族一般是请祖父给婴儿命名。命名时多以生肖、景物或排行来定,也有请八字先生命名的。岁数都计实岁,月份和日子以农历计。

土家人报喜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孩子父亲提着鸡去岳父岳母家报喜。若是男孩,便捉公鸡;若是女孩,便捉母鸡。岳父岳母得到喜讯,即约定时间做“三朝酒新生婴儿出生的庆祝宴会),所约的时间一般都在孩子出生后的20天以内,男孩选双日子,女孩选单日子。随后,岳父岳母家一面准备送“祝米”,一面去给自家的三亲六戚送信,送信的方式是每家送红蛋一个(蛋由女婿家送来)。三亲六戚也就开始准备礼物,待“三朝酒”那天送去,所送的礼物主要是产妇吃的营养品及新生儿的穿戴和用具,如醳糟、鸡蛋、肉、面条、谷子以及孩子的衣帽、鞋袜、摇篮、背带等,数量用箩计,为三四挑至三五十挑不等。一般为三挑,每只箩筐下面装谷子30斤,上面搁孩子的穿戴,有的上面还要装一个箩筐大的糍粑,上要印花。其中,醪糟是决不可少的。送“三朝酒”,男子是不能去的,土家人说:“男不送三朝,女不做道场”,但挑的人不论,只要主家男子不去就行。送“三朝酒”一般要住两天,在第三天早上才走。走时,要回札,一般是回赠3~5斤谷子。

土家孩子出生三天以后要“洗三”。洗三是用艾叶、麻、枫香叶熬水给新生儿洗身,以祛风避风。出生一月后要“剃胎头”和“滚风火”。孩子满月那天,要请剃头匠来家,或将孩子抱去剃头铺将头发全剃光,名“剃胎头”。剃后,要用枫香叶、枫香包和艾叶熬的水洗头洗后用一个煮熟的鸡蛋在孩子头上滚。据说,滚了以后,可避风火,所以名“滚风火”。

满月出行,先到外姓人家,若是女孩,帽上需插针一颗,当离开那户人家时,主人会给孩子帽上所插的针穿一根线;若是男孩,主家会给孩子鼻上糊一点锅烟,孩子才经得住风吹。随后,才抱孩子回娘家。

土家人做“满岁酒”,是1995年以后才兴起的事。孩子满岁,亲戚朋友都来朝贺,所送的礼物为孩子的衣物、鞋袜和玩具之类。

土家族在小孩出生后,为了祈求小孩健康长寿,一般会拜干爹、干妈以使小孩得到庇护、远离疾病。

土家族拜干爹、干妈有3种情形:

(1)撞拜。在孩子出生时,有人来家,便拜来人为干爹或干妈。

(2)拜给神树、神岩、神水或狗。若拜树,便取名“树保”;拜岩,便取名“岩保”;拜水,便取名“水保”;拜狗,便取名“狗保”。拜时都要如拜真人为干爹干妈一样,需焚香燃烛,叩头跪拜,并给岩、树挂红披红(用一尺多长的红布挂于树上或岩上,或水前的岩或树上)。

(3)正式拜干爹干妈,需事前请人前往说明,待对方答应后,就准备礼物前去,礼物一般为猪腿、“方方”(一方猪肉)和酒一坛,请人挑去。到了受拜人家中,见了受拜人,立即行三跪九拜大礼,喊“干爹”“干妈”干爹干妈便将事先打制好的百家锁锁在干儿的颈上,耳珠穿在干儿的耳上,再送上穿戴作为回礼。穿的主要是衣服,戴的主要是帽子,帽上缀十八罗汉,或挑上“长命百岁”“福禄寿喜”等字样。同时干爹干妈依着自家的姓和自家孩子的辈分给干儿子取名。以后,孩子对干爹妈如同自家父母般敬重,过年过节都得去给干爹干妈拜年拜节,只是没有赡养的义务。

二、寿礼

土家族举行寿礼有这样两条规矩:一是父母在不能举行寿礼;二是要年满60岁以上才能举行寿礼。祝寿的礼物一般为:面条、稻谷、黄豆、肉、“粑粑”等。最隆重的是“传盆”。传盆需作鞋、衣,与其他礼物一一用“茶盆”(盛物的一种木制器具)盛装,敲锣打鼓送去。寿堂用红纸剪成1尺见方的寿字贴在堂屋正中,现大多是用人民币组成一个2尺见方的寿字(人民币用10元或100元券就视其经济条件而定),贴在堂屋正中。寿字两旁贴对联,对联多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正中还摆一方桌,方桌上要插一对红蜡烛,拜寿者所送其他礼物也一一陈列在方桌上。主人在桌旁的木椅上端坐,晚辈来祝寿,先给主人叩头三个。土家人祝寿都是几个人一起邀约前往。每来一次客人,主人都要放鞭炮迎接。中午饭是特别隆重的,敬酒、献酒热闹非凡,来客一般在下午就散了。

三、婚礼

土家族的婚礼是土家人一生中最隆重的礼仪。土家人历来把结婚当作人的终身大事,它关系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和香火的延续。在1735年以前,土家人的婚姻甚为自由。男女之间,以歌声为媒,木叶传情,只要请老土司作证就行了。1735年以后,土家聚居区由流官管辖,流官便强迫同化,经历40年,也就是1775年以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占了上风。这时,土家人结婚一般都要经历这样一些过程(童养媳、抢婚等情况除外)。

(1)求婚与放话:男方向女方求亲,必请媒人前往。媒人去为男方求亲,须自备伞一把,表示团圆;同时还须带上男方准备的礼物前往女方家。若女方收了礼,便有了八成希望;若女方不收礼,表示拒绝这门亲事,媒人不必再来。一般女方为显示金贵,不会轻易答应,讲究“三媒六证九早晨”,三媒指正媒、副媒、劝媒;六证指天、地、君、亲、师和老祖宗。女方表示同意,称为“放话”,女方放话后,即点上蜡烛,并由媒人放鞭炮三挂,称“定准火炮”,既表祝贺,也是信息,同时告知世人知晓。

(2)插香认亲:亦叫“定亲”。女方同意,男方需准备礼物(主要为衣物、首饰、食品)用抬盒送去女方家。其衣物、首饰为赠送女子之物,食品送女方亲友。送礼讲究四抬、六抬,也有八抬的。认亲亦称“插香火”。订婚之后,双方视为姻亲。土家人说“不开亲是两家,开了亲是一家。”从此,男方需去女方家送节,送红白喜事。拜年时,女方需做12双布鞋赠与男方,女方父母亦需回赠钱物作为答谢。男方提出结婚那年,需送一只带有尾巴的大猪腿,若女方同意年内结婚,便将礼物收下;若女方不同意年内结婚,则割下猪尾巴交给男方。

(3)讨庚:即讨女方的生庚八字。“讨庚”需由男方准备好庚书,由媒人陪同前往,但讨庚时,男方不得见女方的面,待女方开了庚,男方即放三挂鞭炮,以示庆贺。

(4)送日子:即由男方选定良辰吉日,去女方通知“佳期”,土家人称“送日子”。送日子后,男女双方积极筹办婚事。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办喜酒。女方的嫁妆以生活用具和食物为主,生活用具主要为被子、毯子以及碗和茶瓶之类。土家人有“三天不吃婆家饭,三年不穿婆家衣”的说法。

(5)哭嫁:哭嫁是土家族的重要习俗,也是土家女子婚前的一个重要仪式。新娘哭嫁,一般在出嫁前七天或半月哭起,也有哭上一月的,哭嫁时有亲友陪哭。有的地方是哭“十姊妹”,即另找九位姑娘“陪哭”。哭嫁的主要内容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父母”的歌词为:

一尺五寸养育起,受了几多冷和饥;

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几多根;

青布裙来白布腰,背过几多山和坳。

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

牡丹红了多少颗,老了我娘心一颗。

天上星星月不明,我爹为我费苦心:

一怕我们受饥寒,二怕我们得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歪,披星戴月费尽心;

四怕我们没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盘成人,爹的恩情比海深。

我今离别父母面,心里难过泪淋淋;

女儿离开父和母,难报父母养育思。

“哭吃离娘饭”的歌词为:

从今摆过离娘饭,要想相会难上难;

头上顶了露水帕,从今离爹又离妈;

身上穿了露水衣,犹如生离死别情;

脚上穿了露水鞋,犹如上了望乡台。

春来百草满山青,生离死别好伤心;

与我父母来别离,堂公伯叔也离分;

黄梅未落青梅落,白发反送黑发人;

三亲九族从此别,恰如阴司一孤魂。

哭嫁期间,其家族亲友都要请出嫁的姑娘吃“送嫁饭”。“送嫁饭”要办得尽量丰盛,但不许喝酒。

(6)过礼:婚前三天,男方需前往女方家“过礼”。所送去的衣服只送衣不送裤,裤由女方自己做。有的女子自己有多少新裤便向男方要多少新衣,以相配成套;至于被子,女方也只做被面,棉絮、包单由男方做,称作“礼布”。“过礼”的时间,也有在婚前十天至半月内。

(7)娶亲:婚前头一天,女方需办“花园酒”,土家人又称“戴花酒”。“花园酒”上,女方需将全部嫁妆摆出来,擦洗干净,并请媒人给新娘“开脸”。“开脸”是用线绞除脸上的汗毛,将新眉毛扯成一钩新月,发辫盘成“巴巴髻”,戴上“花冠”,等待迎亲队伍的到来。

男方派来的迎亲队伍,由彩旗,乐队(有长号、呐、钹钹庆、筛锣、边鼓等),抬盒数个(必为双数),花轿三乘,头嘎、二嘎、摸米组成。“头嘎”为媒人;“二嘎”为“礼官”;“摸米”代表新郎,由青年小伙子担任(因新郎是不去迎亲的),于娶亲前日下午到女家。

有的女方,在迎亲队伍到来之后,要举行“拦门礼”。“拦门礼”上,女方礼官要盘诘男方礼官,盘天盘地盘历史,成为双方智力、反应力和知识的较量。西水河畔后溪一带的“拦门礼词”为:

问:远来一客,口含翰墨。

先生到此,有何话说?

答:锣沉沉,鼓沉沉,

惊动天上太白星,

天也知,地也知。

我将四书来讲起,

为命陪臣草创之,

四时讨令之,

行人与之修饰之,

东里子产润色之,

博学之,审问之,

知之为不知,

是知也。

门上写的“之子于归”,哪个不知?

问:你由山路来?水路来?

答:我山路也来,水路也来。

问:你山路来有多少弯?

水路来有几多滩?

答:山路茫茫没记弯,

水路沉沉没记滩。

问:先生来此,几大洲、几大湖不问,

只问你有几多天?

答:三十三天。

问:哪三十三天?

答: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北八天。

问:你说三十三天,才四八三十二天。

答:新郎新娘花果团圆是今天,

这不是三十三天,是什么?

“拦门礼”毕,鸣炮奏乐,按其亲疏,分批请迎亲者进堂屋歇息。当晚,举行“找摸米”的活动因“摸米”无特殊标志,到底是谁,女方并不知晓,由哭嫁时陪哭的姑娘在迎亲队伍中的青年男子中寻找,名“找摸米”。一旦怀疑谁是“摸米”,便在他脸上抹锅烟灰,被抹者亦反抹。此时,男女扭成一团,互相抹烟戏眉,被抹的男子多,说明被女方姑娘爱上的多,而真“摸米”的脸上却不能见黑,万一不幸被抹,也要悄悄洗净,否则被视为丢了新郎脸面。俗有“摸米脸上没有黑,新郎姑爷好角色。夫和妇顺全家福,家发人兴创大业”之说。

佳期那天,鸡鸣“发亲”。发亲前,新娘要穿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搭上“喜罩帕”。新娘上轿前,女方要派人“试轿”。

上轿要由哥哥背,路过堂屋时,要踩堂屋正中的“斗”。“踩斗”时新娘哭的唱词是:

手拿红绞五尺长,

哥哥背我离爹娘。

手拿红绫五尺五,

哥哥背我离父母。

脚踩金斗四只角,

今朝出来离祖婆。

堂屋打伞当天扬,

今朝离开爹和娘。
上轿前新娘要扔十二双筷子,扔筷时哭的唱词是:

乌篾筷子十二双,

哥哥六双我六双,

哥哥六双发家又致富,

妹妹六双落远方。

上轿时,要“哭上轿”“哭上轿”一段中的主要唱词是:

枫香树来枫香球,

我和你一无冤来二无仇,

你只往外头背,

不往屋里留。

哥哥呀,你为什么这样狠心,

背我往火坑里送?

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

你把我背到岩砍上倒了吧,

让我变只鸟儿,

飞到无边无际的天里头去吧;

让我变只鱼儿,

游到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去吧!

哭嫁,上轿前达到高潮,有的竟哭得死去活来,既包含了离别的痛苦,又有对封建婚姻的强烈反抗。

新娘出门,娘家兄弟要抬轿子送一程,远近不定,新娘在轿上只哭三五十步。

送亲路上,嫁妆在前,随后是媒人、带路、正娶、唢呐及吹鼓手,后面才是“四轿”(即四人抬的轿子,新娘坐)和送亲客(主要是兄嫂,弟为散送)。

途中,娶亲的有意歇气,让女方送亲人给人们散烟、发糖;此时,男方的兄弟(含表兄弟)可与新娘亲嘴,要新娘散烟等多种形式逗新娘。

轿子到男方屋前坝坎下,男方鸣锣鸣炮。这时,有的地方男方也“拦门”。石柱一带的拦门礼词为:

问:君子博学能指路,

这重梯子几多步,

答:我是无能不敢上,

请你先生来引路。

轿子到了男方大门口,男方押礼先生又开始了:

问:是打马迎亲,还是迎亲打马?

答:迎亲打马。

问:是之子于归,还是于归之子?

答:之子于归。

(8)拜堂:男方请一子女双全的妇女将新娘牵进堂屋后,新郎新娘在香龛前跪拜三次,二人即进入洞房抢床,据说,谁先抢着谁就强。

铺床:下午由男方的姑爷(姐夫或妹夫)用竹篾给新人打床巴箦。打好后,铺床的草把由弟、妹或侄儿、侄女提进新房,一人只能提一个。请姑姑,或姐姐,或嫂子,或请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人铺床,铺床时的祝词为:

铺床铺床,四角鸳鸯。

天上金鸡叫,地下紫鸡啼,

一不早,二不迟,

真正是个铺时。

一要请木匠,

二要打牙床,

牙床打起四角方,

打起铜钱亮堂堂。

婆家子贤,娘家子顺,

二人铺起双人睡。

大木匠,雕狮子,

小木匠,雕风凰。

又铺草,又铺毡,

铺了席子铺卧单。

新床铺得平平整,

铺起专把新人等。

帐子两边躲,

两个新人来合伙;

帐子两边挂,

两个新人来说话。

席子二面青,

二人说话都同心;

席子二面黄,

大事小情有商量。

笑笑和和一辈子,

快快乐乐过日子。

(9)闹房:新婚当晚,新郎新娘和众客人一起,吃“饮食”(吃东西),开玩笑,说“四言八句”。这时,新娘一般是不说话的。

拜早茶:第二天早上,待送亲客打扮毕,由新郎新娘给长辈拜茶,先请家公舅爷堂前受礼,再按辈分依次拜茶。

婚后3天不分老小,举族庆贺。

(10)回门: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一起去女方拜见岳父岳母,称为“回,就此,结婚仪式宣告结束。

在土家族的婚俗中有两个最主要的传说:

一是“喜罩帕”传说,过去土家山寨有个女子叫昔比,歌唱得非常好;一个男子叫猪娃,“咚咚奎”(土家族特有的乐器,用五寸长、指头粗的山竹制成,进气一头封口,然后开一寸小口的小舌簧,在与小舌簧的一条线上取三个音孔,即可吹奏。其曲牌有咚咚奎等,故名。)吹得无比好。两人天天一起上山打猪草、打柴,青梅竹马,情真意笃。长大以后,猪娃提出想和昔比成亲,昔比怎么也不答应。原来是昔比头上没有头发,不好意思答应他。这事被猪娃知道后,便说:“那没有关系,我一样要娶你!”二人成亲时,猪娃送给昔比一张红头帕,昔比披上红头帕,被娶到猪娃家,当晚长出了一头黑油油的头发,人们说,那红头帕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就给红头帕取名“喜帕”。以后,土家人结婚,就都要搭喜罩帕了。

另一个传说是“抬菩萨”。传说,土家有一位白总管,除白姓外,谁家有人“哭喜”(即“哭嫁”),他都要去和即将成亲的女子睡三夜。后来,有的“哭喜”就说女子姓白,躲过了某些灾难。白总管知道了,就说:“以后不管姓啥,谁家哭喜他都去”。于是,以后有人“哭喜”就说成是“哭死”(即“哭丧”),这事被白总管知道了,他说:“以后不管是哭喜还是哭死,他都要亲自去看”。于是,以后人们不等天明就发亲,并用轿子抬,头上搭个红盖头,有人碰见,就说吹吹打打抬的是菩萨,既然抬的是菩萨,那谁还敢动呢?土家人结婚,鸡鸣发亲和抬轿子就是这么兴起来的。

四、婚制习俗

通婚与禁婚:土家族主要实行民族内通婚,但不排除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土家族与汉、苗杂处,呈小聚居、大杂居的状态,同时在湘鄂渝黔这个空间里也生活着其他少数民族。土家族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的状态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比如苗族,其基本婚姻制度为本族系内通婚,所以土家人与苗人通婚的很少,而与汉人通婚者较多。

土家族的禁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同姓不联姻。土家人叫“同姓不开亲”,即彭姓与彭姓,冉姓与冉姓,白姓与白姓,田姓与田姓之间不得开亲,无论“姑表亲”“姨表亲”“扁担亲”均不得联姻。

②联宗不联姻。土家人称“联宗不开亲”。联宗表示为同一宗族,祠堂供奉的为同一祖先。酉水河边后溪的田白二姓联了宗,田白二姓便不得开亲。土家族联宗禁婚都是以父系姓氏来决定的,于母系姓氏便不同了。

③禁堂弟坐堂兄床。若堂兄亡故,禁堂弟与堂嫂结婚。

土家人婚后,一般都是从夫居。即妻子成为丈夫家中的一员。在讲汉语的地区,一般不再出现妇女的名和号,只保留姓氏,大户人家称其为某氏夫人;一般人家则在女子姓氏的前面贯上丈夫之姓,如白某某嫁与冉某某,则称冉白氏,此种称呼是“改土归流”后习自汉族,所生养的子女皆从父姓。20世纪50年代以来,女子出嫁后,仍以原姓名相称。

婚后从妻居只有在“入赘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入赘婚”(即“招婿上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未生育儿子,只有女儿的父母,独生女儿更不必说,若二三女儿则选其中的一个“招婿上门”;二是生育的儿子只有一个,又是残疾之人,长大后无力赡养父母,亦让女儿采取“招婿上门”的形式。“招婿上门”的婚礼及应用物件一般由女方操办。在“改土归流”以前从妻居的男子,从妻姓,“改土归流”以后,无须更改姓名,只承担赡养女方父母的义务。所生子女从父姓还是从母姓,由男女双方协商议定。

离婚与再婚:土家族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离婚率极低,即便丈夫瞧不起妻子,可直接采用“嫁活人妻”(将妻子嫁与他人的妻)的做法,这就谈不上离婚了。真正按法律程序履行离婚,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

土家妇女的再婚,除“坐床”(兄表后,弟娶嫂为妻)外,其配偶,有的为亡妻的男子,有的则嫁与年纪较大而过去因各种原因无法成亲的男子;而男子,既有找未婚年轻女子者,亦有找亡夫之妇者。

土家人的再婚,无论男女,结婚的过程和礼仪都没有新婚讲究,有的只需手续齐备,有的则从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主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版权所有: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005393号-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503450号

库存书目
查询系统
政务微信